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锋
众所周知,时下各类学位论文──从本科论文一直到博士论文,在答辩前都增加了一项被称作“查重”的步骤,据说一些学术期刊也宣称要对来稿大力加强所谓“查重机制”,似乎这么一查,我们的学术研究立刻就可以扭转抄袭之风,我们的学术环境立刻能变得清明起来。所谓“查重”,原理并不复杂,无非是弄一个很大的数据库,里面汇集了各种已经发表过的学术论文。利用计算机所谓“大数据”快速检索的功能,如果发现“查重”的论文有大段与已发表论文完全重复的文字(注意,是“完全重复”),那么这篇论文就被断定为“抄袭”。表面看,這种方法似乎很“科学”:计算机“铁面无私”,决不会徇私舞弊;数据库足够大,很难有“漏网之鱼”。正因为如此,很多高校都将“查重”作为检测学术论文的重要依据,成为答辩前不可缺少的一道“程序”。
公正地说,这种“查重”,对于那些公然全篇或大部分抄袭其他论文,连个别文字乃至致谢之语都懒得去改的“文抄公”来说,确实有效。但除此之外,“查重”真的是万能的吗?“文抄公”不能在“查重”的“重压”下变得稍微“勤快”一点儿,进化成“公抄文”吗?事实上,各种已经发现的事例,已经证明某些“聪明”的学生,只要稍微用点儿小技巧便很容易对付那看似很严格的“查重”。比如,有的学生,将交给学校拿去“查重”的论文,几乎每一句都随意插入些话语,让整个句子根本读不通(因为也根本没人去读),但这样的论文竟然顺利通过了“查重”,因为计算机根本不会管你写了什么,它只是机械地查找这篇文章中的某段话是否在此前的文章中出现过。在答辩时,该学生提交的则是那篇没有插入话语的文本(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抄袭的),这当然是用来对付那些“见识不广”的答辩老师的。如此,这样一篇所谓“毕业论文”竟然通过了似乎严格的双重审核。当然更多的“老实”学生是将本来抄来的文字做些“改头换面”的功夫,替换些字词,于是抄来的文章照样能顺利通过“查重”。也就是说,“查重”只能辨别古人所谓“偷句”,至于“偷意”等根本管不了。其实,它助长的只是一种更加隐蔽的变相的抄袭。它唯一能够锻炼的大概就是学生替换字词的“能力”。
实际上,“查重”的数据库再大,盲点也是太多太多的。比如它们只收录期刊发表的或各高校已经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对于每年出版的大量书籍,则根本无法顾及,所以假如某篇论文抄袭的是某部书中的某个章节,也是基本查不出来的。由于每年的“查重”量巨大,“商机”也巨大,据说时下“查重”在我国已经发展为一种新的“产业”,处于鱼龙混杂、混乱无序的状态。实际上,我们每提交一篇文章“查重”,就相当于“有偿地”(你还要付给“查重机构”不菲的费用)将自己的文章纳入那个“数据库”中。已经有人发现,自己提交“查重”后不久,文章便被人抢先发表,到底谁抄谁,能“查”得清吗?
更重要的是,从真正的学术意义上说,难道一篇具有原创性的论文真的不能在某个段落中照抄一下此前已有的文献?抄了某一段话,会影响到它本质上的原创性吗?比如陈寅恪、钱钟书等老一辈学者的著作,可以看到其中有大段大段抄录古人著作的地方,但他们在抄录之后,往往会作出极为精辟的发挥、会通或辩驳,生发出种种妙义,难道这也叫做“抄袭”?举两个更极端点儿的例子,王维的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晏几道的名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其实都不是他们的原创,换句话说,他们诗词中最精彩的这些句子,可能是“抄”来的,但为何古人却没有将“抄袭”的恶名加在他们头上,反而大加赞赏呢?因为这两句虽然在此前的诗歌中出现过,但由于“行布”不佳,一个好句子埋没在一堆平庸的句子中了,如明珠投暗,故而无人赏识。而经王维、晏几道化用在他们的诗词中,与他们自身创作的句子恰到好处地融合为一,给人浑然天成的感觉,这是真正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由此才成为千古名句,这难道不是一种更可贵的“原创”?但如果将他们的诗词用机械的“查重”方法看待,统共八句话,两句话都是抄的,抄袭率达到25%,可乎?
计算机当然无法辨识这些微妙之处,但人心却能够辨识得非常清晰。道理很简单,一个真正将写论文(或者还可以扩展到“写作”这个更大的范围)视为比自己生命更可贵的人,是决不会故意地去抄袭别人的,他如果抄了别人的某些话,也只是像王维、晏几道、陈寅恪、钱钟书那样的“抄”。写作中是否抄袭了,谁最清楚?无疑是作者本人,古人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如果我们的教育,是从最根本的人心上让学生明白真诚的可贵和虚假的可耻,如果学生绝不是将写论文当作一种敷衍和应付学校和老师的“过场”,而是真正视为锻炼自己学术能力和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机会,他们怎么会去抄别人的呢?归根结底一句话:我们到底为什么写作?
当然有人会说:你这套什么“人心”啦、“天知地知”啦之类的话,太过玄虚了,还是用“科学”的办法更加“规范”。是这样吗?我再问一句:我们的教育到底又是为了什么?难道培养一个诚实的人这个最基本的要求那么奢侈、那么高难度吗?难道我们的学生在经过十数年的“教育”后,学校竟然对他们是否诚实这一点都毫无信心,能算作我们教育的“巨大成就”?
学术论文当然应该严查,但岂止是所谓“查重”,真正需要“查”的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