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晨
福建学院是近现代史上一所著名的民办大学,它也是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其附属中学为福州二中前身。从1911年到1951年40年间,它共培养了7000多位毕业生,校友遍布国内外,多服务于司法界、政界、财经界、文教届,著名校友有历史学家傅衣凌、严叔夏、柯凌汉等人。在民国时期,它和北京的朝阳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之一)、上海的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之一),并称为民国三大政法大学。在40年的校史上,它数易其名,那么,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私立福建法政学堂
1911年3月至1912年10月,该校命名为私立福建法政学堂。
1909年,刘崇佑、林长民分别从日本明治法政学堂、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回到福州,后分别担任福建省咨议局副议长、秘书长。他们感到中国缺少民主、法治,老百姓基本上是法盲,福建地处东南偏僻之处,风气闭塞、保守,民众法律、政治知识匮乏,法律人才紧缺。恰好此时省咨议会成立,来自福建各地的72位议员齐聚福州,他们都说福建的58县均十分闭塞,普及政法教育很有必要,加上当时有志于学习政法的学生增多,而当时官办的福建法政学堂的招生名额有限,而且教员中分新旧两派,矛盾尖锐。
最后,刘崇佑、林长民决定创办一所民办法政学堂,以开风气、启民智、育新人。林长民向福建提学司咨部申请立案,刘崇佑把刘家祖传的私人花园捐献出来,作为办学场所,又租借文昌宫、周子祠、李氏家庙、王氏宗祠、林氏宗祠和元明境,建了两栋木楼房作为校舍,可容纳500多位学生,设了大专部和附属中学。
1911年3月19日,私立福建法政学堂正式成立了,刘崇佑被推选为董事长(学堂维持员会代表人),林长民被推选为校长(监督)。
该校所在地道山路白水井周边本为福州一个偏僻之处,除了祠堂庙宇,居民住宅很少,晚上行人稀少。该校创办之后,人气立即兴旺起来了,人流络绎不绝。
当时还是清朝宣统年间,本校教职工多数剪了辫子,也有部分学生也剪掉了辫子,但剪辫子的人毕竟是少数,和亲友来往多少有些不方便,所以剪发者都支付5个大洋买了一副假辫子,必要时套在头上以免被人视为怪异。1911年8月之后,革命风气渐浓,官府认为,剪了辫子都有可能是“乱党”(革命党),经常对他们进行盘问,引起纠纷。所以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来表达该校的情况:“白水井边和尚多,为了头发起风波。真发剪去换假发,街头相见笑呵呵。”
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
1912年10月至1931年,该校命名为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
1912年10月,民国教育部颁布了《专门学校令》,改“学堂”为“学校”,规定“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目标,私立福建法政学堂也随之改名为“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
1914年8月1日,福建私立海滨法政学校、福建私立尚宾法政学校、福建私立全闽法政学校均合并到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至此,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的规模大大超过了福建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7年春,官办的福建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也合并到了该校。
由于治学严谨,教师敬业,学生刻苦,该校教学质量出色。1916年,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专门以上学校(相当于现在的高职高专)成绩博览会上,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在全国公私立38所的法政学校中名列第五,在全国私立法政16校中名列第二。学校的成绩,在全国公私立法政学校中名列第四,在全国私立法政学校中名列第一,并得到教育部颁发的奖状。
福建大学
1925年,该校曾经在短时间内改名为福建大学。
在1923年至1924年期间,民国教育部为了加强高等教育,打算停办专门学校。1925年,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打算改组为福建大学,把原学校维持员会改组为董事会,选举刘崇佑为董事长(1927年福建省政府成立后,由省长杨树庄兼任),林长民为校长。
1925年11月24日,林长民参与郭松龄反奉时兵败身亡,福建学院校务筹备活动被迫停止,又恢复为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选举刘以芬为校长。
私立福建学院
從1930年3月(一说为1929年)至1951年,该校命名为私立福建学院。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决定整顿仍然在无限扩张、就业紧张的法政专门学校,改为发展实业教育。
为了响应政府的决策,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改组为私立福建学院,选举省长杨树庄连任该校董事长,何公敢为院长。1930年(一说为1931年)2月,私立福建学院的立案手续获得教育部的正式批准,该校共有三个系——法律系、政治系、经济系。
1935年,该校试办农科,招收农艺系新生一个班。翌年,福建开始整顿高等教育,调整各大学相同的科系,私立福建学院专门开办政法科,农科合并到私立协和学院。
1945年8月,私立福建学院在法律系、政治系、经济系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系——银行会计系、工商管理系。
新中国成立后,对旧教育进行了改造,全国大学院系调整。1951年前后,私立福建学院的政治系、经济系划归福州大学(今福建师范大学);法律系、银行会计系、工商管理系划归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