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传良
一老友说:“儿子今年又不回来了,都4个春节没回来了。4年间他回来过两次,总共在家待了3天,都没和父母说上几句话。”说完他神情落寞。
老友的儿子是从村子里飞出去的金凤凰,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工作。据我所知,老友儿子的工作并非是那种抽不出时间回家的特殊工种,他的空闲时间都花在去全世界旅游了,可真去过不少的地方。回家探亲的3天里,他也不停地与同学、朋友聚会。我曾提醒过老友的儿子,要他多陪陪父母,可他说:“与父母在一块儿没意思。”老友知道后,叹口气说:“儿子心野了。”
一同事说:“儿子大学放假后,在家里也不拖地,也不叠被,也不做饭,也不刷碗,见锅里有饭就吃,父母不在家,他就叫外卖。他每天深夜一两点钟才睡觉,上午10点多钟才起床,整日与同学聚会。我要是说多了,他还跟我急。”
其实这些都是普遍现象。更普遍的是,年轻人都忙于手机上网、微信聊天,而将父母撇在一边。年轻人享受不到“促膝长谈”之乐,父母也享受不到天伦之乐。
为人当有责任。为人子女,就应承担做子女的责任。也许父母现在还年轻,但有些举手之劳,不要等到父母干不动时你再干。为父母倒杯水,在家拖拖地,扔扔垃圾,或许父母嘴上说不用你做,但你随手干了,带给父母的就是一份温暖,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个小小回报。或许当时你只劳动了几分钟,但在你离开后,父母的心里却会温暖几个月。
也许你给了父母不少钱,给父母买了不少礼物,但钱和礼物都是冷冰冰的,只有子女与父母交心,才是让父母内心感到温暖的能量。
“子女”二字不能只是一个符号,父母需要看到子女的笑脸,需要听到子女的聲音,需要摸到子女的手。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能在父母心里扎根的情感。
现在,独生子女群体庞大。他们也许本事很大,漂洋过海满天飞,但他们也应该尽量多与父母团聚。快乐与父母分享,会变得更多;忧愁与父母倾诉,会大大地减少。孔子的理想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节假日来临,有条件回家的,就尽量回家与父母团聚,多陪陪父母。没条件回家的,也要向父母说明理由,讲明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好让父母有个期盼。
(摘自《文摘报》2018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