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的“文学胃炎”(外一篇)

2018-05-14 10:44严僮伦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米开朗琪罗战栗周身

严僮伦

读过木心作品(尤其是《文学回忆录》)的读者,都会惊讶他学识的渊博。惊讶之余,免不了发问:木心怎么知道得这么多?

早在1984年,木心在接受《联合时报》采访时,就坦诚地说:“我所知道的都是常识而已。来美国(1982年,五十多岁的木心自费赴美国留学)手头没有书了,全凭记忆来对付……少年在故乡,一位算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的‘家,满屋子欧美文学经典,我狼吞虎咽,得了‘文学胃炎症,后来想想,又觉得几乎全是那时候看的一点书。”

这位“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就是茅盾。茅盾和木心的老家在浙江桐乡乌镇同一条街上,即今天的乌镇东栅景区。上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茅盾已经名扬天下;而1927年出生的木心正值少年。茅盾家在街西,木心家在街东,木心上小学时,每天都要从茅盾家门口路过。爱读书的他便频频进入茅盾家中,借书还书,还书借书。“沈家的老宅,我三日两头要去……西洋式的平房,整体暗灰色调,分外轩敞舒坦,这是所谓‘茅盾书屋了,我现在才如此称呼它,沈先生不致自名什么书屋的,收藏可真丰富———这便是我少年期间身处僻壤,时值战乱而得以饱览世界文学名著的嫏嬛福地了。”于是,木心“把凡是中意的书,一批批拿回家来朝夕相对”。

这一时期,茅盾绝大部分时间不在乌镇,替他管家的是泰兴昌纸店经理黄妙祥。黄妙祥与木心家是世交,还带点亲戚关系。但这不是能借到书的主要原因。最关键的是,木心借閱茅盾的藏书,不仅有借有还,而且,如果发现书页有破损,会用白纸和糨糊仔细修补好了再还,“像对待人一样地对待书”。木心曾亲口对笔者说,因为他对书的爱惜,茅盾一家都乐意把书借给他看。就这样,到十五岁,他已经把中外文学名著都读遍了。

“文学胃炎”症,是木心式的谦虚和幽默。少年,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套用张爱玲的名言:读书要趁早啊!

让木心“周身战栗”

1943年,等不到抗战结束,一心想要做艺术家的木心,“明知国立艺专迁到内地去了”,却依然“抱着投考艺专的心情和意图”,从乌镇离家来到了杭州。可见木心学画意志之坚定,心情之急切。

考索木心的童年经历,家人、亲友、小学老师(木心没有上过中学)、家庭教师,乃至远远近近的邻居,没有出过一个画家,连绘画爱好者都没有。那么,从小一直生活在乡下小镇的木心,缘何会立志做艺术家的呢?

木心自学画画,是从八岁开始的。就在八岁那年,或稍前一点,早慧的木心在家中读到了一本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书———《米开朗琪罗传》,由此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

木心在《海峡传声》中回忆了当时的情景:“初读《米开朗琪罗传》,周身战栗,就这样,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了。”读到一本格外对路子的书,竟然会“周身战栗”,那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反应!如此强烈的精神撞击,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阅读体验。童年的木心,对于自己长大以后做什么,似乎已经不再犹疑:做米开朗琪罗这样的艺术家。

童年,少年,几乎人人都有过崇高的志向,甚至是伟大的梦想。然而,在此后的生命中,走着走着,或由于外部的原因,或自身定力不足,吃不起那份苦,受不了那个寂寞,渐渐放弃了。令人钦佩的是,成年以后的木心,尽管在艺术人生之路上,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磨难,可他做到了,坚持走到底。

2007年4月,我去乌镇与木心见面。那时,先生刚从美国回故乡定居,暂住在西栅景区的通安客栈。我们聊到艺术和人生,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已经对得起少年时期对自己的承诺。”那一年,木心已经八十岁了,他的生命历程,他的绘画和文学成就,使得他有资格这样说,有资格拥有这份自傲与荣耀。

而谁会想到,这一切最初的萌发,竟是因为一本传记。

猜你喜欢
米开朗琪罗战栗周身
靠“造假”成名的米开朗琪罗
漫散时刻
米开朗琪罗的神秘面具(上)
寒江帖
“西斯廷画家”米开朗琪罗
倔强
听一首歌
体验
米开朗琪罗:《大卫》缘何有瑕疵
战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