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建工程的建设规模和数量也随之不断扩大,因此,对其施工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大体积混凝土作为城建工程施工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工程质量。为此,本文主要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准备、施工工艺进行了分析,以此探寻提高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控制
根据《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的规定,大体积混凝土主要是指混凝土构件最小几何尺寸在1m以上,或结构最小尺寸在1m以内,但其体积相对较大,在水泥水化热或温度因素的作用下易产生有害裂缝,也属于大体积混凝土范畴。通常情况下大体积混凝土土的表面系数小,水化热释放集中,易产生较大的内外温差,形成有害裂缝,对主体结构的稳定性及安全性造成危害。因此必须充分掌握大体积混凝土的工艺流程,在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有害裂缝,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一、城建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准备
1、混凝土。选取C30P6作为底板混凝土强度等级,选取C30P6作为导墙混凝土强度等级。选取HF高性能防水剂、聚丙烯纤维作为防水混凝土添加剂,根据配合比设计规定确定掺合量。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要求在0.55以下控制混凝土最大水灰比,在每立方275kg以上控制水泥最小用量。
2、水泥。选取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作为大体积混凝土的水泥材料,在水泥发热量、发热速度有效控制的过程中,要求在7%以下控制C3A。
3、砂。B类低碱活性天然中砂作为该工程的砂材选料,其特点为质地坚硬、级配良好,与施工设计规定相符,要求在3%以下控制含泥量,2.3到3.0之间控制细度模数,此时可降低用水量,同时,也可适当降低水泥用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混凝土温升,达到混凝土收缩降低的目的。
4、石子。要求采取低碱自然连续级配的机碎石(5—25mm)进行施工,其和易性、较好、用水量较小及抗压强度较高,以此对混凝土收缩有效降低。该材料要求在1%以下控制其含泥量,15%以下控制针状、片状颗粒。
5、混凝土掺合料与外加剂。选取绿色环保型、无污染、无毒害等产品作为混凝土掺合料、外加剂。如I级粉煤灰、S75级磨细矿渣等。高效减水剂为大体积混凝土外加剂的主要选择。要求在每立方米0.02到0.2g之间控制氯离子含量,0.1%以下控制氨含量,且规定搅拌站检测混凝土放射性,以此保证混凝土质量。
二、城建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
1、混凝土运输
选取混凝土罐车作为施工运输车辆,要求在2h以内控制各辆车的運输、浇筑及间接时间,由拌筒内将混凝土卸出到完成浇筑的时间必须控制在1h内衣,15min以内控制车辆运输间隔时间。当车辆进入施工现场后,可目测各车混凝土的坍落度,且合理确定检测次数。由混凝土卸出后,坍落度试验可在25%、75%位置试样,2个试样坍落度之间的差距需控制在3cm以内。如坍落度与施工规定不符,需向搅拌站立即通告,禁止私自加水拌和。运输车在喂料给混凝土泵前,拌筒需保持中、高速旋转,确保均匀拌和混凝土。按照具体施工现状,对混凝土拌合站及时通知,只有这样才能对混凝土运输车数量进行适当调整,才能确保供给混凝土的充足性。在浇灌大体积混凝土过程中,需进行混凝土HBT90型拖式泵2台配置,因商品混凝土站与施工现场较近,各台混凝土泵需进行3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配置,只有这样才能与施工规定相符。
2、混凝土泵送
拌制完成的混凝土应及时运送至施工现场,禁止间隔时间过长影响材料的使用性能。在运输过程中应做好覆盖保温工作,避免温度流失过快,降低后期浇筑施工质量。混凝土材料运送至施工现场之后,按照相关标准检验混凝土和易性、坍落度等指标是否满足施工要求,且保证不存在离析现象。确保混凝土材料质量达到标准之后,方可进行泵送。根据设计方案要求选取相应规格的混凝土泵,避免采用弯管或软管作为泵送管,管道严格按照预先规划路线,保证横平竖直,便于后期管道清洗及装拆维修。同时检查输送管质量,表面不得存在龟裂现象,无凹凸损伤。定期检查混凝土输送管,掌握其实际磨损情况,避免在浇筑过程中出现爆管现象,在输送泵口与泵管部分受到较大的冲击力,应加强固定措施。
3、混凝土浇筑及振捣施工
推移式连续浇筑或分层连续浇筑是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常用的施工方式,结合工程实际工程量及浇筑面积选取相应浇筑方式,严格遵循相关标准进行施工。在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对于整体性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在浇筑施工是尽量保证连续施工,避免留下施工缝,影响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合理控制每层混凝土的摊铺厚度。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为提高泵送效率,应避免经常拆除混凝土输送管。严格把控不同层面的浇筑间隔时间,避免形成层面接缝,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此外,在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需进行适当振动捣实,以提升混凝土材料的密实程度,根据混凝土浇筑面积在泵送管上配备振捣棒,首先在卸料点布置振捣棒,提升上部混凝土的密实程度;其次在坡脚处布置振动棒,全面振捣混凝土浇筑面。随着混凝土浇筑面的不断推移,振捣棒的位置也应随之调整,移动间距控制在400—500mm,不得超过移动标准,深入下层混凝土50—100mm。由专人负责振捣施工,杜绝漏振、过振现象。振捣作业结束后检测,按照标准检验混合料的压实程度,若存在压实不到位的部分,应再次振捣密实。
4、混凝土养护
在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之后,必须加强后期养护工作,采取相应的保温保湿措施,减少混凝土构件内外温差,加设保温覆盖层。混凝土的水化热与龄期存在密切关系,随着龄期增加,水化热量会逐渐降低直至后期趋于稳定,因此必须合理确定养护时间,将内外部温差控制在25℃以内。在养护期间配备专门施工施工人员定期洒水,保持表面的湿润程度,避免产生干缩裂缝,提升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整体强度。通过养护施工能够有效增强混凝土强度,确保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5、质量控制
在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影响会产生泌水问题,影响混凝土强度。因此在具体施工中必须及时清除多余水分,提升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严格遵循设计方案的要求进行浇筑施工,定期检验混凝土坍落度,确保满足施工要求。在进行上层混凝土浇筑时,必须将表层松散石块、污渍等清除干净,并适当撒会湿润,避免出现积水现象。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应按照相应的顺序,防止出现漏振现象,将振捣棒移动间距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直至层间接缝完全消除,且混凝土表层不存在明显沉降及气泡现象,方可停止振捣作业。
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温度测控点,并配备温度检测设备,通常采用电子测温仪进行温度测控,检测数据更为直观、灵敏。在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温度进行实时检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或温度变化过快,必须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避免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导致结构裂缝出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应用更为广泛,有必要对其施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明确施工要点及操作规范。在具体施工中,应加强温控防裂措施,构建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在确保混凝土强度、和易性满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掺入适量的粉煤灰、膨胀剂,严格控制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遵循相关标准进行后期养护,将内外部温差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尽量避免产生有害裂缝。
参考文献
[1]何跃雷.关于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年22期.
[2]项飞海.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裂缝控制措施[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年09期.
[3]徐瑞娟.探析高层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J].江西建材,2016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