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时报》“帐篷对峙”和“洞朗对峙”报道的分析

2018-05-14 07:40汪媛
大经贸 2018年2期

【摘 要】 本文主要用比较分析法,以印度最有代表性的英文报纸《印度时报》对“帐篷对峙”和“洞朗对峙”的所有报道为样本,对帐篷对峙和洞朗对峙的报道进行分析,比较异同,揭示在当前情况下,对“帐篷对峙事件”和“洞朗对峙事件”报道情况的思考和未来应对。

【关键词】 《印度时报》 帐篷对峙 洞朗对峙

尽管这“帐篷对峙事件”和“洞朗对峙事件”都已经平息了,但分析《印度时报》对事件期间的报道仍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揭示中印边界争端在这两起事件中的微妙变化,从而找出趋势,找出值得注意之处。希望对处理中印争端有一定帮助。

一、报道数量

本研究捜集到的2013年4月15日到5月22日之间《印度时报》对“帐篷对峙事件”的报道共有72篇,2017年6月18日到9月10日《印度时报》对“洞朗对峙事件”的报道共有170篇。样本时间都选在事件开始之日到结束后两周左右。由上表可以看出,《印度时报》对“帐篷对峙”和“洞朗对峙”的报道数量差距比较大。“洞朗对峙”的报道数量是“帐篷对峙”的两倍多。数量的高低反映了报纸的关注程度。而报纸的关注程度来源于印度民众对这件事的兴趣和国家利益。但“洞朗对峙事件”的持续时间也比“帐篷对峙事件”长两倍多。正好与报道数量成正比关系。可见,印度民众对中印边界争端的兴趣长期以来都非常浓厚。此外,信息技术更加发达和中印交流更加深入可能也促进了报道数量的增长。

二、报道篇幅

《印度时报》对“帐篷对峙事件”的报道共有72篇。其中,有50篇在500字以内,占72篇报道的69.4%,16篇在500字到800字之间,占72篇报道的22.2%,6篇在800字上,占72篇报道的8.3%。《印度时报》对“洞朗对峙事件”的报道共有170篇。其中,有129篇在500字以内,占170篇报道的75.9%,34篇在500字到800字之间,占170篇报道的20.0%,7篇在800字上,占170篇报道的4.1%。分析结果得知《印度时报》对两次事件的报道篇幅以500字內为主,500字到800字次之,800字以上的报道较少。报道篇幅与其报道的深度成正比。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印度时报》对两次事件的报道深度是差不多的。“洞朗对峙事件”500字以内的报道比“帐篷对峙事件”稍高了6.5个百分点,500字到800字的稍少2.2个百分点,800字上少4.2个百分点,但差别不大。

三、信源分析

信源的引用次数与报道的质量密切相关。平均每篇报道信源引用次数等于总的信源引用次数除以报道总数量。《印度时报》在“帐篷对峙事件”的报道中平均每篇報道中引用信源2次,“洞朗对峙事件”的报道中平均每篇报道中引用信源2.1次。结果变化不大,质量和规范程度相当。

从信源的分布来看,《印度时报》在“帐篷对峙事件”的报道中引用印度方面的信源85次,占总数142次的59.9%;引用中国方面的信源27次,占总数142次的19.0%。“洞朗对峙事件”的报道中引用印度方面的信源173次,占总数364次的47.5%;引用中国方面的信源111次,占总数364次的30.5%。可见,《印度时报》的报道中,都呈现了采用印度信源多于其他信源的态势,更偏向印度,而来自中国方面的声音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但也要看到,“洞朗对峙事件”的报道中引用中国方面的信源次数大幅度增长。虽然引用的中国信源更多地是用来讽刺和否定,但毋庸置疑,引用中国信源总比不引用好。印度民众至少开始了解中国官方政府和部分民众对中印边界的看法。而增长的原因不仅在于《印度时报》的客观性有所增强,也在于中国对“洞朗对峙事件”的态度更开放,民众更了解,官方的发声也更多。

此外,《印度时报》在“帐篷对峙事件”的报道中引用其他国家的信源1次,占总数142次的0.7%;“洞朗对峙事件”的报道中引用其他国家的信源37次,占总数364次的10.2%。各个国家对这件事的看法越全面地呈现给读者,自然越客观。可见,《印度时报》的报道都不够客观。但另一方面,“洞朗对峙事件”的报道中引用其他国家的信源次数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原因首先是“洞朗对峙事件”本身就牵扯到了第三方国家不丹。其次,印度在“洞朗对峙事件”中寻求了多个国家的支持,而在“帐篷对峙事件”中没有这么声势浩大。最后,《印度时报》的客观性有所增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为了站在印度立场上发声,这些新闻的信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在采用大量印度信源的情况下,还要采用大量不明信源。剩下的真实信源还要精心挑选其身份,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偏向印度。另一方面,采用中国信源的报道往往会详细标明出处,如标明个人的政府职务,媒体消息只引新华社、环球时报等,并有意加注“官方”字样,目的是暗示读者来源并不一定可信。

四、报道倾向

对“帐篷对峙事件”的72篇报道中,正面报道只有0篇,占总量的0.0%,中性报道有21篇,占总量的29.2%,负面报道有51篇,占总量的70.8%。对“洞朗对峙事件”的170篇报道中,正面报道只有6篇,占总量的3.5%,中性报道有27篇,占总量的15.9%,负面报道有137篇,占总量的80.6%。可见,《印度时报》负面报道最多,其次是中性报道,最后是正面报道。“帐篷对峙事件”的报道主题大多是中国无理“入侵”印度,印度一定要强硬反击。“洞朗对峙事件”的报道主题大多是中国说印度无理“入侵”中国,是错误的。两者主题大同小异。而负面报道只会对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印度时报》两次事件的中性和负面报道呈现了很明显的规律。虽然总体上负面报道多,中性报道少,但“帐篷对峙事件”在前期4月20日到4月23日和后期5月9日到5月21日期间,中性报道一共8篇,负面报道5篇。中性报道甚至超过了负面报道。只是在4月24日到5月8日期间,负面报道远远超过中性报道。这表明《印度时报》前期炒作欲望不强,后期“帐篷对峙事件”圆满结束无力继续炒作,而且要为李克强总理访印做出舆论准备。

“洞朗对峙事件”在前期6月18日到6月27日和后期8月30日到9月10日期间,正面报道3篇,中性报道一共5篇,负面报道12篇。报道数量和负面报道比例大幅度下降。只是在6月28日到8月29日期间,负面报道远远超过中性报道。这同样表明《印度时报》前期炒作欲望不强,后期“洞朗对峙事件”圆满结束无力继续炒作,而且要为金砖峰会做出舆论准备。

五、对对“帐篷对峙”和“洞朗对峙”报道的思考

两次事件虽然时隔四年之久,印度民众对中印边界争端的兴趣和《印度时报》的报道质量、立场和规律都没有明显变化,但《印度时报》客观性有所增强。

客观性有所增强的原因有三。一是中国“洞朗对峙事件”中发声更多,有更多信源可引用。中国发声更强硬,更加吸引印度的注意力。二是印度将“洞朗对峙事件”牵涉到更多国家,这些国家就“洞朗对峙事件”表态,呈现越多国家的观点越显得客观。三是《印度时报》确实有所改变。报道了大量详细分析中国的文章,介绍了很多《环球时报》发表的新闻。中印更加主动,更大范围的就边界问题发动攻势。印度四处出击,需求各个国家的支持;中国则不再忽视中印边界纠纷,有了更多的相关报道,也更强硬地回击印度。两国都有变化和进步。

而中印都更为主动的原因,笔者认为首先是“洞朗对峙事件”确实比以前的对峙都更为严重。它是中印双方“1962年以来时间最长的对峙”。其次,此次越界事件发生的“锡金段边界”是目前唯一一段已经划定的边界。这与以往双方在未定界地区发生的摩擦有本质区别。中国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所以反应更加激烈。印度冒着压力进入已经划定的边界,心中忐忑,需要寻求更多的支持来对抗压力。

笔者认为中印对于目前中印边界纠纷已然有了默契,双方一旦有无法解决的问题,无法满足的要求,就会通过一场小对峙来解决。双方在多年的试探和谈判中都很清楚对方的要求和底线,中印边界问题在大的方向上并不存在什么问题。但在中印边界问题的其他方面,中国应该继续加以改善。

在舆论方面,中国比起“帐篷对峙事件”中的表现,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是需要继续努力。印度依仗英語母语的优势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在西方掌握话语权的舆论世界里,比中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在西方有更正面的形象。在中印边界争端中,西方人也更为相信印度的说法。所以,中国应该加强自身的传媒实力和在西方世界的传媒实力,将中国的形象和中国对中印边界纠纷的看法传播给更多人知道,寻求更多人的支持。

在法律方面,中国应该大力培养更多的国际法方面人才。

作者简介:汪媛,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湖北·武汉,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