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
这个题目有点不雅驯,但是“荐绅先生”早已言之,我就照用了。清人吴乔说:“人之登厕,不可无书,无书则不畅。”(《围炉诗话》卷一)此语深得我心。虽然我至今不明白“无书则不畅”的原因究竟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但我从小就养成了这个习惯,上厕之前,先得抓本书在手里。如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书,就急得团团转。
起初我以为这是个人的怪癖,有点羞于示人,后来发现与我同好者为数甚多。1979年我考进南大读研,同住在南园13舍的几位室友便都是同好之人。于是我们将几本过期杂志放在房门边的脸盆架上,有人要上厕所,便撕下一两页带去阅读。当然,读完之后便充当手纸。时间久了,我们便将登厕称作“看书”。当时经常坚守在宿舍里的是我与张三夕两人,有时旁舍生前来串门,问我:“三夕呢?”我便回答:“他看书去了。”我们在那间宿舍住了两年多,大家对此习以为常,从未觉得有何不妥。但天下万事都不乏异见人士,我的老伴便对此大不以为然。毕业之前我俩刚认识,有一天她到宿舍来看我,过了一会想要如厕,向我索要手纸。我走到门边随手拿起一本杂志,“嘶啦”一声撕下两页递给她。她稍稍有点吃惊,但当时未予置评。结婚以后,她多次秋后算账,就此事声讨我。罪行有数条,最严重的一条是“不尊重女性”。我虽不敢置辩,但内心不服。撕下几页杂志给她当手纸,正体现了“男女平等”的观念,怎么会是“不尊重女性”呢?
登厕读书虽是简单易行的好事,但也有必要的条件。第一是合格的厕所:太简陋的不行,太豪华的也不行。我曾在皖北的一个小农具厂里栖身,厂里有个厕所,简陋得无以复加:它紧挨着围墙角落的两面墙,全部设施便是地上挖着两个浅浅的坑,坑的两旁各放一块砖,连屋顶都没有。我们蹲在砖上方便时,日晒雨淋全无遮挡,四周苍蝇乱飞,哪有心思读书。《世说新语》记载了古代的豪华厕所:“石崇厕,常有十馀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沈香汁之属,无不毕备。又与新衣著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厕。”即使有客人硬着头皮进去了,恐怕也会张惶失措或心猿意马,难以安心读书。幸好上述两种厕所都难得一见,正常的厕所里都能读书。要是细分,则以坐式马桶为好,蹲坑次之。原因很简单,若非蹲惯的翻砂工人,一般人要是蹲着读书,片刻便吃不消了。如今机场与高铁车站的厕所里多设蹲坑而少有坐式馬桶,多半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如果旅客们人手一卷安坐在马桶上阅读,那厕所门外肯定会排起长队。好在大家日常都是在家里登厕,家里一般不会设置蹲坑,我们都能享受登厕读书的快乐。
登厕读书的第二个条件是合适的书。北宋钱惟演自称:“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见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小辞”多半是指词这种文体,因为它篇幅短小,最长的词调“莺啼序”也不过240字,登厕的时间再短,也来得及从容读完一两首。况且词在宋初尚未登上大雅之堂,其主要功能是在宴乐场合供伶工歌女歌唱,在厕所里随意翻阅,颇为合宜。吴乔则对登厕宜读之书有所分析:“书须浅陋,不足严待,又逐段易了者,《韵府群玉》《五车韵瑞》最善。展卷终是有益,而应酬简易,此为捷径。”《韵府群玉》《五车韵瑞》是两部古代的韵书,也是类书,它们在每韵之下附有押该韵的古诗名句,以及相关典故。我猜想吴乔把它们带到厕所里去,并非想钻研音韵学,而是浏览那些附录的名句和典故,它们确实是“逐段易了者”。
我最初并未听说上述高论,但无师自通地养成了选择登厕之书的习惯:《论语》《孟子》等书是不在其列的,因为它们是身份尊贵的经典。学术性著作也不在其列,因为它们艰深难读,只会增加“不畅”的程度。唐诗宋词倒是读来轻松愉快,但我一向将它们视为下酒之物,不宜带进厕所。长篇小说也不妥当,因为它们不是“逐段易了者”。其它的书像短篇小说、散文集、科普读物等都很合适,报纸杂志也可充数。现在我干脆在马桶旁边专置一架,上堆书报,再也不用如厕之前临时找书了。欧阳修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耳。”(《归田录》卷二)在厕所里构思文章,那是文豪的专利。我辈凡人,只图一时愉快而已。坐在马桶上手捧一本有趣的书,借用金圣叹的话说:“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