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夏楠
江南,长江以南。
长江以南,蜿蜒广袤,盘过一座山,到达一座城,遇见一方人,那里姿态百生,各有其秀。可唯独这江水平缓之地,被冠以“江南”之名。
长江,流淌了数不清的年头,如方外之人,按着既定的轨迹,优哉游哉,自得其乐。与她齐名的黄河,在历史上几经改道,每次改道无不轰轰烈烈,朝野震动。作为国之命脉,民之命脉,她被迫承载、背负着太多的政治使命,因而经常是紧张严肃的姿态,不如此,不威严。而长江则自在得多,只是地图上轻描淡写的一道曲线。当水流冲出了高峡,由急转缓,在这里就流淌成了江南,平稳度日,波澜不惊。这天生的不纷争的安逸闲适,浸润到了江边的一草一木,浸润到了江上生活的人家,也就成了江南的基调。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这里也是热闹过的。那是春秋时期,很久远的年代了,当时的楚地庄王曾经雄心勃勃,围绕着长江之水开疆辟土,“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甚至纵马北渡,问鼎中原,直犯黄河之水。当楚王的兵马意气风华地抵达洛阳城下时,整个周王朝都为之惴惴。周定王战战栗栗,那时再看这位天下共主,恐怕也已不似人君了。好在有以辩才见长的王孙满,气定神闲,不急不躁,一句“在德不在鼎”,就将这远道而来的楚人遣送了回去。想想那时候的楚人也是淳朴得可爱,被一套一套的礼乐之道唬得一愣一愣的。可也难怪,彼时的中原之地,礼乐尚未完全崩坏,威仪犹在,依旧堪为天下引绳墨;而那时的楚国,再兵强马壮,再有称霸天下之雄心,心底依然逃不开教化未开的不自信。一如暴发户之向往贵族,岂是朝夕之间可堆砌而就的?彼时的江南,不过是一片蛮夷之地而已,中原人这么说,他们自己也难免这么想。当中原搬出那套自己羡慕而又不可及的礼仪之学时,楚人唯有心生敬畏而口言诺诺了。但无论如何,这是一次难得的、绝无仅有的勇敢尝试,后来的这片土地,再也没有对中央政权如此勇猛英武、积极主动地进击过,最多是在自己的地盘上小打小闹,自娱自乐。大部分时候,这片土地上的人昏睡在鼾声中,做着清梦。
直到某一天,中原人士主动前来寻求她的庇护,才搅醒了这江水。从此,江南的命运与中原再次连接起来,比如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衣冠,是士人身份的象征。南渡而来的,是一个朝堂的精英阶层。当他们跨过这道江,一个国家的权力中心就发生了倾斜。江南平地起波澜,被动地接纳了来自中原的气味,在与北方的对话中完成了一次一次的蜕变。虽然每一次,长江幾乎都是半推半就地接手历史扔过来的船桨,让社稷之舟不至于倾覆;但也正是那些故事,造就了今天的江南。
这些故事的源头,起因都在中原。
第一次南渡,源于永嘉之乱。西晋(265年—317)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到为外族所灭,前后不过51年。一个王朝最初建立的时候,总是奋发向上的,西晋也不例外。280年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终于一统全国;其后,励精图治,“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就此诞生。可惜好景不长,江山难固。西晋原本基础就薄弱。很快就限于内忧外患之中,于内当权者昏庸奢靡,于外外族虎视眈眈,整个国家风雨飘摇。在半个世纪的统治中,有十六年上演着八王争权夺位的内乱,这个王朝的精力就在一场场的内乱中耗尽了。而后匈奴、羯、氐、羌及鲜卑乘虚而入,又将此地搅得天翻地覆。“永嘉之乱”便是指永嘉年间,匈奴攻陷洛阳,直接导致西晋灭亡的祸乱。怀帝被掳,太子司马诠、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余人被杀,陵墓被挖掘,宫殿被焚毁,中原一片焦土,哀鸿遍野。北方是凶悍的异族,唯一的希望只在南岸。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廷,史称东晋,与被异族所建五胡十六国对峙着。第一次,国家的政治文化重心开始从黄河流域向南方偏移。
第二次南渡,源于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一首《长恨歌》,让这个惨烈动荡的政局风云披上了凄美的色彩,也让这个历史事件的知名度远比“永嘉之乱”要高很多。此后,大唐一蹶不振。哪怕勉为其难一度中兴,最终还是积重难返,在战乱中分裂成了五代十国。历史何其相似,同样是北方的战乱,同样带来了人口的南逃,温和的长江流域再次接纳了来自北方的风尘。只是这一次,五代与十国隔江相望,各自在破碎的夹缝中生存着。江南,也只是众多碎片中的一部分,在频繁的碰撞中磨砺着自己的脾性,吸取、借鉴着各处的优势,等待着时机。
第三次南渡,源于靖康之难。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俘虏,赵氏皇族、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北宋就此覆灭。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定都南京继承皇位,后又迁都临安府,即杭州,史称南宋。此次南渡,令一个王朝偏安江南长达一百五十余年。中原,是外族的轮番上阵,兵荒马乱;而江南,是汉人的歌舞升平,安逸自得。
每一次南渡,上演着的是北方的仓促逃离,是羞辱与不甘,是苟且与无奈。此时的绝望,远不是“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渺茫无依所能概括的。于当时的士人与百姓而言,江边上演的每一幕,都是生离作死别的哀痛,是背井离乡的落魄,是再也无法回首的决裂。其实最初的时候,渡江而来的,多少还有来自北方的悲歌余响。东晋的大司马桓温一次次北伐,见年轻时所植柳树已然皆长成十围,手攀柳条,泫然泪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南宋更甚。岳帅怒发冲冠:“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名将宗泽不甘,死前高呼“渡河!渡河!渡河!”陆游悲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个未得大名的诗人林升也讥诮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只有五代十国,板块破碎,自顾不暇,唯有自求多福。可是无论如何,一切都已尘埃落定,远渡而来的人,倦怠了北方的杀伐,甘愿在这温柔乡里过平安的小日子。江南,伴随着这样的疼痛记忆而来的是初生的新鲜与绵延的繁华。大风刮起了落叶,吹起了积雪,种下了种子,伏脉千里。而今天的我们,正是循着这一脉络,溯洄那时候的江南文气。
东晋时的江南,亦大体习惯上可称为江左。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古人以左右指代东西,江南实则是江左。这时候的江南,终于从三国时的混沌状态中跳脱了出来,似乎可以独立的身份展现在历史之中。虽然依旧带着模糊的面纱,但是那面纱似乎更增添了她的风韵。“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若非这第一次的衣冠南渡,江南的土地上,不会播下王谢大族的盛名。南渡之后的王谢,无论是在政坛或是文坛,都是绝对的中流砥柱,他们不仅共同为江南谋划布局,更把江北的文气注入了这片土地中,让江南褪去了粗鄙的泥沙,展现出了清丽的面貌。“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太白举杯高歌追慕先贤,笔下既有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也有令他“一生低首”的谢宣城谢朓。建安风骨是北地的刚劲苍茫,江左文气则是南方的清丽玄妙。能与建安风骨并提,对当时的江南而言是一次极大的肯定与褒扬。每看《世说新语》,里面的人物施施然而来,相对而坐,机锋四溢,言辞之中张扬着人物的个性锋芒。令人心醉。这些人物自身,他们的卧谈言行,就是江南气质最好的代言。不必去读阳春白雪式的玄言诗或是山水诗,但见其行踪,也能体会到那宽袍大袖下淡然玄妙的独特韵味。他们率性任情。雪夜访戴安道的王子猷,乘兴而行,兴尽而返,尽显名士风流。他们清谈妙赏。“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谢玄的对答令谢安刮目相看。他们不粉饰造作,阮籍的青白眼喜者自喜,畏者自避。如此任情任性,远非后代所能及。因为他们的存在,魏晋风流才不是一句空话;因为他们的存在,江南的呼吸之间有了风流的味道。江南,可以如此洒脱。
第二次南渡之后,一统的天下再次分崩离析。各自为政。幸运的是,它给了我们一个“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后主李煜。让这个乱世看起来并非那么污浊不堪,反而带上了风雨飘摇之中荧光点点的浪漫色彩。他的敏感与真挚、柔软与细腻,一览无余地坦白在了诗词中: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国家不幸诗家幸。若非经历了从纸醉金迷到国破家亡的大起大落,这位心怀赤子之情的国君,纵然再有天赋恐怕也只能写些绮靡艳丽之作,他的伤春悲秋被拘束在宫墙之内。难以潜入柔软的内心获得更广泛的共鸣。当命运把他抛入无常之中,他的诗词也拥有了堪与宿命对抗的力量。以温柔对抗残暴。以质问对抗强权,以“梦里不知身是客”的伤痛对抗“流水落花春去也”的人间。他的足迹难以自由,可是文字却携带着他的心灵飞出了高墙。字字泣血,写的是自己的生命,可落在纸上的,何尝不是江南?当人们说起江南的时候,谁能忍心将这位李后主抛下?这样的江南,拂不去笼罩千年的哀愁。
而第三次南渡,让我在意的是一个女子。易安居士李清照。乱世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堪的,何况是孤苦无依的女子。对于这段历史,李清照是不无愤恨的:“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哪怕同时乱世,也有不幸和更不幸吧。永嘉之乱后。至少还有刘琨与王导或渡江北征,或安定江左,可是回看今朝,朝中却无人可以于飘摇之中主持大局。当她写下这一诗句时,不知是否想起了五代时的花蕊夫人,面对破城而人的敌军不卑不亢,婉转悲愤,落笔硬朗:“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一样的无奈与绝望。只是她更多顾念的还是自己这一路的颠沛流离。踏上江南这块土地的李清照,已过不惑之年。“浓睡不消残酒”的昨日已经远去,只留下“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晚年。如此这般哀痛至极反转淡的诗词。词牌名竟是“永遇乐”。心中该如何百转回肠?“暖风吹得游人醉”,江南的温柔与风情是给权贵的,是给当地的百姓的,一个漂泊无依的外乡老妇,能在这里看到什么呢?连她爱的美酒,也只能在梦里纵情豪饮了。繁华梦谢,杯盘狼藉。江南,原来也有这般悲苦。
历史浩瀚波折,大浪淘沙,在它的简单粗暴前,个体的生命总是显得如此脆弱而不堪一击。然而打动人心的、拥有隽永生命力的,不正是在这些脆弱中依然固执地坚持绽放的光芒吗?再微弱,但是只要闪耀着,总能够照见一些什么,指引着后人拨开千年的迷雾去找寻,去铭记:这里并非一片空白,这里不是一无所有。那些人世浮沉中的悲欢离合,也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动人的故事,而是真实地生长于这片土地上,并且一直蔓延至今日的江南的一部分。在我们呼吸的空气里。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况且,即便不熟悉那一段又一段的历史,江南的特质也是独一无二的,能够毫不费力地为人解读。
这里有美景,有美人,有美酒。连哀愁也是美丽的。很少有人能拒绝喜欢江南的美景。柳三变在钱塘写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传言曾让金主完颜亮起投鞭渡江之志。光启四年,長安人士韦庄来到江南写下了三首《菩萨蛮》,道尽江南之美,我尤为喜欢。
让人心动的是“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让人心伤的是“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
前者是关于江南女子的理想。脱下玉簪,系上襦裙,落落大方,可素手斟酒,笑语相劝。这样的市井美人图,谁不心醉?后者是游子的心酸,在那美景之中,纵然流连忘返也终究只能是个异乡客。因为江南这样的美,才带给人这样的伤啊!多年后我读到余英时的诗句:“凤泊鸾飘廿九霜,如何未老便还乡。此行看遍边关月,不见江南总断肠。”便顿觉悲从中来。韦庄在江南而思长安,而余英时却是欲回江南而不得。千载前后,一般惆怅在江南。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自然是美的。但江南拥有的远不止这些。这里还有群妓合金葬柳七的故事,这些风尘女子,感念这白衣卿相的厚爱,不仅出资安葬了他,甚至每年清明节,她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了习俗。称为“吊柳会”。这般相知互爱,与爱情无关,只关乎情义。当歌姬们娉婷袅袅地立在柳七墓前。香软的红尘也多了份刚劲之气。
有了这些人物,因其风流,因其哀愁与悲苦。江南这个轻盈的地名便变得丰润而厚重起来。所有的一切,所有苍茫的历史语境,所有的似锦繁华,一起在脚下悠游从容地延续着,沉淀下来,成就了江南的美丽。而我们,大概也曾经跨过一条又一条的河流,才来到了这里。
你去哪里?
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