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壮族师公舞的保护价值

2018-05-13 09:34支桂衡
艺术评鉴 2018年6期
关键词:壮族

支桂衡

摘要:本文从师公舞的传承现状入手展开工作调研,对其文化在生存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探究,并且从人民、政府及文化传承人自身进行各种身份立场的说明,提出如何具体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希望可以通过重视传承人培养保护及创设非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保护环境等有利措施,将我国的师公舞文化发展起来,让其重新得到更多活力的倾注,获得更好更远的发展。

关键词:壮族  师公舞  研究保护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6-0082-02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少数民族与千年文化历史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至此,如何对这些“非遗”文化进行更好的历史传承与保护,是当下刻不容缓的课题。本文所讲的师公舞,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壮族地区,是当时壮族人民用于民间法事道场的一种祭祀仪式,为百姓求得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以及国泰民安。到后来,清朝乾隆年间师公舞被慢慢流行在广西柳州及来宾、武鸣和百色等地,民间节日与祭祀表演也都开始慢慢常见起来。2007年壮族师公舞进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武鸣师公舞便是壮族师公舞中的典型代表,它不但是壮族舞蹈的重要组成,也是古代用以祭祀的舞蹈“活化石”。因此,壮族人民经常使用不同面具来代表自然界、本民族及道教中的各种神灵,以乐伴奏的打击舞蹈,每条一段舞蹈就表示有神明降临,然后进行该神灵的故事演唱,然后再开始接着跳舞,直到把所有的神的故事都轮流演跳一遍为止。其不但舞蹈动作十分丰富,而且随曲而舞的师公,每首音乐中都会配有一段富含意义的动作演跳,有些动作也会因地区差异性而有所不同,但基本本质不变,都是进行民间祭祀活动,舞蹈不但古朴庄重,而且特别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本文就壮族师公舞中的武鸣师公舞,展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探究。

一、壮族师公舞传承现状分析

(一)取得成绩

广西武鸣县多年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行民族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1954年当地举办的全国文艺大汇演活动,不但将传统的师公舞进行了舞蹈、戏曲的改编,重新搬到了舞台之上进行表演,而且还在全国叔叔民族户汇演节目中特意将广西纳为出席嘉宾,并让其带领师公戏《万事不求人》进行北京演出。1964年,武鸣文化部门将师公音乐进行了重新征集,要求县间艺人将其编汇成册,实现全部录谱,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还进行了新内容的创新。到1985年为止,武鸣县每年三月三都准时进行壮族师公舞的曲目表演,可以说武鸣壮族师公舞不但重新出现在历史文化潮流中,并得到了广大支持推陈出新,而且还将壮族人民的传统民间文化魅力一舞而尽。其中散发的民族文化品牌活动不可言喻,并且将壮族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都弘扬了起来。

(二)师公舞活态传承现状

通过对三位师公舞师公的专业采访,笔者有了一定了解:一是师公做道场服装需专门规定,衣服是受戒当天由师傅及其他门派提供的,一般都是专门定制,颜色有有红镶蓝长袍,或黄镶红长袍,黄色丝线背和下部进行龙、凤别绣。该服装一生只穿一次,是师公逢白事或祭祀时的公服,师公仙去就穿此衣,寓意成仙。师公都有一顶白丝网帽,也称作网巾帽,具有的法力可以禁凶神恶鬼。二是师公传承说法很多,大部分的说法之一是因家人或本人连遭灾祸等不幸,经过卜卦、问“仙”,被告知只有受戒师门才能避免灾难而进入师门的神灵意定;还有说家族进行内部寻找或进行接班人的世袭传承、选定,受戒于师公,需要进行拜师掌坛师公,师傅通常都会给徒弟传授师公舞唱词唱法、舞蹈动作、祭祀礼仪、器具运用及唱本的誉写等。三是师公日常规范。自身就是社会道德楷模的师公,需要进行严格的受戒,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师傅教诲,他们在出师以后也都会相应遵守各种规定,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不触犯相关禁忌,并且不能犯盜、抢、奸、杀生等这类戒律,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以身作则。

(三)祭祀仪式中的作用

其实早在汉代就有关于师公舞的详细记载,汉代王逸《楚词章句》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昔楚国南郭之邑,阮湘之间,其俗信鬼神,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我们从中可以明确看出,舞蹈其实就是组成祭祀仪式的重要部分,在壮族地区跳师公舞,其实就是用来进行人民祭祖、消灾祈福及酬谢众神的,且这种方式非常重要。其一,可以用于人类与神灵的沟通;其二,可以用来对神灵表示自己的信仰的虔诚;其三,这种舞蹈既是一种神圣的祭祀活动,又颇具娱乐性,二者之间融合的恰到好处,神灵就像一幕幕电影,丰富的故事非常吸引人,而且舞蹈人员夸张的服饰与妆容,也是一种强烈的观看吸引。

(四)壮族师公文化的社会价值所在

师公舞本身就是从记录诸神故事开始的,看的人必须非常精通手抄唱本中的繁体字体,才能完全懂得书中内容,因此,壮族师公舞的经书内容就是一部活色生香的状语结构与语法特点,首先它承载着无比丰富的民族文化。而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干则认为,宗教最大的力量就是道德的约束力,它让各个成员之间都产生着一种巨大形式的隐形作用,不仅是人民对自然神灵的敬畏与美好祈愿,还是佛教的善恶因果说,更是道教所说的修身养性内涵。包括儒家的礼义廉耻与后来的综合社会道德观,都在这种文化传承中深入隐埋,所以,它对于那些思想品格及道德行为不好的人,是一种潜在震慑,可以对社会秩序的和谐,起到道德文化作用的重要影响。

二、师公舞文化传承的不足之处

笔者通过采访发现,很多武鸣一代的师公舞在乾隆年间已经形成,到现在具有200多年的悠远历史。武鸣师公通常文化都很深,也对辈分特别讲究,每个年轻师公都由年长者带领,但现如今这个行业的师公人员已经不多,当下师公人数一共不超过20人,而且这些师公当中,有很多都年事已高。师公入行一般都是因为各种原因,如家人或本人连续受到灾祸而受戒,这些都是偶然形成的,而这些都给师公的传承带来很多严重的不缺定因素。近年来发生的原生环境改变,也是动摇传统师公文化的生存根基的重要原因之一。各种原因造成的师公文化后继乏人以及普遍缺乏师公文化传承意识的这种氛围,都是我国师公舞在文化传承上面临的巨大逆境。

三、传承途径与对策研究

(一)政府提高传承重视度

武鸣师公舞的特点是宗教色彩浓郁,社会和政府对这些民间遗传的文化遗产,都应当持以足够重视态度。文化流传本身就是一个耳濡目染的过程,一定要重视政府的关键性作用,从积极创造保护条件与基础环境做起,让更多的人了解师公舞这一传统文化,从而最大程度的激发群众的内心热情,自觉产生对自身文化的强烈保护意识。

(二)创设师公舞的良性传承环境与氛围

笔者发现,武鸣县各村庄在开春时节举行的各种祭祀活动中,都有请师公来参加活动,这些活动就是发扬传承的最佳场所和最好时机。一些村民们自发在活动中进行舞台的搭建,并且自觉进行山歌对唱等各类比赛活动的大力开展。这些活动不但体现出当地民众对师公舞的尊重态度与认同,并且是一种他们对本土文化保护欲望的激发体现。笔者认为还可以充分利用报纸杂志以及现在各大社交平台的网络新媒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师公舞展开积极的宣传,壮族师公舞的影像节目也可以进行活动的详细介绍,让民众更多的了解到独具壮族特色的师公文化。还可以通过更多方式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究竟是为何要进行师公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且知晓该如何保护它,一定要从身边环境做起,塑造良好的师公文化良性风气与传承氛围,让当地人民因此而感到十分自豪,不但拥有这些遗产,而且还真正明白为何要对这些遗产进行宣传、珍惜与保护。

四、结语

对普通人来说,文化传承看似遥不可及,对专业受训人来说,这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修炼过程,对于壮族师公舞的非遗活态传承来说,只有加强各方重视,对其直接传承人展开强烈的培养和保护,从而对社会环境展开良好优化,拥有师公舞的活态传承氛围,配合以传承完善机制的建设等,才可以真正保护我国的非遗师公舞文化,让其得到更好的有效保护。壮族师公舞在今后能否可以继续成功的传承下去,靠的不是一代人,也不是两代人,更不是壮族人民自己的保護,而是真真切切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保护。只有每个人都去努力保护我们的非遗文化传承,才能达到从根本上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蒋亚云.广西壮族民间舞动律风格特征根源探寻——从创作的角度看师公舞的传承与发展[J].艺海,2016,18(03):295.

[2]李鸿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美术的活态传承研究[J].文艺争鸣,2015,32(18):62.

[3]罗红流.广西武鸣壮族师公舞的生态研究[J].艺海,2014,(12):82-83.

[4]刘君.从文化艺术特质看益阳地方戏曲的现代传承[J].戏剧之家,2014,(11):353.

[5]钟泽骐.壮族师公舞打击乐的艺术机能[J].民族艺术,2013,(06):62.

[6]叶建芳.壮族师公文化及传承思考——以都安县大兴乡观音庙打蘸仪式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01):353.

猜你喜欢
壮族
壮族北路坐唱八音乐曲中的节奏节拍以及打击乐特征
动 听 的 壮 族 三 声 部 民 歌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黄翠崇、刘丽华
《Cat’s book》
壮族迎客歌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壮族山歌
论黄佩华小说的壮族形象建构功能及其建构经验
论旅游开发对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