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当今,关于体育素养(Physical Literacy)问题,受到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对体育素养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概念的界定、分类、结构的组成、评价体系的构建、影响因素和途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本文对国内外体育素养研究的基本脉络、研究成果做一综述,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 体育素养 前沿
1 国外体育素养研究概况
国外关于体育素养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关于“physical literacy”的研究。1993年,英国学者Whitehead在国际女性体育教育与运动大会上,正式提出体育素养(Physical Literacy, PL)的概念。随后的10余年间,Whitehead一直致力于体育素养的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研究认为:“体育素养是个体在贯穿一生中保持适当水平的身体活动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理解力和知识”,这也是国际上较为认可的概念。国外学者把“体育素养”归纳为:跑、跳、投、踢、攀爬等属于个人基本的活动能力,平衡、柔韧等属于身体素质的内容,游泳、滑雪和比赛等属于运动技能的范畴,游戏和户外冒险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运动能力的综合表现。由此可见,国外对体育素养的研究注重的是在运动能力上的发展,目的是为了维持和促进自身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是终身体育思想观念的体现。
为了能够对儿童青少年的体育素养进行可靠、有效、综合的测量与评价,加拿大研制了体育素养测评(The Canadian Assess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CAPL),这也是国际上第一个综合性的体育素养测评工具,是目前国际应用较为广泛的测评工具。其理论模型、测试指标、评分体系都经过相对严密的设计和论证,在国际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在研制过程中专家组特别注重研究方法和测评效度,其新版CAPL的理论模型分成4个维度:日常行为、身体能力、动机和信心、知识和理解,每个维度下细分了对应的测试内容和权重。
2 国内体育素养研究概况
从研究方法来看,我国体育素养的研究主要从两大类研究方法入手,一种是采用文献资料法整理探讨体育素养的概念;另一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法对体育素养发展、现状和存在一些问题进行调查和访问,针对某些问题提出发展对策和提升途径。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体育素养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现状调查和提高途径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用来体现我国某特定群体的体育素养现状并提出相应改善对策;另一部分研究则立足于理论研究,探讨其文化和价值、评价体系等方面,从而完善体育素养体系的构建。
关于体育素养的概念早在1990年,夏峰将体育素养定义为“以体育意识、体育活动能力、体育知识、体育欣赏等指标作为衡量标准的综合评价结果”。余智(2005)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认为:“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要素的综合素质与修养”。一直以来体育素养相关概念在研究中替代使用现象严重,很多学者围绕体育素养、体育文化素养、体育素质等概念进行研究。杨献南,鹿志海在《形式逻辑视角下的体育素养概念辨析》(2015)中,运用逻辑学中的附性法和属加种差对体育素养、体育文化素养、体育素质三者之间进行定义的重新界定,得出体育素养与体育素质既非等同关系,也非包含与被包含关系;体育素养与体育文化素养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我国学者陈琦于2002年开展了对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这也是我国关于体育素养测评的第一例研究。余智在《体育素养概念研究》中,把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构成要素分为:先天遗传、后天学习和体育教育,同时将体育知识、运动水平、意识行为、个性品质定为大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指标。冯古首将体育精神指标做了引进,使得体育素养评价指标更为全面。唐静萍指出要确立显性与隐形、过程与结果、起点与进步评价相结合的新时期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于秀等把学生体育素养归纳为体育认知、体育行为、体质技能3项一级指标,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运动参与、锻炼习惯、体育道德、体质水平、运动技能 7项二级指标构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关于体育素养概念的解读,本人认为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素养是种属关系,二者属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或者上下属关系,体育文化素养仅是体育素养的组成部分,更加突出“文化”的内涵;而体育素养与体育素质在词根上就有差别且没有形成等同关系,所以仅从根本上他们之间就是没有直接的所属关系。
3 结束
自进入21世纪,短短的16年之间,国家有关部门下发了三次有关提高我国体育素养的文件,可见提高体育素养的任务迫在眉睫。目前在国内体育素养的历史研究还处于空白,大部分有关体育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素养的现状、培养方式、提高手段和对策为主,很少部分研究注重体育素养的评价方式和指标体系,在如今国内体育科学研究水平条件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可以考虑由国家相关部门联合,采取大规模系统化的研制程序,共同开发体育素养测评工具,制定出适合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的科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TREMBLAY M,LLOYD M. Physical literacy measurement the missing piece[J]. Phys Health Edu J,2010,76(1):26-30.
[2] 曾旭升,金卫星.大学生体育素养略论[J].大学教育科学,2005,03:65-66.
[3] 余智.体育素养概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01:73-76+84.
作者簡介:柴梓(1991--),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