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业成
書在人们印象中的神圣不言而喻。书最初应当是动词,就是把文字刻在竹片上,是力的进行,这就叫“书”。想想那是多大的成本,一部书要用车载车拉。“学富五车”才算有学问。还有一个成语叫“汗牛充栋”,搬运堆放同样要付出高昂成本。据说战国时的庄子因为穷,庄子是河南人,当地不产竹,竹片要从外地购运,成本太高,所以庄子行文惜字如金。书后来由动词变成了名词,中国人发明了造纸后又发明了印刷,出书就方便了。我们现在对书的概念就是一个名词。书即使变成了名词之后,一本书的诞生依然是一件庄严神圣的事,因为成了“白纸黑字”,中国人对“白纸黑字”是有敬畏之心的。我小时在乡间见到有些不识字的老人是如何敬惜字纸,见到一张带字的纸不敢用它垫屁股坐在腚下,更不敢用它当手纸擦屁股,这是不识字的人对文字的敬畏。对一张带字的纸是这样,对一本书呢?
只是后来,在我的所见中,垃圾书逐渐多了、太多了。可惜了一张白纸,一张白纸是值钱的,有它的价值,而印上不该印的东西,反而失掉了这张白纸的价值,最直接的害处是污染了一张白纸,让这张白纸变成了废纸。现在这一类的书和印刷品多得很。我常去的一家个体书店门口就被这些“处理货”堵得进不去门。现在的书市非常活跃,街上随处可见书摊,我常常停下来在书摊前翻翻,发现有些书里有一段、哪怕一句话令我欣赏和回味,我都欣慰这本书的存在,不枉“开卷有益”之说。在旧书摊上淘书,哪怕脱了线零了页的一本薄薄的旧书,只要有价值,我也会如获至宝。有一次在地摊上见到一本旧书,并没有买的价值,可里面有一首清代民谣让我动了心,没带笔,想把它记在肚子里,可担心记不好,便把这本书买了。不过书摊上更多地充斥着一无是处的垃圾书。有一次淘书给我的印象最深,那是到新华书店的仓库里去淘书,在我的期望中那应当是个“金库”,一个市级的新华书店的仓库库底该有多少好书啊!我有一帮喜欢买书的同事,其中一位与书店的经理很熟,所以我们才得到了这个“资格”。可你想不到的是,那么大的一个库底,比外面货架上的书不知多了多少倍,简直就是书的墙,书的廊,书的城堞,书的洞窟……我们拱进去好像在洞中穿行。架上的书不说,还有地上的书山、书堆。我们当时的心情,犹如掉进金山里一样狂喜。可挑到天过晌,我们都失望了,没有一本可买的书。连自己都觉得不能相信。原来这是个书籍的烂货底子,这么大一个卖不掉处理不掉的烂货底子,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有一回,我们当地有一个大型书展,不仅书多,而且优惠。其中有一个规模不小的折价书市。我一个人去的,我在这个折价书市转来转去不死心,觉得不可思议,这么多书为什么挑不出一本来?我忽然听到一声:“垃圾。”一抬头,与一位中年人目光想遇,心有灵犀,我为他能说出这两个字而敬畏。这些毫无价值又毫无理由的书为什么出版?这么多垃圾书,简直是犯罪,多少棵大树能造出一吨纸?
我还有一个认识:砒霜大毒,但砒霜使用得当是有用的。垃圾书却一点作用都没有,只有浪费人力、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该对垃圾书说“No”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