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小城重生

2018-05-12 05:11刘源隆
小康 2018年13期
关键词:映秀水磨卧龙

刘源隆

2018年4月5日,是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第10个清明节,震中映秀的遇难者公墓内飘荡着祭祀的青烟,弥漫着厚重的思念。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8.0级大地震,汶川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到巨大的损失,在获悉汶川大地震后迅速行动起来,海内外同胞积极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用行动支持汶川重建家园。

如今汶川的乡镇重建工作有序进行,并已颇具规模,很多小镇已形成了新的景观与特色,成为汶川最亮丽的风景线。

映秀镇:生态旅游重塑工业小镇,人民生活越过越带劲

石板路、小城桥,绿水青山水中映,走进映秀镇,两旁独具特色的藏羌图文,犹如置身一座温情小镇。灾后重建的映秀镇,已成为5A级特色旅游景区,吸引了不少海内外游客前往。

刚过完农历新年和藏历新年的映秀街头,鲜红的旗帜和灯笼点缀着这里的每一条街巷。博爱新村饭店的老板杨云刚忙个不停,店里的客人送走一拨又一拨,虽然累,但用杨云刚的话来说,这样的状态既幸福又带劲。

浴火重生的映秀镇经过广东省及海外爱心侨胞近10年的援建和发展,一栋栋小洋楼沿岷江河畔整齐排列。杨云刚有了自己的房屋,经过装修改造,饭店旅馆生意好起来了,每天都能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参观游玩的旅客,钱包鼓起来了,生活也更好了。

2月12日,农历腊月二十七,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在杨云刚家的豆花庄里,习近平总书记和村民一起炸酥肉,还亲自转动磨盘磨豆漿。随着磨盘转动,豆浆缓缓流出,习近平总书记笑着说:“很练臂力啊,真是越磨越带劲。”

此后,杨云刚改了自家的菜单名,“幸福酥肉”、“带劲豆花”成为饭店的招牌菜,而“带劲”一词,也很快在映秀村民之间流行起来。

杨云刚说,映秀镇在地震以前,是一座工业小镇,当地村民都是在本镇的烟草、农业产品加工厂上班。10年前的灾难,作为离震中最近的一个镇,几乎所有建筑物都化为废墟。如今,经过总体的设计和建设,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当地居民房屋已全部设计为轻钢结构,具有8级抗震功能。

现代便利的基础设施加上独有的风景特色和气候条件,使映秀成为了游客的避暑胜地。

除了旅游景点,当地还建设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遗址纪念馆,一座仿照在当时地震现场课室的时钟被雕塑成石碑,时间停留在14时28分,被称为“汶川时刻”。这里展出的系列图片和遗址,成为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和抗震救灾精神基地。

连华玉是灾后成为地震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每天对外来的游客,讲解分享着抗震救灾的故事和重建的经过。

经历过“5·12”的她,对于现在生活有着更深的理解。她说:“活着要珍惜生活、珍惜生命和眼前的幸福,这个才是最重要的。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对口援建省市及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如果没有恩人们的无私帮助和关心,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生活。”

据了解,在灾后汶川共接收全球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捐赠资金7127.06万元,在资金的支持下,汶川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旅游等服务业稳步发展,旅游收入倍增,旅游总收入由2008年的0.5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7.03亿元,年均增长55.4%,而映秀人民,也已化悲痛为力量,走出那个阴影,走出那个雾霾,通过勤劳的双手,让这座温情旅游小镇迅速崛起。

浴火重生的映秀,是将感恩融入灵魂、将文明创建融入执政全程的实践之地。祖国母亲给了映秀第二次生命,全国人民给了映秀人民重生的力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自2015年以来,映秀按照全国文明村镇的创建要求,全力推进创建工作,使文明之花在涅槃重生的大地散发醇厚芬芳。

以“文明乡村·美丽家园”行动布局环境治理,以文明“家风、校风、民风、政风”活动修正不良风气,映秀镇如今构建了村庄美、家风淳、校风好、民风和、政风清的生动局面,走在映秀街头,“文明四风”宣传提示牌随处可见。映秀镇党委副书记肖文介绍,近年来,文化院坝、道德讲堂、农民夜校等项目在映秀布局开来,基层文化设施得到强化,破解了群众精神生活匮乏之题,文化惠民行动日渐成熟。

肖文表示,如今映秀各村(社区)还建立了文艺团队,构筑起了基层文艺能人队伍;开展的脱贫攻坚、移风易俗、十九大精神宣讲等基层主题文体活动,将文化活动常态化留在基层,破解了群众“文化饥渴”问题,走实了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2017年底,映秀镇获得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光荣称号。

如今,映秀群众的文明意识和文明行为水平极大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和满意度得到提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越来越带劲。

水磨镇:羌城成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距世界文化遗产古迹都江堰市34公里的阿坝州汶川县水磨镇,受汶川特大地震影响,曾被夷为平地。灾后重建,水磨镇致力于旅游转型,成功实现从工业到旅游业的“腾笼换鸟”。2010年4月,联合国为其颁发了“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金字奖牌。

在广东佛山的强力帮助下,水磨镇的雄姿重新凸显,修葺一新的藏羌寨子与川西民居相依相融,相映成辉。藏羌回汉等各民族同胞携手共建繁荣幸福的新家园;藏羌百姓愉快和睦相处,生活惬意;成功的灾后重建,已经为他们的新生活添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水磨镇位于汶川县南部山区,全镇4025户人,户籍总人口11517人,是藏、羌、回、彝汉等多民族聚居地。自古以来,水磨镇一直以农业为主。它依山傍水,曾被周边一带居民称为“小江南”。姚向东所居住的老人村更是充满传奇。这里与外界往来素少,但山水养人,村民大多健康长寿,年过八旬者仍是满头青丝。

重建后的水磨镇依山势地形而建,高低错落,十几条巷道纵横交错其间,单体建筑完美结合了现代化建筑结构和功能设施以及羌族独特建筑文化特征。不仅恢复修整了大夫第、万年台、字库等历史遗存建筑,而且还在保持古镇空间形态的原真性基础上,新建了春风阁、白塔、水磨亭、和谐广场等景点建筑。

镇上最雄伟的建筑是临岷江支流寿溪河岸拔地而起的春风阁。阁楼刚刚落成,色彩油润,漆墨散香。

春风阁是有讲究的。阁楼架梁结构是汉民族特色,还多少有点上海世博会“中国红楼”结构的味道。而春风阁的用色、装饰却是藏羌风格。与春风阁并肩联体耸立的,是造型经典的羌族碉楼。这个奇特的建筑群,不仅象征民族团结,显现藏羌汉人民共同的文化与理想,同时,也见证着水磨镇人所走过的艰辛的重建之路。

如今,当人们走进小镇的中心位置——和谐广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水磨镇人不一样的眼光和民族团结的力量。

广场以东,是有着浓郁的藏羌文化和生活气息的中国羌城,以西是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禅寿老街。广场中央,是藏族同胞的吉祥白塔,白塔上圆下方,不断变化。其上方由太阳、月亮和星星的浮雕组成,下方有佛珠和观音普渡众生的图案镶嵌。广场上还有禅寿老街牌坊、水磨亭等大型标志性建筑,展示着各民族风情。当地群众把和谐广场称为水磨镇“建筑纽带”、“民族团结之心”。

如今的水磨镇,不仅拥有民族特色鲜明、新颖别致的建筑群,更有日益兴旺起来的商贸和产业。水磨镇党委政府发展产业和商贸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叫整合资源,扬各兄弟民族之长,共谋发展。

水磨镇在产业发展上,着眼各民族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以教育、旅游、安居、生态为主的特色鄉镇。以老街羌城为核心,打造古城旅游;以环线旅游带和茶园基地建设为依托,发展休闲农家旅游。生态茶园、猕猴桃种植区、中草药种植区、传统种植区和场镇形成一体化、互补性很强的产业发展带。

根据水磨羌城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风情,汶川和水磨两级政府和对口支援方经过客观科学的分析研究,确定以旅游观光、文化追踪、休闲度假、避暑纳凉、餐饮娱乐为主题和定位方向,把羌城变为步步是景观、处处是文化、家家是特色的真正意义的不夜城。

穿行在羌城七大业态分布区,人们无不感受到水磨镇民族和谐的魅力。

靠河边的水磨大道,是酒吧、水吧、咖啡吧体验区。羌城桂城街,有琳琅满目的旅游商品、土特产品、民族服饰、文化工艺品等。餐饮、乡村酒店、浮山特色产品、百货、服装、家电、农副产品纷纷登场。

黄昏时分,水磨场镇上,和谐、万年台、羌秀、羌笛、羊皮鼓等几大广场,华灯初上,汇聚着身着藏、羌、汉等各种民族服装的音乐和舞蹈爱好者,那昂扬的旋律、欢快的舞步,把这个多民族居住的美好家园装扮得更加迷人。

卧龙镇:熊猫故乡守望生态天堂

卧龙镇是重灾区,汶川特大地震中,卧龙镇距离震中只有8公里,因此遭受了极大损失,所有农户全部受灾,98%以上的房屋严重受损或倒塌,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全部瘫痪,直接经济损失达4.5亿元。

程跃红,汶川县卧龙镇熊猫基地的科研工作者,早上7点,已经背起行囊,前往人迹罕至、陡峭险峻的深山,开始一天的工作。他的任务是回收红外相机、进行巡护监测取样,每次要经历8个小时以上才能回到研究基地。

2008年5月12日,那是程跃红刻骨铭心的一天。长时间的剧烈震动,一时间山崩地裂、尘土滚滚,交通水电中断,大熊猫研究中心内的设施严重受损,有着“熊猫故乡”美誉的卧龙遭到了毁灭性破坏,特别是卧龙人视如珍宝的生态环境,往日秀美的绿色仙境成为满目疮痍的凌乱伤口。“当时到处是散落的石块,大熊猫被吓得目光呆滞;周边的平武、北川等地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卧龙本地长势良好的箭竹大多位于悬崖峭壁,地震后山体破碎,无法采伐,大熊猫食物陷入枯竭。”

熊猫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困境。所幸,在广东以及全国人民的援建下,经过十年的恢复,卧龙镇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卧龙,启动了生态恢复工程,人工植苗和点撒造林,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效果。在广东援建及香港特区政府的援建下,援助项目达23个,援助资金约14.22亿元,实现了全域重建。“先后建设了卧龙镇中心小学、卧龙社会福利院,再建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这是全球最大的大熊猫饲养、繁育及大熊猫野外培训基地。而大熊猫的数量也由原来100只左右上升到150只。“不仅如此,因为生态的恢复,如今在卧龙还发现了雪豹等濒危珍稀物种。”大熊猫研究基地负责人对记者说。

为了确保重建后受灾农户生活稳定和卧龙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香港特别行政区决定支持卧龙开展可持续发展项目25个,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社区经济发展、人才培训等。“现在省道303线通车了,游客进出也方便得多。”卧龙特区宣传部相关负责人透露,卧龙将整合区内乡土文化资源、藏羌文化资源、优势生态资源以及独特的大熊猫文化,在数字化管理、不破坏生态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推动生态旅游。

说到自然环境保护,往往与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冲突。为此,卧龙镇通过打造缓解动物与人冲突项目,作为保护熊猫的另一重要举措,如今的卧龙人,与科研人员一起守望着绿色天堂。通过聘用和培训当地村民,引入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结合起来,让每一位村民成为大熊猫的守护者,谱写出一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歌。

猜你喜欢
映秀水磨卧龙
论沈宠绥运用《洪武正韵》辨正水磨腔入声字音
卧龙记忆
豫西北沁河流域水磨文书的整理与研究
水磨钻施工工艺在路基抗滑桩基施工中的应用
风雨故人归
원촨(汶川)대지진 10주년 기념일
日媒:震后十年,映秀重生
卧龙湾的夏天
百姓事,记在笔头刻在心头——记水磨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燕振昌
卧龙电气拟收购南阳防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