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夜读《论语》,被其中一则文字深深打动。文字不长,摘录于后:“子路宿于石门。晨门问:‘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看门人的問话未必是想表达对孔子的敬意,说不定还有批评其迂腐的意思。但我从中却看到了一种特别可贵的心性。
孔子在后世名声很大,生前却不得志。他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三岁丧父,从小饱尝人世的苦酸。孔子想当官,最初却老是做小吏。后来鲁国内乱,孔子流亡齐国,在齐国又遭人迫害。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早已回到鲁国的孔子升为大司寇,摄相事,算是一生最得意的时候,但因为种种原因,在这把椅子上只坐了几个月。以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周游列国,收徒授课。然而,孔子特有个性:生命可以受挫,理想之火不熄。他课徒,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育他们管理国家,尽管他知道他的学生最后能做上公务员的肯定是少数;他对统治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施仁政,比如开放山泽、降赋税等等,尽管那个时代多数统治者实施的往往是暴政。一句话,职场上的孔子是卑微的,精神上的孔子是超拔的。
在我看来,一个人敢为“不可为”,至少体现了如下价值。首先,它宣示着一种不屈的精神。行走在尘世,难免遭受风雨泥泞,如果遇上一件事,就随意判定其不可为,不做任何努力,我们的生命就会萎缩。相反,假若碰到事情,先不管可不可为,试一试再说,我们的灵魂就会有锐气、有冲劲。
第二,它能使自己随时处于进取的状态。事情“可不可为”只是一种即时的感觉,有的事你觉得它“不可为”,可是通过努力真的做成了;有的事在一段时间不可为,但环境变化了,它又变得可为。灰心丧气的人永远是“运气”坏的,只有进取者才能享受成功女神的青睐。
第三,它可以让生命不留遗憾。人都是渴望成功的,但成功到底躲在哪里,谁也不知道,敢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成功了,我们可以欢呼雀跃;失败了,我们可以无怨无悔,至少,它能够为下一次的出发避免泥潭。
一个人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能患得患失。得失这东西是说不清的,有的事你看似得到,实际上在失去;有的事你看似失去,实际上在得到。少些得失之虑,集中精力做好该做的事,我相信即使你错过了春天的花朵,也不会错过秋天的果实。
孔子未必是天才,但因为他的敢为“不可为”,他成了走进时间深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