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先行区”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

2018-05-12 12:46
大陆桥视野·上 2018年3期
关键词:海丝泉州民营企业

在“一带一路”建设新背景下,泉州民营企业“走出去”闯“丝路”已成为一种新趋势。然而,作为“海丝先行区”的泉州,由于海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民营企业“走出去”步履艰难,不论是主动性、自觉性还是在规模化、规范化上,都存在相当大的不足和差距。因此,在“海丝先行区”建设中,分析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困境,研究化解困境的对策是一项重大课题。

一、“海丝先行区”民营企业“走出去”现状

从广义上讲,“走出去”包括以出口(货物、技术及服务的出口)的形式“走出去”,还包括以对外投资、援助、信贷等形式“走出去”;从狭义上讲,“走出去”是指开展对外投资和国际化经营两个方面。本课题研究民营企业“走出去”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展开。

(一)对外投资规模

从新批境外投资企业的数据看(见表1),2011年至2016年,泉州每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数并未明显增多,但是投资总额却明显增加,尤其在2015年,泉州全年新批赴境外投资企业20家,投资总额5.9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58%。而2016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数和投资额都呈现大幅增长,其中投资总额比增长了283.9%。

(二)对外投资区域

泉州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区域较广。目前,到香港、澳门、台湾、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美国、匈牙利、澳大利亚等50多个国家(地区)开展投资贸易的海内外泉商资本达到2万亿元。

从表2可以看出,泉州境外投资首要选择地是香港,重要选择地是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而欧洲、非洲等国家逐渐成为投资热点区域。

(三)对外投资方式

1.设立海外贸易网点。七八十年代,泉州民营企业通常以设立贸易网点的形式进行海外投资,投资行业也以普通贸易服务业为主。

2.境外直接投资。由于国内竞争加剧、企业成本不断提高等原因,泉州民营企业通过独资或合资的形式,在境外建立工厂或工業园,从而绕开国际贸易壁垒。如晋江天虹纺织集团在越南投资建立五个工厂、峰亿纺织2012年在柬埔寨设厂、雨中鸟在埃塞俄比亚设立加工厂等。

3.进行跨国并购。企业收购或控股现存的境外具有进出口权的公司是很多“走出去”企业认为进入目标市场最快、成本最低的一种方法。如泉州腾龙煤炭公司收购印度尼西亚的煤矿、安踏体育收购意大利斐乐(FILA)中国商标权等。

4.战略联盟合作。泉州多数民营企业由于其规模和实力有限,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对此,一些民营企业在“走出去”时选择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形成战略联盟,从而来弥补自身不足。根据泉州市商务局统计,2016年泉州对外投资项目中,国际产能合作项目5个,对外投资额8.76亿美元(占全市38.5%),同比增长13%。

(四)投资行业

泉州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鞋服、鞋帽轻工、建材、石材、机电、房地产和批发零售等传统行业。如2016年泉州对缅甸、越南、马来西亚、印尼及肯尼亚等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合计6个,对外投资额1.6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建筑、房地产开发投资、皮革生产加工、采矿业、石材开采等业务。而电子信息、物流、研发等行业的投资虽有所增长,但规模不大。

二、“海丝先行区”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困境

从“海丝先行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现状分析中看出,当前泉州民营企业“走出去”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境。

(一)“海丝先行区”民营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1.海外投资区域集中,投资区位结构不合理。

从泉州民营企业外投资区域分布来看,过于集中在香港等地区,如仅投资香港的泉州民营企业数就占“走出去”企业的半数以上,投资区域过于集中,投资区位结构不合理。

2.投资层次较低,处于投资链低端。

泉州民营企业以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的对外投资,大多是从事一些附加值低、缺乏技术含量的简单生产、组装、加工等活动,这样的投资结构处于投资链的低端,投资效果不高。

3.境外投资规模小,缺乏大项目支撑。

泉州境外投资的民营企业规模小且投资项目分散。泉州市商务局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16年底,泉州累计批准境外投资企业(项目)289家,投资总额仅30.47亿美元,这289家境外投资企业的平均投资额只有1054万美元,规模明显偏小。2016年全年新批(含增资)投资总额超千万美元项目55个,合同外资11.89亿美元,占比87.4%;其中投资总额超亿美元项目5家。可见,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不足。

4.境外投资方式单一,未实现真正国际化。

几年来,泉州民营企业“走出去”中采取境外直接建厂投资、跨国并购等方式逐渐增加,但总体上看,泉州民营企业较多以设立贸易网点的形式进行海外投资。这些海外贸易网点或营销公司一般规模很小,很难真正在国家化经营中发挥作用。

(二)原因分析

1.泉州民营企业对“走出去”心存疑虑。

一是泉州民营企业“走出去”要面临各种海外投资风险,主要有:(1)政治安全风险。“海丝”沿线一些国家或地区一定程度上存在政局不稳、局势紧张等问题,企业面临的政治安全风险也随之加大。(2)法律风险。一些国家或地区在法律体系上仍存在贸易壁垒、隐性贸易条款、强制性法律条款等。如土耳其就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要求在土耳其投资的企业中外国雇员和本地雇员的比例必须达到为1∶5,同时在用工、保险、职业健康等方面也提出很高要求。(3)经营风险。由于企业对不同国家的境外投资政策、法规等无法深入了解,对境外投资风险的评估也很难深入开展,因此,很多企业的境外投资项目开工后却面临各种经营风险,造成停工、工期延误等问题。(4)东道国的税务问题。一些国家出于各种原因,对海外投资者征收各种税收和收费,令很多企业苦不堪言;一些国家单方面缩短免税证明(已颁发)有效期;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税务局故意不履行中国企业与该国政府签署的税务协议等。

二是泉州民营企业难以详细了解投资国情况。泉州民营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往往无法深入细致地对投资国的文化、法律法规、经济财政政策、行业特点、投资习惯等进行充分调研,因此常常担忧基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各种投资风险。

三是国际化经营人才缺乏。泉州民营企业很难找到通晓两国文化、法律,熟悉国际化经营运作、懂管理能信任的国际化人才,特别是熟知国际惯例、擅长跨国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奇缺。

2.泉州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综合竞争力较弱。

一是企业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合力。泉州大多数民营企业以个体的形式“走出去”,这种模式缺乏弹性,境外单独投资多,抱团发展少,因此在技术、管理、资金实力等方面都无法形成合力,另一方面,泉州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分布较散,也使得有限的民营企业实力进一步被分散。

二是“走出去”的核心竞争力优势薄弱。由于泉州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不大,缺乏核心竞争力,研发创新能力不强,知识产权的溢出效应也低,在“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三是品牌保护力度不够,品牌效应不明显。泉州民营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高、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少、产品知名度差、品牌保护意识薄弱,已有不少名牌被国外公司抢注。

3.企业境外融资渠道少,融资难。

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泉州民营企业“走出去”一大瓶颈。一是国内金融机构较少在设立境外分支,支持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力度明显不足。二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么缺乏中资银行,要么当地银行转开的银行保函不被接收,以并购标的企业的股权质押、境外BOT和PPP项目资产抵押担保往往不被接收,实际上很难融到资。

4.民营企业难以享受政府的政策及配套性服务。

一是对企业境外投资的国别、产业和市场导向缺乏有效指导,企业投资往往靠自身经验或渠道,容易导致投资盲目性。二是境外投资服务体系不健全。境外投资服务中介少、實力不强,行业(商业)协会的协调服务功能也不完善。三是缺乏海外投资保险机制。在政治风险较大国家投资的一些企业,收款风险增大,出口信用保险费用增加,遭受的经济损失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四是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优惠政策少,尤其是税收、融资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更显不足。

5.海外华侨华人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泉州目前约有海外华侨华人948万人,其中90%以上分布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但泉州的侨力资源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一是海外侨情发生深刻变化,华侨华人与侨乡合作的基础日趋薄弱。二是行业同质化竞争制约双方经贸往来。海外华商在东南亚所在国的产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商业,科技含量普遍不高,与泉州对外投资的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方的经贸合作。

三、“海丝”战略下泉州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重在政策引导,平台建设需迈大步

1.重在产业引导,细化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支持政策。

政府应动态性地制定详细的《泉州市鼓励海外投资产业目录》,完善财政、税收、法律等政策支持体系,细化“走出去”资金的扶持对象、扶持范围和鼓励重点,逐步制定优先“走出去”的重点行业、重点产品指导目录。

2.强化服务支持,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

(1)高标准建设“走出去”综合信息平台。政府应建立和完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信息)中心,有重点、动态地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济、文化、社会、资源、法律法规等各方面信息,并及时在综合信息平台发布。建议以市商务局网站为载体,建设“走出去”综合信息系统,整合市商务、侨务、经贸、工商联等部门的信息网络,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基础公共信息服务。

(2)建立健全海外投资政府保险制度。政府相关部门要将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和防范对外投资风险结合起来,密切关注一些非理性投资,如金额较大的非主业投资、具有明显风险的投资、“母小子大”、“快进快出”等类型的投资,督促企业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对于那些对实体经济无益、主要基于金融考量和财务决策的大型收购项目,要采取一些必要的临时性的限制措施。

(3)牵线搭桥,促成国企牵手民企“走出去”。泉州民营企业“走出去”要充分发挥集群优势,采用“政府牵头、大型国企规划建设、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形式,促成国企牵手民企“走出去”,使中小企业慢慢适应国外运作的环境,慢慢形成独立的企业主体,从而真正“走出去”。

3.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1)努力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按照“海丝先行区”的整体工作部署,积极帮助有条件的“走出去”项目争取申报国家境外经贸合作区,争取国家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如积极争取获得《境外经贸合作区资金管理办法》中可享受额合作区发展资金;积极争取相关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的授信支持和配套金融服务等。

(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总体来说,目前泉州每年用于鼓励企业“走出去”资金总量偏小,2016年仅250万元,政策促进作用较弱,建议财政部门研究设立民营企业开拓境外投资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如对入驻境外工业园区内的“走出去”的企业实行经费或贴息支持;对参与国际并购、打造国际品牌的“走出去”企业给予信贷支持等。另外,政府还可以设立民营企业投资基金,帮助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二)民营企业需提升竞争力,创新“走出去”的路径模式

1.创新“走出去”的投资区位选择。

在海外投资区位选择上,泉州民营企业应对“丝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做出评估,充分利用华侨华人和海外华商资源,以“海丝”文化为连接点,更多地投资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2.创新“走出去”的投资产业选择。

在海外投资行业的选择上,应充分利用与华人华侨和海外华商,尤其是海外泉籍华商企业资源,利用双方在产业上互补的优势,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合作基础上,积极与海外泉商企业在新兴产业上展开合作。

3.创新“走出去”的投资方式选择。

在海外投资方式的选择上,强化“抱团”发展,一方面本地企业“抱团”,另一方面强化利益捆绑(本土化),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协同发展,加大与海外华商的合作力度。此外,还可以尝试考虑EPC(工程项目总承包)模式,形成强强联合,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创新“走出去”的经营管理模式。

在“走出去”的经营管理模式上,泉州民营企业应该强调本土化,提高在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生产、销售与当地市场的融合度,同时利用“海丝”文化各种平台,充分宣传、沟通“海丝”文化融合点,进一步规避跨文化跨区域的企业融合问题。

5.创新“走出去”的商业模式。

新的商业模式是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关键。泉州民营企业“走出去”需要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如围绕企业的合作伙伴进行创新,组建产业联盟,通过合作来达到共赢。以南安“泛家居产业联盟”为例,联盟整合了南安石材、建筑建材、水暖等泛家居优势产业,注册南安“海丝”泛家居统一商标,以“泛家居产业联盟”的模式抱团开拓国内外市场。

6.企业要树立与当地社会组织合作的意识。

企业“走出去”要有意识地与当地社会组织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关系。“走出去”的企业要了解并遵守海外法律、文化、风俗习惯等市场游戏规则,处理好与当地政府、反对党、工会、NGO及宗教团体的关系,更要履行好当地社会责任,满足环境保护、解决当地就业等地方需求。

(三)海外华商可发挥“桥梁”作用,形成合作共赢局面

1.增强情感认同,密切纽带关系。

一要创造条件,增强吸引力。泉州多年来积极开展特色品牌活动更多仅限泉州籍的华侨华人参加,导致其影响力不高。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创造条件,突破籍贯、地域限制,增进跨省市的侨务交流合作,吸引非泉州籍华侨华人关注泉州,加强与泉州民营企业的交流合作。

二要发挥优势,增强凝聚力。文化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建议由外事侨务办牵头,以“世界泉州青年联谊会”为载体,探索建立APP、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交流平台,在华裔新生代、新华侨华人、新华侨社团和泉州青年中开展传统文化、民间习俗、传统技艺的学习,开设网络论坛促进海内外泉籍青年互动交流,增强凝聚力。

2.增进利益合作,推进双方共赢。

一要分析侨情,推进精准合作。首先要加强侨情调查分析与研究,充分掌握有效的华侨华人信息,建立动态信息资源库,借助泉州世界贸易中心等高级商务平台,通过海外交流协会等涉侨团体与海外社团,组织海外侨商进行项目对接、市场推广,有序地推动泉州民营企业与侨商之间的精准合作,互动双赢。

二要搭建泉商与华商合作平台,加快泉企“走出去”步伐。一方面鼓励在“海丝”沿线城市设立海外商品城,建立集群式“走出去”平台,鼓励企业抱团发展。另一方面设立海内外泉州企业中心网站,把国内外泉商企业集团的网站、海外泉州商会等华商组织及同乡会等社团网站链接起来,为海内外泉籍商人提供交流合作平台。

(四)挖掘贸促会、工商联、商会等社团组织作用,助力民营企业“走出去”

贸促会、工商联、商会等社团组织要积极搭建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平台。一是搭建综合性的服务平台,提供法律、信息、知识产权、认证等服务,如加强与BV检测机构、商标代理服务机构等单位的日常沟通与合作,更好地满足企业国际检测、商标注册服务需求。帮助企业做好贸易摩擦应对,涉外贸易纠纷调解和海外追帐等法律服务工作;二是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境外信息库,帮助企业牵线搭桥,创造合作机会。如贸促会要进一步完善“泉州贸促网”,增加新的板块,尤其是境外投资热點、机遇等相关热点,不断改进资讯服务的方式,为会员企业提供更多经贸参考信息;如工商联要动态收集和管理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信息,包括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整体情况,境外投资区域分布、产业分布以及“走出去”的方式、路径等相关内容;三是搭建培训交流平台,与政府合作举办相关的业务培训,交流、分享“走出去”的经验。

(五)鼓励本地的中介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走出去”,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1.扶持会计等中介服务企业“走出去”。

目前,泉州相关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水平还远远达不到企业“走出去”的要求。中介服务行业本身存在的治理机制不完善、网络分布不健全、跨国人才缺乏、跨境监管受争议等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泉州企业“走出去”的瓶颈。要使中介服务机构更好地为企业“走出去”服务,不仅中介服务机构本身要着力加大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培养和自身品牌的建设,而且需要政府政策的进一步扶持。

2.鼓励泉州当地社会组织“走出去”。

在“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的大环境下,社会组织“走出去”是必然的趋势,不仅可以利用自身与国际NGO的行业联系,积极参与到国际治理,而且可以帮助泉州企业搭建对外交流合作的桥梁,打造泉州民间外交名片。当然,目前泉州社会组织“走出去”服务企业的能力还不足。因此,必须加大对社会组织“走出去”能力的培训,提高社会组织海外发展能力,挖掘率先“走出去”的社会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作用,带动更多的“走出去”企业融入当地履行社会责任,提升民营企业在当地影响力。

(本课题系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点课题,课题组成员:詹碧英、刘燕凌、林青、谢珍珍、陈小红)

猜你喜欢
海丝泉州民营企业
你要去泉州吗
海丝星座小卫星:走!带你追光瞰海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福建泉州推进与印度金奈建立友城关系
2018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6上海民营企业100强排行榜
首届“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工作年会成功举办
关于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