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客留言

2018-05-14 10:44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月刊文摘杂文

美文读三遍

张小华(甘肃靖远)

“如果你曾爱过我,你自然知道。如果你不曾,我该如何让你明白呢。”叶倾城在自我介绍中如是说。她的文章报刊转载率很高。尽管《最美的文字背三遍》我已经看过,当拿到《杂文月刊》(文摘版)2018年4月下后,我又仔细阅读了一遍。读了又读,意犹未尽。我便把这篇文章推荐给我的学生和孩子,旨在激发他们诵读经典的热情。习近平总书记曾經强调,应该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同期我还向学生推荐了《只要心里还有光》一文。光就是光亮、希望。在求知的过程中,在人生的道路上,心中的光极为重要,尤其是在困顿、挫折、坎坷的境况下。孔子最看重的弟子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其优点之一便是安贫乐道。对此,孔子极力点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无数志士仁人演绎了“生于忧患”的道理。只要心中有光,脚下便会有路。

期待《杂文月刊》继续摘发美文,我们将读了又读。

画中杂文

郭树荣(山东济南)

漫画,我认为可称为是画中杂文,所以,《杂文月刊》每期都刊发若干幅漫画,自是刊物题中应有之意。我很爱看。

每幅漫画,都可见出作者水平高低。有的漫画,寓意深刻,观之,使人赏心悦目,与读者心有灵犀一点通,阅读的效果不亚于一篇杂文,这,自然是上乘之作。例如:《杂文月刊》文摘版2018年4月下,于昌伟先生画的《踢》,就是这样一幅漫画:想把“问题”踢走,最终却让问题找上身。由此可见,问题要解决,踢是踢不掉的。但是,画中人物,要像,这是最低要求。同一期中《教人学雷锋,自己学和珅》中的雷锋,就不像雷锋。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常回家看看

张道锐(江苏沛县)

《杂文月刊》文摘版2018年2月下载有《固本培元》一文,作者对于苏州一家护理院推出的“奖孝金”制度表达了一种万般无奈之声:“如果只用世俗去唤醒人心,那我宁愿淌入世俗;如果用钱财可以找回失去的心中悸动,那又何乐而不为?”1999年春晚,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哭多少中华儿女,时至今日,哼唱起来仍不禁泪眼婆娑。听着、唱着《常回家看看》的一代大多也正值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可又有多少人能“常回家看看”?父母不期你能常回家“捶捶后背揉揉肩”,也不期你能常回家“刷刷筷子洗洗碗”,更不指你“为家做多大贡献”,只要你能常回家看看,父母就心满意足了!

《孝经·开宗明义》篇中讲“夫孝,德之本也。”孝,从小的方面来说,是个人修身做人之根本;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舞台之根本。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不能变也不会变。愚认为,不能将是否尽孝、能否尽孝、尽孝到何种程度等问题的板子打在“快节奏的生活”上,而应打在作为子女的我们身上,我们该反思自己的心是否“日益麻木”了?如果,“奖孝金”真能“奖”出一批孝子,真能“激活孝心善意”,这样的“孝”又有何价值与意义?“(真不是钱的事),万望引导人们向孝的种种,(能带着人们)去追本溯源,走向固本培元的未来。”

常回家看看,别让父母把心望穿!

“显摆者”的可笑

张立超(辽宁锦州)

读完《显摆的度》(《杂文月刊》文摘版2018年4月下)一文,有些话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作者说:“显摆也是一种生活权利,关键是要与个人素质相匹配,盲目的显摆其实很难得到社会认同。”显摆,或者说自我炫耀,即使经过周密酝酿、精心策划后再“完美实施”,恐怕也很难得到社会认同,说不定还会让人更加嫌恶。说到底,“显摆”是人性的“硬伤”,就像成熟的麦穗总是低头,瘪子穗却高高昂头一样,谁能认可那风中肆意摇摆、不可一世的腹内空空之物呢?“有素质的显摆”笔者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子,但一“显摆”肯定会让自身的素质大打折扣,高调捐赠也不是没遭遇过质疑,“富豪式豪捐”与几十年默默无闻、不求名不求利的捐赠者的境界肯定是不一样的。既然施爱他人、无私奉献都不值得炫耀,那请问还有什么值得“显摆”的呢?

“显摆”无疑是向别人炫耀自身的财富、美貌、显名、地位等自认为超越别人的东西,比如有一位女同事跟我说:“知道为什么这些男人都追我吗,就是因为我太好看了!可惜啊,就是再貌若天仙也不能都嫁啊!”当时我正在宿舍里洗衣服,顿时惊得“两手僵硬不能动弹”,心想:这样的话也能从自己嘴里脱口而出?难道几个男人你都想嫁不成?“显摆”过头了吧?

“显摆的度”还真是难把握啊!

人人皆过客,不过是尚在人间而已,长得白嫩了点,不小心发了个财,或者老子侥幸混了个一官半职,再或者嫁了个小财神爷,自认为优势占尽、掉幸福窝里了,说到底,不过是个合法公民而已,不过是个暂时享受上苍恩赐时间的活人罢了。如果自得其乐,低调做人做事,或许还真有人羡慕一下呢!如果因此而炫耀显摆,除了招来别人的嗤之以鼻,真不知道还有啥用?并非出语刻薄,不过是实话实说而已。如此看来,“显摆者”不是很可笑吗?如果不小心再招来嫉恨麻烦,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30元买不回一辆自行车

李本华(湖北武汉)

《杂文月刊》文摘版2018年3月下的扉页有文云“一辆自行车,当时的价格是30元”。要自行车的是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刘先生1958年出生,年少时应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30元是买不回一辆自行车的。那时名牌自行车是上海的凤凰、永久,天津的飞鸽,价格是200元左右。而且要购车票。没有购车票,免谈。我是武汉人,当时武汉出产的黄鹤楼牌自行车质量比不上上述三大名牌,也要100多元。30元无论如何是买不回一辆自行车的。即使到旧车市场,30元也买不回一辆还能使用的旧自行车。

同期的《至少,母亲不欠你》是我要点赞的文章。它批评了海子的自杀行为。是的,“在母亲面前,人们没有资格戕害她给予的宝贵生命”。

猜你喜欢
月刊文摘杂文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
2011年《小说月刊》转载列表
台港文摘
台港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