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研机制流程 推进区域项目研究
——上海市闵行区电子书包项目教研纪实

2018-05-14 08:06余恩秀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8年6期
关键词:电子书研讨青年教师

余恩秀

一、我们的教研不能没前没后

观察日常研讨活动,我们只能看到一段课中教学的场景,但是这堂课到底怎样来的呢?之前的教学设计是怎样的,后来又为什么调整了?学情到底是怎样的?试教时教师到底发现了学生的哪些问题?教学设计调整的依据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笔者日常的听课研讨中。能否将教研真实地呈现在观课者面前,做到教学、教研的双展示,既观课,又观教研,知道这堂课的来龙去脉,了解执教教师的设计及调整意图,看到真实的课堂教学研究?基于这样的想法,闵行区电子书包项目(全称:“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以及教与学方式变革”项目)在教学研讨的同时,紧紧抓住“前移后续”四个字,做长、做宽、做实教研,将学校教研、课堂教学进行双展示、双研讨,目的就是通过项目、基于技术为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尤其是课堂教学改进找到一条路径。

最初的“前移后续”,是指学生的学习。打破时空,将课中涉及的知识点提前至上课之前学习,是“前移”;所谓“后续”,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所学,进行课后巩固与拓展,同时准备下一课时所学内容。通过将近三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将“前移后续”的概念迁移、拓展到教研,我们现在所说的“前移后续”,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是教学层面:通过课堂教学,推进学生“前移后续”的学习。或者说通过课堂学习将学生前学习(认知与情感)、预学习转变为“深学习”和“新学习”,同时推动学生的后续学习(包括巩固、迁移、探索)。第二是学校教研、电子书包实践探索层面。指现场的主题研讨,是学校前期校本研讨的深化,也是后续校本研讨的起点。第三是区域教研、区域电子书包实践探索层面。前期收集其他学校和这个主题类似的探索经验,后续希望其他电子书包学校进行借鉴性实践。基于技术,突破时空,实现教研的前置和拓展迁移,拓展、延伸教研的长度(时间)、宽度(内容、范围),扎实教研的深度(内涵)、效度(有效性)。以下为闵行电子书包项目教研管理的“前移后续”流程图。

图1 闵行区电子书包项目教研管理的“前移后续”

闵行电子书包项目的教研内容,一是对教学的研究,二是对教学研究的研究,三是教学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推广应用,是“一教二研三推广”。在这样的教研中,区域、共同体、学校、教师、教研员以及提供整体服务的咨询师都各有任务。区域:组织研讨活动的申报与评估,由教研中心与技术中心教研员共同指导学校磨课,通过问题引领与问题解决组织、开展区级研讨活动;共同体学校:参与共同磨课,完善教学设计,活动结束,共同体学校复制研讨课,进行二次重建;学校:结合校本教研,全员参与,每位教师发表意见和建议,别人说过的不再重复,保证研讨的效率与质量,之后“基于课堂的事实,议论学生在何处时顺利的、何处有障碍。观摩者不是对执教者提出建议,而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课题——从教学的实践中学到了什么——展开讨论”[1],完成二次重建。从教师教学中的真问题出发,教研围绕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又回归教师教学,实现教研的闭环。区域、共同体、学校3个层级的教研,呈现了教研的“前移后续”。图2为闵行区电子书包项目教研的“前移后续”。

图2 闵行区电子书包项目教研的“前移后续”

在这样的流程中,学校主备教师自主备课,而后在教研组、项目组(打破学科与年级)中说课,其他参与备课教师提出修改建议;学科教研员根据课程标准和校情,指导学科教学设计;技术中心教研员结合学科需求,指导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应用。教研员在专业引领的同时,成为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连接者、挖掘者、经验的分享者,青年教师发展的推动者、帮促者。这样的组合摒弃了学科、技术两张皮的问题,有效地呈现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提供整体服务的公司咨询师与学校信息中心教师共同参与磨课,承担技术支撑的作用,保障课堂教学技术应用,实现了教研供给侧改革。

以航华中学承担的主题研讨“加强前移后续,实现精准教学”为例。随着教研通知的发布,我们一并推送观课的思考问题,希望观课者带着问题进课堂观察。例如:(1)基于技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哪些变化?技术应用的有效性表现在哪些教学环节?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应用环节?(2)课前、课中、课后的关联如何?“教学前移”能否为后续提供课堂推进的依据,“教学后续”是否基于前移展开,“前移后续”的效果如何?

我们以技术手段实现课堂教学转型,基于学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尤其就前期研究中暴露出来的教学前移与后续教学脱节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观察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把握生成资源,开展针对性的后续教学,以期精准、高效地教学,甚至是个性化的教学。

基于这样的教学实践与教研要求,我们开展相应的教学评价,看教学的达成度,将前移后续的要求落实到对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评价等。前移后续,让我们看到了学校教研和备课活动,这是双观摩、双研讨。在“前移后续”的教学教研中,我们不断发现学校、发现教师、成就学生。

二、草根自带力量 “萝卜”自有味道

以前的教研,我们总是感叹,没有专家引领,学校内的自主研讨难免有“萝卜炒萝卜”的感觉,但因为基于技术,研讨对象不断扩展,除了学校本身,共同体内外的教师、区域学科教研员同在一个学习社区,借助课堂教学案例观课、评课,有了“前移后续”,有了真实的课堂记录,在一次次的定格、回看、聚焦某一环节中,大家有了更多的交互,研讨也有了深度。

1.田园外语实验小学:基于实证的教研

基于实证,扎实教研。田园外语实验小学“人人都是教研活动的主人”的研讨活动让笔者记忆深刻。那天是一堂语文课,活动由学校信息中心主任主持,笔者心里有点打鼓,不知信息教师能否组织好这场研讨,能否捕捉语文教师的思维?学科教师会不会“不买账”?只见,研讨活动展开,教研程序清晰:执教教师反思课中教学不足,组内教师挨个交流观感,教研组长概括,分管校长点评;提炼实践中的真问题:既评教,更关注学,又评活动组织;注重工具研发与应用:基于微课的教学,既关注内容设计,又分析表达方式;体现证据的整合互补:利用云录播系统(基于实证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估系统,可以实现教师评价的标准化,自动呈现教师课堂教学的S-T分析,为教师课堂教学反思提供依据),每位教师贡献自己的智慧,分享所得;基于证据的诊断改进:研讨在原有备课基础上又有深化与升华,之后,执教教师再重建。“前移后续”的教研,持续关注教师的发展,完成了从“实践”到“反思”到“行为”的转换,这样有前有后的教研,有了一定的程式与智慧,让笔者见证了草根自带力量,“萝卜”自有味道。

2.北片项目共同体:基于过程的教研

基于过程,推动教研。北片中学电子书包项目共同体就是这样一个典型。这个共同体有6所学校,涵盖项目一期学校1所、三期学校3所、四期和五期学校各1所。差异化发展和以老带新的推进策略,教研实现了资源互补的可喜局面。上一学期组内两所学校承办区级研讨活动,作为牵头学校的龙柏中学,从一开始就将研讨内容和研讨任务分发给各学校,各校安排同年级备课组长和青年教师参与研讨。项目推进中建立了研讨机制、互动交流机制、资源共享与评价机制,有共同体研讨机制作保障,加强研修力量,构建共同体研修文化,教研有了过程有了实质内涵。2016年度共同体内学校(除五期刚加入的1所学校)全部获项目区“优秀实验学校”称号,实现了通过教研共同进步的目标。

3.闵行第二中学:基于共享的教研

基于共享,提升教研。闵行第二中学教师都开设过组级以上的数字化教学研究研讨课,每学期都有数智教学研讨周,每个学科推荐一位教师开设校级研讨课,各教研组围绕“一组一品”组织教学内容,凸显学科特点,例如语文组的“比较式读写结合”、数学组的“导学案下的变式教学”、英语组的“高考新题型教学”等,逐步形成了“三步五环”数字化教学模式和“LEMON(柠檬)课堂”的教学形态。“柠檬课堂”体现了学校数字化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少教(less-teaching)、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多探究(more-research)、开放的观念(open-concept)、新的结构(new-structure),见表1。

表1 闵行第二中学“三步五环”数字化学习模式列举

正因为教研的“前移后续”,有了前有了后,有了过程与共享,推动项目教研转型:教研目标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教研重点从“知识技能”转向“学科素养”,教研内容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研改进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实证”,教研形式从“专家指导”转向“众筹学习”。

三、项目教研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最好平台之一

蒋勋在《品味生活》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西游记》孙悟空那么厉害,他一翻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那他去取经不是很容易吗?为什么是唐三藏取经?因为孙悟空没有动机,而唐三藏有动机,虽然没有取经的能力。动机比能力重要。没有动机,根本就没有出发点,连起跑点都没有。只要有动机,就很棒。”[2]马云说,“今天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会导致我们的年轻人在未来30年失去工作。”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的教学研究从青年教师开始。

青年教师有发展的动机和愿望,对新生事物敏感,愿意投入,但教学设计是短板。老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强,但技术相对较弱。考虑到各自发展的需求,将新老教师结对,新老教师共同进行教学设计,青年教师通过新技术在课堂呈现;教学设计前移,教学成效落地,后续二次重建再改进。在这样的循环中,项目打破了年级、学科的壁垒,融合使青年教师站上了更高起点,一批青年教师通过不同层级的研讨展示,运用技术手段,改变教与学方式,凸显现代教学的优势,快速走向学科教学的成熟期,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的项目主管这样评价:“项目教研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最好平台之一。”

正是因为有了前移后续的教研,学校积极参与项目研究,闵行电子书包项目不断扩展,实验学校达到95所,基本实现学校、学科、教师的全覆盖,闵行区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书包实验区、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全国首届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典范区。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教师的理念和行为逐步实现重构,一批教师快速成长。

研究过程中也涌现出一批优质的教学成果。在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项目活动中,闵行区推荐了42节课参加评选,其中30节获得市级优课,22节获得部级优课,获奖率居全市第一。在教育部和中央电教馆组织的全国数字化学习课例评比中,闵行连续多年每年都有65个以上课例获奖,其中一等奖课例15个左右;每年都有60多批全国各地的教育考察团到闵行考察了解电子书包项目、观摩现场研讨,在全国形成一定影响力和辐射力。

闵行电子书包项目有一个项目管理群,叫作“云起”。取名“云起”,既有大数据时代云的背景,更是另有深意:当“云深不知处”时,要有“高心望素云”的恬静;当“行至水穷处”时,要有“坐看云起时”的从容;当“野径云俱黑”时,更要有拨云见日的勇气。“教育是什么?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闵行电子书包项目正以此为使命开展教研,为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可能,同时也有一种“坐看云起”的从容,坚持前移后续,助长教研的力量,坚信改变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蒋勋.生活十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电子书研讨青年教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谈谈电子书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案例研讨课的困境及未来走向
电子书渲染的对象、要素及思路
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分析探究
电子书 等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