春晚的“变”与“不变”

2018-05-14 12:05孙佳山
科学导报 2018年15期
关键词:全球华人晚会民俗

孙佳山

在当代中国文艺生态中,春晚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自1983年第一届央视春晚以来,春晚在表达社会情绪、凝聚社会共识、塑造文化认同等方面,一直起着独特作用。

现代媒介意义上的春晚,可以追溯到1956年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录制并在全国发行的《春节大联欢》。那部纪录片几乎汇聚了那个时代我国文化艺术界的全部精英:张骏祥出任总执导,谢晋等担任导演,梅兰芳、侯宝林、赵丹、徐玉兰、新凤霞、老舍、巴金等众多文艺大家悉数出演,钱学森、荣毅仁等知名人士也作为观众出现在纪录片中。随后在1957年春节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接连举办了多台音乐、戏曲、曲艺类“广播春节晚会”,其中包括“春节慰问解放军与志愿军的文娱晚会”。

1985年,为了拓展春晚的艺术表现空间和尽可能多地增加现场观众,央视春晚将晚会现场搬到了北京工人体育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和直播经验欠缺,那一届央视春晚效果不佳,社会上批评声音颇多,央视甚至为此在新闻中专门致歉。从1986年那届春晚开始,央视春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模式和类型,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节目形式都是从那个时候沿袭而来。

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广大观众的互动,央视从1990年开始举办“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活动”,这也一度成为央视春晚联系广大观众的有力纽带。央视春晚也是在那个时候形成了现在的模式和类型。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不再是一台普通的晚会,而成为当代中国人过年必不可少的“年夜饭”和现代春节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旧世纪之交,为了扩大央视春晚的影响范围,增强演出效果,商业演出的经验开始被应用到央视春晚中,标志性事件是2000年央视春晚直接采用了当时只有商业演出才使用的圆形舞台,这让春晚进一步成熟起来。不过,央视春晚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也一度出现相对专业化、商业化、小圈子化的趋势。因此,2005年央视提出“‘开门办春晚”,试图破除专业化、精英化、商业化等种种问题,随后才有了普通人“直通春晚”的开放性渠道,让“旭日阳刚”等民间艺人通过春晚的舞台而走向全国。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春晚走过了文艺节目汇演、文化时尚追踪和新民俗传播这样几个阶段。尽管节目内容越来越丰富,节目形式越来越多样,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观众对春晚却越来越挑剔,每年春晚播出前后,围绕节目的种种讨论都会成为热点文化事件。这种挑剔,从表面看是“吐槽”,但透露的却是关注,说明春晚作为一种新年俗已经深入人心。

不过,随着观众审美诉求的多樣化,春晚也出现了分众化趋势。近些年出现了以特定人群为服务对象的“专业性春晚”,比如“打工春晚”“乡村春晚”等。这些春晚的观众具有较高的同质性,拥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利益诉求,所以晚会的节目编排更有针对性,也更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春节是华人世界最重要的节日。尽管大家过春节的方式各自不同,尽管大家对春晚的节目内容有着各自的评判,但除夕之夜看春晚,却已是全球华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仪式。春晚这一新民俗,早就脱离了单纯的娱乐提供者的角色,而成为全球华人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凝聚着全球华人追求团圆幸福的美好愿望,传承着中华儿女的家庭、社会伦理观念,对全球华人的文化身份认同具有重要影响——这是春晚始终未变的核心价值。

猜你喜欢
全球华人晚会民俗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金庸仙逝,全球华人追念全球华人追念
微博成为央视春晚新媒体社交平台独家合作伙伴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