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萱颐
1.自古人们对土地情结。
1.1 土地是生活的根本。
中国人离不开土地的,最早的中国人民认为土地是谋生的手段。许多人被称作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构成了社会的基础。我们说乡下人土,似乎带有了一种蔑视的意味,但是这个土字却用的很好,土字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开泥土,不妨缩小范围来看,三大河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
以前的中国人,在没有工业的社会中生存,自己种菜,靠的是土地,自己养猪养羊养牛,动物所食的也是来自于大地的赐予。土地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生活的根本。
1.2 土地是浓浓乡情
以前社会中,经济不发达,通讯设备也极为落后,交通也极为不便,若是农村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或者去很远的地方,家里的祖辈会给他包一抔土,而且有些地方更有一种说法,如果背井离乡水土不服思念家乡就把土抓一点在汤中服下就会好。抛开健康卫生等等现代人的想法,在老一辈的眼中,只有故乡的土,故乡的物才能解故乡情。
古代的诗歌中也有许多借物抒发思乡之情的,唐代司空图“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唐代元稹“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
中国人一般是自给自足的耕作,以农业为主,不像游牧民族四处迁移,而且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势造成了人们可以不与外界交流,封闭在自己的村庄中,所以以前的中国人在一个地方居住很难也很少移动,所以对一个地方有感情,对一个地方赖以生存的土地有感情。
2.现阶段发展人们对土地情感
2.1 现代社会城市居民土地情结
现代社会中,人们已经不再是过去挤在大杂院中居住,而是纷纷搬进楼房小区,以前的一家一院房前种树种菜的现象在城市已经不再有,家家封闭独门独户,但是大多数家会在家中培育植物,也有很多会在家中花盆里种植蔬菜,番茄,辣椒,有的种葱和白菜,一来可以靠植物净化空气,二来可以利用空间,自给自足。
2.2 国外的中国人的土地情结
中国住外国大使馆,在卢旺达,由于物资贫乏,价格也非常昂贵,几乎是欧洲的2倍,孙树忠告诉记者,一个很小的青苹果要卖1美元,一个小的咖啡勺要卖2美元。在这么“贵”的地方工作,使馆的工作人员不仅仅要承担外交工作,而且还要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大使馆自己还得承担自己种菜的业务。
在国外的维和部队中,为了抵抗疟疾等热带疾病,官兵们注重强化体能训练,增强抵抗能力。他们还经常在营地边上开拓一片“南泥湾”用自己带去的种子种菜,业余时间,官兵们就自己种植南瓜,黄瓜,为自己的饮食增加新的花样。
2.3 古代乡土情结和现代的乡土情结的对比
古代的乡土情结是一种对故乡,对家的情感,现代的乡土情结是在经历了工业革命,经济发展,城市化等各种过程后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经济形势不再是小农经济,不是独来独往在一个地方闭塞不流通,而是一种相互往来的市场经济,在第一阶段,资源得到利用,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第二阶段,继续开发资源,经济继续发展,环境开始被破坏,第三阶段,经济继续发展,经济发展需要继续开采大量原料,环境被完全破坏。现在的雾霾天气,全球变暖,都跟经济发展破坏生态有关,人们越来越向往农村安静,平淡的生活,经历一城市的喧闹,乡村间的恬静,自己种菜屋前种树乘凉的生活就显得更加珍贵。
2.4 现阶段人们对乡土情结分析
乡土社会是时代的产物,是在当时特定经济与地域范围内产物,人们对土地的情感是不得不依附于土地,求土地的馈赠,而且交通不便利,小农经济限制了人们只能在自己居住的区域生活,习惯了当地的土地生长出来的食物,喝惯了自己家乡的水,适应了乡土的气候,在迁移到其他地方后,文化,食物,都不一样,而且在文化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只是觉得熟悉的东西最好,家乡的东西最好,所以更加强化了对土地的感情.
现阶段的社会,跟乡村社会的经济结构,完全不一樣,社会迁移增加,人们精神文化水平提高,对不同地区的水土风俗更多了解,在去了其它地方生活时已经由最早的”思乡”变为”思家”.
3.现阶段乡土社会的发展困境
3.1 现代性逐渐增强
乡土社会中的经济观念,越来越多的受到现代理性的渗透,由于土地产权的不稳定性,可能对土地流转,农业投资造成不良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对土地作为生活的来源,而是转向现代非农业部门,尽管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加大了补贴力度,农业比较效益仍然持续下降2011年,水稻小麦玉米的利润为118元371元263元,以农村人口人均收入来看,外出打工已经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经济结构的转变,国家政策的指引,人们收入方式的变化,导致了人们对土地的需求减少,人们追求更高的经济价值,对土地的情感随之淡化。
3.2 人口的快速流动
乡土社会,以农为生,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费孝通2007)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中,以社会结构转变,和经济发展,城市化的推进,人们更多的需求产生,就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在满足生理需求以后就有更多的需求,在国家初步设点的发展地区,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带领下,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在这种一部分富人的示范作用和带领下,更多的人也想拥有财富,前往富裕的地区,工作,学习,改善自己的生活居住环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口流动现象频频发生。人们不在聚集在一个固定的地区,自给自足,而是需要彼此间的交流,乡土社会中的土地情结减弱。
3.3 文化的流失
在全球化浪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城市化的推动下,更多的人群选择离开自己的居住城市,居住的土地,前往其他更有助于自己获得财富,知识,更有助于自己发展的地方,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更不愿意留守在农村,包括一些少数民族,在获得知识技能后,就会离开本民族的聚居区,聚居区一般多为老人和儿童,随着年轻人的流失,当地的文化,祠堂庙宇,风俗语言,手工艺饰品制作,文字等等,就会流失。资本侵入的同时,带动经济发展,也使得文化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