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报告要点解读聚焦于“科普中国”,结合2018年第一季度科普搜索端和资讯端两方面的数据,对“科普中国”品牌发展情况做一个简评。
以下是文中使用的两个数据指标的基本含义:
1.搜索指数:以百度网页搜索次数为基础,科学分析并计算关键词搜索频次的加权和,反映特定内容在百度上被搜索的热度。
2.資讯指数:基于百度智能分发和推荐内容数据(被动行为数据),综合了网民的阅读、评论、转发、点赞等信息凭据(主动行为数据),比较全面地反映信息推送网络中的网民信息回应行为特征。
一、“科普中国”携手CCTV共议两会,带动相关资讯指数飙升
2018年3月15日至19日,科普中国新媒体与CCTV4《中国新闻》特别节目《中国新时代》携手共议两会,每天围绕一个话题,邀请网友共同参与互动,相关话题带动相关资讯指数飙升。节目播出期间,3月18日(周六)和19日(周日)两天的资讯指数分别达到3.89万和5.49万。从科普搜索端的情况来看,进入3月下旬后,“科普中国”相关搜索指数也持续上扬,表明媒体对“科普中国”的大量报道成功吸引了网民对“科普中国”的关注。
图1“科普中国”资讯指数&搜索指数(2018Q1)
综合搜索和资讯两端的数据来看(图1),“科普中国”在互联网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特别是通过与主流媒体合作在短期内明显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网民通过科普搜索对这种品牌宣传给出了正面的回应,但是搜索热度还有上升空间。另外,“科普中国”的“移动化”,即来自移动终端的关注比例在50%左右,明显低于科普总体(75%),因此还需要加强在移动端的传播投入力度。
二、品牌、APP、内容、e站是网民对“科普中国”主要关注点
从网民的关注结构来看(图2),第一季度“科普中国”的整体品牌(含义/标识/二维码)和“科普中国App”获得了大部分关注份额(71.09%)。其次是“科普中国”的优质内容(视频/动画/知名栏目)和“科普中国e站”(乡村/社区/校园),分别占9.60%和9.34%。此外,微平台(新媒体)、大型活动(典赞/科普中国行/百城千校万村行动)、“V视快递”和“科普中国云”也进入了网民对“科普中国”的关注视野。
图2网民对“科普中国”的关注结构(2018Q1)
数据显示,网民对“科普中国”的整体品牌和APP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别;对“科普中国”旗下的细分内容、科普中国e站、微平台、典赞·科普中国等重大活动以及“科普中国云”的关注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普中国”还需要强化品牌运营的思路,做好云端服务和垂直内容,透过线下活动的组织和推广来深化品牌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