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宏
摘要:民族民间工艺是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把民间工艺引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禄劝彝族刺绣为例,分析了民间工艺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对其融入的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彝族刺绣 高校 教学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6-0173-03
民族民間工艺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融合了民族审美情趣和审美取向,它以物化的形式体现着各民族生产生活中的自我关怀和价值肯定,既是民族符号的象征,也是传统文化优秀构成部分。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有助于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有助于艺术教育教学的本土化、特色化和地域性的构建。
一、禄劝地区彝族刺绣的发展概况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滇中北部,是彝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区域。在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劳动与民俗节庆中,彝族刺绣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符号,加之生活环境、民族杂居等各种因素,使得刺绣这项传统工艺在禄劝既有得天独厚的历史基础,又有着生动活泼的现代实践。
禄劝当地彝族女性普遍擅长服饰刺绣,刺绣大多以黑布或蓝布作底,彩色丝线绣花,绣制精美,绣法有十字绣、平绣、滚秀、疙瘩绣、扣花、穿花、挑花、挂花、游花、搂花、拼花等。禄劝彝族刺绣由多种点、线、面变幻组合而成,表现的图案主要以自然生活中的花卉、动物等题材,也有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或者一些特殊的符号标志,冀以表达本民族的图腾崇拜,对生活幸福吉祥的愿望以及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景。刺绣纹样以传统图案为主,在发展中融入了现代设计的特点,凸显出有别于其它艺术样式的美感。生产的绣品具有很高的实用性,种类丰富、式样繁多,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传统的服装服饰、挎包、枕头套、被套、背布、帐帘、窗帘、门帘,还有随社会生活发展而衍生出的沙发套、电视机套等各种装饰绣片。
近年,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浪潮和人们对传统工艺的观念转变的推动下,彝族刺绣也在发展的洪流中作不同姿态的转身,从单一的生活实用品走向市场商品交易,并逐步扮演起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禄劝县以撒营盘镇为代表的乡镇在当地政府主导下,将刺绣加工作为一项富民产业来抓,打造各种刺绣一条街,积极挖掘彝族刺绣的市场潜力,并以此来拉动当地乡镇经济的发展。
二、民间工艺美术融入高校艺术教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传统民间工艺蕴含着人们丰富的文化思想,独特的情感内涵和精湛的手工技艺,既表现为物质文化的材料和产品,有显见的物质内容和形态,又浸透了历史的工艺技术、方式与方法,蕴涵设计创意与情感审美表达。禄劝彝族刺绣的形成和发展与其自然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及多民族聚居的文化氛围紧密相连,又鲜明的区别于其它地域的艺术样式和风格。因此,具有鲜明地域性的禄劝彝族刺绣资源具有丰厚的民俗内涵,其巧妙的纹样组合,针法繁复的手工技艺,为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民间工艺课程提供了天然的资源库。
将具有区域性艺术特点的民间工艺融入高校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树立大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理念。高校是交流思想、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主阵地,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不仅要拓展学生的技法表现手段和途径,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民间工艺的文化价值,懂得尊重地域文化特点、尊重民族传统,维护和弘扬传统工艺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价值,使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热爱和崇敬之心,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其次,不断学习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民间造型观念是存在着自身独特的观察和思维方式,通过学习实践传统技艺,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观察方式。再者,高校设立本土化的民间艺术相关课程,既能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同时也有利于构建有传统底蕴、地方特色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使本土传统文化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最后是实现高校教学与生产生活相融合。注重形式与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地融会贯通,促进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凸显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特色。
三、禄劝彝族刺绣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实践
(一)传统民间工艺“走出去”的客观需要
各地的民间艺术都是当地最具代表性艺术形式,涵盖了社会、宗教、历史、习俗等诸多方面内容,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在时代的推动中不断改变,民间工艺也面临严峻的考验。掌握传统民间工艺的艺人越来越少,而且年龄偏大,后继乏人;民间艺人整体文化水平偏低,作品缺少与时俱进的创新与发展,民间工艺文化与技艺有越来越边缘化的趋势。如果任之发展,很多民间工艺将面临失传甚至灭绝的境地。
部分学者和政府部门意识到民间工艺是传统文化中最为宝贵的组成部分,抓紧了对民间工艺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对传统工艺的关注,而传统民间工艺的经济价值的则是最终推动民间工艺“走出去”的直接动力。以禄劝为例,彝族刺绣工艺品近几年的畅销改善了一部分当地人的生活面貌,甚至在经济发展依靠单一的农业收入的禄劝地区产生了一定的规模效应。
地方政府显然已意识到了彝族刺绣对本地经济和影响力的效用,在国内建设方面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大背景下,顺应潮流积极搭台为彝族刺绣唱响经济和文化这台大戏。在本地组织举办少数民族刺绣技能培训班,让当地少数民族妇女学习彝族手工刺绣工艺,举办各类展览会、民间工艺展览会,富有民族色彩的“火把节”等民俗节庆活动,带动当地刺绣传承人、企业、商家参加昆交会、文博会、农展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推广彝族刺绣产业,并不断向当地小学、中学、职高和高校推进民间工艺课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刺绣文化和产品,推动民间艺术“走出去”。
(二)引进民间工艺课程的高校艺术教学实践
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发展中,艺术教育的理念和体系一个时期以来都是西方文化体系占据重要位置,掌握话语权,传统民间艺术发展受到忽视,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挖掘。随着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对民族艺术的态度有了不断的认识和转变,高校也逐步主动引入民族民间艺术的教学内容与课程。
云南的部分高校通过举行民族工艺进课堂和传承人培训,把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文化引入高校课堂,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中贯穿民间工艺的理念,探索其传承发展与改革创新。一方面既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确认和重新审视,同时也是对民间艺人的一次再塑造。在这种互动中,高校代表的主流知识体系与民间艺术代表的生活化文化的融合对双方都是极大挑战。
在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设计课堂”中,以禄劝县彝绣传承人的课程为例,传承人要在为期不长的时间里教会学生刺绣的基本方法。第一步是在课堂教会学生在纸上绘画,如牡丹花、杜鹃花及马、牛、羊等,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其次,让学生学会刺绣的简易针法:如平针、钩针、回针等,并知道怎样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针法;再进一步根据画好的图案,绣出绣片的整个轮廓,最终完成刺绣。而传承人则在培训中完成高校教师为他们举办的相应课程和培训内容。
参加授课的学生认为,传承人进高校让学生关注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给学生提供了了解和学习民间工艺的机会,老艺人们面对面教授一项民间技艺,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潜移默化。传承人则意识到,在高校授课,学生文化素质高,学得快,有更多的学者在了解彝族刺绣后开始调查当地文化,带动了彝族刺绣工艺品的销售,也让政府越来越重视彝绣的发展。
四、民族民间工艺融入高校艺术教学的途径
研究地区的民族民间工艺,提炼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元素,融入到艺术教学中,是打开保护区域民族特色工艺的突破口,也是创建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教学体系,开创一条集学习、保护、传承和发展为一体的艺术教学探索之路。在当前民间工艺进高校的诸多实践中,仍有一些思路值得继续深入探索。
(一)把民族民间工艺资源融入到艺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是要进一步筛选好教育资源。加强对民族民间工艺的认知和理解,在宏观上和微观上把我们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区域文化、民族文化、艺术教育进行整合,避免用一些生硬、枯燥的、高深的材料。再次,创建与主题相结合的环境,充分发挥云南丰富的地域环境优势,把环境这个隐性背景利用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停留在技艺层面,而是要融入民族民间工艺的基本理论教授,组织课堂讨论、增强答疑讲解,通过学习民族民间工艺的起源、发展和沿革,欣赏民族民间工艺品,让学生在课堂中了解民族工艺的审美和意义。
(二)建设具有本土化、特色化与区域特色的教学体系。一是选取地方本土资源进教材。这里的资源包括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两方面。乡土地理、民俗习惯、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是不可割裂的整体也是学习的内容。高校艺术教育不应死守传统教材和教法,应适当以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作为内容来组织课程,把民间工艺有组织、有系统地合理编织在教材和教学中,让民间工艺传承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使教学生动起来。同时开阔艺术教育的视野,转变师生的教育学习观念,激发创造性智慧,提高师生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二是遵循有利于实现艺术教育思想和办学宗旨,能反映当代社会发展和进步方向,符合艺术教育发展规律,与高校教育教学现实水平相适应的原则,深入挖掘民间艺术资源,编写民间工艺课程教材、教案,形成一套内容丰富的地方特色教材。建立特色鲜明,地域性强的民族民间工艺的教学体系,明确教学方案,增强教学的特点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产学研一体化研发平台模式的构建。对民间工艺而言,传统民间艺术因历史原因和传统观念的局限,其传承、繁衍、发展在创新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传承人后继乏人,传承手段单一,掌握民间艺术资源的艺人数量有限,工艺品生产以家庭作坊居多,大部分民间工艺品产品单一化、同质化情况突出,没有形成产品优势。构建校企共建的研发平台,由高等院校与企业建立工作室作为研发平台,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用户等各方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促进政策、人才、信息、技术的交流和融合。充分发挥政府的资源优势、高校的学科优势以及企业的资本优势,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共通,突破以往建立在單一产业链上的模式,解决民间工艺的发展与传承的瓶颈问题,为当地的民族工艺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提供新的动力。
五、结语
发掘和整合云南丰富且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资源,将其作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引入高校艺术课程教学中,是提高文化传承、解构能力,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生活的有效途径。而民族民间工艺传统的现代转化,在保留文化精髓和要素的同时,又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不绝源泉和动力。
参考文献:
[1]森文,张勇.从文化传承到文化创新——基于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文化的艺术设计立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2,(06).
[2]李雅日.民间工艺美术的教学利用价值探析——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3]段剑源,刘春.民族民间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价值解析——以云南高校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9).
[4]袁志彬.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模式[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