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经济新常态下,作为地处资源型地区的山西伴随能源与矿产品价格持续跌落,其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为应对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挑战,走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山西迫切需要从高处着手寻求新的改变。因此,山西从科技和人才角度主动融入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是必要的,山西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工业基础、转型潜力和市场潜力都可以为山西更好地融入京津冀的协调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 山西 京津冀 协同发展 科技 人才
京津冀作为北方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辐射高地,应该广泛开展与周边各省份的合作与交流,尤其是发挥京津双核地区最为明显的科研和人才优势,山西作为亟待转型的资源型省份正迫切需要广泛吸纳优秀科研人才,消化先进技术,改造资源型部门中冗余劳动力等突破固有“资源诅咒”下的顽疾。同时山西省发展的成果又可以带动西北地区一起塔上京津冀发展高速列车,进而促进整个华北地区的进步。
山西省在融入京津冀发展过程中具备以下几点融入基础:
(一)价格低廉的资源优势
按照产业渐进、梯次转移的规律,京津产业外迁受益方首先是具有地缘优势的河北省,但是由于产业消化能力与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以及当规模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扩大规模会使得边际成本递增。尤其当河北作为疏散京津大城市的集中承载地和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以来,环境质量急剧恶化,房价不断攀升,此时如果依旧单纯依靠河北省来疏解非首都功能将会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资源、环境等的投入成本。而山西依靠其所拥有的丰富自然资源、能源、廉价劳动力等优势,利于承接京津冀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相比各项成本较高的京津冀地区,山西低廉的地价、电价、水价以及劳动力价格将更加有利于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
(二)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
山西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接壤的过渡带,东部紧邻河北省,是京津冀经济辐射的直接受益地区,在承接京津冀的功能转移中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承接京津冀产业及科技人才梯度转移的第一承接地,这种地理位置上的巨大优势使山西比其他中部省份更易于融入京津冀的发展。
如今山西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全省已建成以太原为中心,向长治、运城、吕梁大同东西南北4个方位的城镇密集区辐射的交通网络,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大”字型的分布格局。未来我省将加快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以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协调枢纽与通道的发展。客运枢纽方面,加强以铁路、公路客运站和机场等为主的综合客运枢纽建設,完善客运枢纽布局和功能。依托客运枢纽,加强干线铁路、城际轨道、干线公路、机场等与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私人交通等的有机衔接,形成城市内外和不同方式之间便捷、安全、顺畅换乘,提高综合客运枢纽的一体化水平和集散效率。
(三)较好的工业发展基础
2015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229.5亿元、销售收入14393.7亿元、利税631.8亿元;全省煤炭产量9.44亿吨、发电量2457.4亿千瓦时、焦炭产量8034.7万吨、钢材产量4267.3万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基本保持稳定。
“十二五”期间,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逐年上升。煤炭、冶金、焦化和电力等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的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调整至46.9%,重点培育发展的装备制造、煤化工、新材料、食品等新兴产业投资比重上为53.1%,投资结构明显优化,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碳纤维、特种钢等重点产品技术实现了进口替代,千万吨级智能煤炭综采成套装备、动车组轮对国产化、煤层气勘探装备等部分行业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核心技术掌控能力显著增强。
(四)巨大的转型发展潜力
2015年山西省GDP增速仅为3.1%,GDP总量从2013年的8.9%断崖式下滑至2015年的4.9%,“我省经济发展仍处于最困难时期”,这句话成为对山西经济现状的共识被多次公开提及,包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压力不仅仅来自当前的发展困境,也来自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全国各省市目前的发展态势,要在2020年达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三五”期间GDP年均增长底线是6.5%。3.1%到6%的跨越式增长,谁心里都没底。但6%这个目标,山西省已无退路。对于经济的断崖式下滑始作俑者还是煤炭,受国内外形势影响,山西的煤价自2013年开始遭遇重创,而从2015年7月起,山西煤业连续12个月亏损。
俗话说置之死地方可后生,目前,全省上下经历了结构失衡、市场剧变带来的切肤之痛,对转型发展有了更深切认识,推进转型的紧迫感明显增强。当前煤炭市场有所回暖,无论煤价如何变化,决不能动摇转型的决心,必须彻底丢掉再现煤炭十年黄金期的幻想,紧紧抓住市场倒逼的历史机遇,坚定不移走上转型之路。因此从政府到企业积极全面地融入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学习先进的发展理念定会为山西的转型注入新的增长活力,出现经济增长的明显成效。
(五)新的就业、消费市场
过去山西省由于资源部门的强化发展,直接或间接地“挤出”了大量本地与外来人才,导致整个省份就业供给单一,就业需求动力不足。想要扭转这种就业现状,最快的方法就是建立多样化的产业链,这就需要从京津冀地区移植一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几个龙头企业的点式布局带动若干条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链延伸又能诱致科技创新。在这整个布局中将会成功吸收本地区大量劳动力,就业环境的优化又会增加人民的购买力,从而激发消费市场的活力,反过来将再次吸引新的企业布局,带动新的产业链形成。对于京津两核地区,正处于亟待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
作者简介:尤思敏(1990-) 女 汉 山西太原人 山西财经大学 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