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实霖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要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技能成长和职业发展,势必要面向专业要求、面向学生需求、面向发展需要,寻求一条依托学生所学专业的个性化建构道路。笔者以茶艺专业语文课为试点,探索语文课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课改策略和举措,积极建构属于茶艺专业的语文课程,更好助推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技能成长。
一、建构语文课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结合”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凡结合,必有结合点,或存在交集,有内容共同之处;或存在互补,有相辅相成之功。语文课程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与任何专业的内容有相交互补的地方。以茶艺专业为例,通过分析其相关知识、技能与语文课程内容,建立起两者相结合的模式。
1.交集分析
语文课程与茶艺专业学习是存在交集的。笔者学校茶艺专业开设了茶文化概论、茶艺美学与茶席设计、茶叶冲泡和品饮、茶艺表演知识与技能等课程。从大的方面讲,不少课程的学习需要语文听、说、读、写的工具性功能,也需要欣赏、鉴赏、感情陶冶等人文性功能;从小的方面讲,茶文化、茶学中涉及的诗、词、歌、赋、文、联等都属于语文的范畴。因此,语文课程内容和茶艺专业学习内容存在交集,如图1所示。
2.互补分析
以茶文化概论为例,课程包括茶诗词、茶联、茶文等内容,或是成为茶文化的元素或细胞让学生了解掌握,或是用来佐证茶文化知识,或是让学生学习和感受茶文化的精彩纷呈。然而,在茶文化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茶诗、茶词、茶文、茶联的具体涵义、表达手法以及反映的茶诗人物形象等方面的解读往往不够,仅讲其大意,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进行补位。
以茶艺解说词为例,茶艺教师教授学生茶艺表演要领,但是茶艺表演往往需要配套的茶艺解说词,如果语文教师能从茶艺解说词的写作,甚至是创作的角度,教学生去认识茶艺解说词的文种属性、特点、格式和写作要领,学生茶艺表演的综合能力素质就会得到较好的提升。这也是语文教学可以对茶艺专业进行有效补位的地方。
3.模式建构
语文课程要与专业学习相结合,首先要分析专业培养目标,进而分析该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从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素质要求三个角度进行全面把握,具体分析专业知识、技能、素质与语文课程内容的交集,找出共性之处,确认补位之地。其次,从专业课程中提取个性的语文学习内容和形式,并注意与语文学习的共性之处。最后,建构专业的个性化语文课程,为实施专业的个性化语文教学奠定基础,如图2所示。
二、确定茶艺专业语文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模式,笔者在茶艺专业语文课程中引入了茶诗词内容。立足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根据《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2010年)》人文精神中关于“引导学生提高感受古典人文精神的能力,能够自主汲取思想养料,获得审美愉悦”的要求,针对茶诗词教学拟定了两大原则:一是对学生进行诗歌陶冶,引起学生对茶、茶艺价值的重视,增强自我认同感;二是茶诗与学生学过的茶文化概论相佐证,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支撑。
在上述两个原则的指导下,具体确立了“三品”的语文课程教学目标。
1.从茶诗中品诗
形成疏通字词读音和意义、语句表达和修辞、情感传递和交流三个层次,师生在学习中对话,一起解读诗意。一是对于字词读音和意义,就是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字、词、诗句的读音和基本内涵,引导学生能结合注释、教师讲解、查字典、上网找资料等形式,对诗词意思进行认识、解读。二是对于语句表达和修辞,通过“随文学习”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习诗词中的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和比喻、对比、对偶、比拟、引用等修辞手法。三是对于情感传递和交流,主要通过朗读、吟诵、背诵等方法,辅以师生解读的成果,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茶人诗人对话,理解和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2.从茶诗中品茶
贯彻“茶诗与学生学过的茶文化概论相佐证”的原则,通过对茶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茶人诗人品饮的是什么茶、使用的是什么茶具、运用的是什么制作工艺,共同分析茶人诗人如何欣赏茶的形、色、香、味等。结合学生在茶文化概论中学到的茶文化知识,辅以课外拓展阅读,使学生了解茶人诗人当时的茶事活动等。例如,在学习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时,了解到诗中写的是一种“仙人掌茶”,该茶因李白的诗而得名,其命名依据是“以形命名”;师生共同分析出仙人掌茶的制作工艺是“曝”。又如,在学习苏轼的《汲江煎茶》时,体会活火烹活水的妙用,引导学生联系潮汕功夫茶的用水、煮水、注水的讲究,进一步感受诗句的表达。
3.从茶诗中品人
在吟誦和解读茶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茶人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背景以及茶诗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茶人诗人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拉近学生与茶人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填补由于语言表达的限制而造成的诸多空白,进而引导学生从茶人诗人的茶事活动中感受他们的为人处世风格,甚至是人格魅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例如,在学习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贫穷孤独的环境中,仍然自尊、自重、自爱,保持一颗孤傲而高贵的心。
三、编写茶艺专业语文校本教材的实践
在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模式的指导下,笔者立足“三品”课程教学目标,深入茶诗词中采英撷华,精选茶诗词,编制教学讲义,进而汇编成校本教材《茶诗文选读》。
1.从“技术人文”和“大语文教育”的高度制定编写准则
技术人文是基于技术的人文观,是指蕴含在技术发明、技术改良、技术运用之中,贯穿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变化发展全过程,具有丰厚人文价值,充满着人类的思想、意志和情感,对人类社会发展发挥着指导、影响、推动作用的人文精神。就是说,任何技术的本身都浸透着人文。何况是茶艺呢?茶的本身就是文化载体,中华茶文化流传久远、闻名世界;茶艺、茶艺表演当然也包含着人文元素。
技工院校实施“大语文”教育的基本思路是:语文教学要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打破以往相对封闭、单一的语文教学系统,进一步与其他人文学科、专业技能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建立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大语文”教育体系,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功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表达、观察、思维能力,使其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如表达、自如理解的目标,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茶艺专业的语文教学当然也不能封闭,要对接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
因此,茶艺专业语文教材的编写,首先要回归专业、工种本身所蕴含的技术人文,例如茶道精神等;其次,要善于将茶文化概论、茶艺表演等课程中能与茶诗词互相佐证的内容提取出来,融合到语文教材内容中。
2.从茶诗词作品和茶文化书籍中提炼选取教材内容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诗词中,茶诗是一道靚丽的风景,由于选取茶诗的教材较少,各种解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缺乏较为统一的定论,这为教材编写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既阅读了《唐诗茶趣》《茶诗源流》《茶经》《吃茶去》等茶诗文著作,又阅读了《诗华的品茗艺术一一从唐代茶诗看唐代茶艺》以及一些茶诗学术论文,还阅读了《茶学概论》《茶文化概论》《中华茶道》《中华茶文化丛书》等茶方面的概论、著作,认真筛选茶诗,编写教材内容。最终,笔者选取了我国古代经典的茶诗词作品和潮汕功夫茶的本土茶诗词代表作共21首,按照其主要表达的意思分成了五大单元。
(1)教材的主要内容。第一单元以品茗为主题和主线,收录了唐代皎然的《饮茶歌》、唐代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北宋梅尧臣的《尝茶和公仪》、北宋黄庭坚的《满庭芳·咏茶》四首。
第二单元以采制为主题和主线,收录了唐代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唐代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唐代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焙》和唐代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四首。
第三单元以煎茶为主题和主线,收录了唐代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北宋苏轼的《汲江煎茶》、南宋陆游的《夜汲井水煮茶》、南宋李南金的《茶声》、南宋杜耒的《寒夜》五首。
第四单元以茶事为主题和主线,收录了唐代钱起的《与赵莒茶宴》、唐代鲍君徽的《东亭茶宴》、唐代白居易的《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因寄此诗》、北宋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南宋杨万里的《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五首。
第五单元以功夫茶为主题和主线,收录了近代丘逢甲的《凤凰道中》、清代陈策尹的《茶灶》、当代陈华云的《潮汕功夫茶歌》三首潮汕茶诗作品。
(2)教材的其他内容。第一,从比较阅读的角度,选取同一作者的诗词、同题奉和的诗词、同类话题的诗词、意象延伸阅读的诗词等,力争通过比较阅读,拓展茶诗词学习的内容,增进学生对茶诗词的理解和掌握。
同一作者诗词的选取。例如,在针对唐代皎然的《饮茶歌》的课外阅读中,选取《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五言诗,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饮茶风尚及其对后世饮茶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对《饮茶歌》的学习;又如,在针对唐代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的课外阅读中,选取《尝茶》七言绝句,引导学生深化对采茶的理解,并了解作者品茶的处境、对茶的感情以及通过茶表现出来的诗人与“老郎”的深厚友情。
同题奉和诗词的选取。例如,在针对北宋梅尧臣的《尝茶和公仪》的课外阅读中,选取了北宋欧阳修的《和梅公仪尝茶》,引导学生对两首同题奉和同一人的诗进行对比,进而深化学生对品茶以及饮茶功效的理解和感受;又如,在针对唐代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焙》的课外阅读中,选取了奉和原诗、唐代皮日休的《茶中杂咏·茶焙》,引导学生结合焙茶工艺进一步了解两位茶人诗人对焙茶工序、设备和功用等方面的描写。
同类话题诗词的选取。例如,在针对南宋李南金的《茶声》的课外阅读中,选取宋代另一位诗人罗大经的《茶声》,引导学生思考宋代两位诗人对茶声的不同感受;又如,在针对近代丘逢甲的《凤凰道中》的课外阅读中,选取笔者的诗作《咏凤凰乌岽》,引导学生走进潮州市潮安县凤凰山乌岽顶,感受不同时节的茶山景象。
意象延伸阅读诗词的选取。例如,针对南宋杜耒的《寒夜》一诗,诗人发出了“才有梅花便不同”的感慨。在课外阅读中,则选取了南宋诗人陆游和毛泽东主席的《卜算子·咏梅》,揣摩梅花在不同诗词中的艺术形象。
第二,从拓展阅读的角度,选取茶人诗人的简介、故事、典故、茶的品种、诗词形式的介绍、茶画欣赏、茶事活动、品茶讲究、茶具介绍、茶彦等内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增进学生对茶诗词的理解,强化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掌握,进而培养学生自觉阅读、自主阅读、自如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3.从“思考练习”和“比较拓展”两个层次进行导学
在茶诗词的自编教材中,笔者在每一课都设置了“思考练习”和“比较拓展”两个栏目。
(1)“思考练习”栏目。该栏目立足于“感知一探究”,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学生自学,通过对“思考练习”栏目设置的3~5道问题的分析解答,学生就能基本掌握诗词大意,甚至诗词蕴含的深意。栏目设立的问题大致涵盖如下六个方面:诗词的大意,划分部分、层次及其表达的意思;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运用;诗词所描绘的场景、渲染的气氛、独特的感受或茶人诗人创作的背景等;诗词中所反映的茶文化知识;诗词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诗词中所传达的茶道精神和思想感情。
(2)“比较拓展”栏目。该栏目依据知识延展性、内容开放性、思考多维性、方法多样性的原则进行设置,目的是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开拓学生思考的宽度和深度。
知识点“随文”设置。若课文涉及典故,就相应设置“引用哪些典故”等问题。例如,《饮茶歌》《满庭芳-咏茶》都有设置了关于典故的问题;若课文涉及新概念、新提法的,就相应设置“内涵解析…‘为什么会提出概念”等问题,例如,《饮茶歌》首次提出“茶道”的概念,即针对此设置问题;若前后课文之间有近似的内容,就相应设置对比的问题,例如,《饮茶歌》提出“皎然三饮”,《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提出“七碗茶歌”,那么设置比较两者异同的问题。
问题力求开放。引导学生谈体会、改写成散文、查找茶的各种命名、结合自身茶艺实践个性化解读诗词涵义、从诗人对茶的爱好启发学生如何培养自身的业余兴趣爱好、了解诗词格律、诗词鉴赏、饮茶习惯等。
思考引导多维多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读诗词,例如,对传世名诗句的解读;又如,让学生通过诗词再现(描述)采制茶叶、品茶以及其他茶事活动的场景,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
学习方法尽量多种多样。除了结合课文思考,还提醒学生可以通过书籍、互联网、文献等途径收集材料。例如,收集茶的各种名字、茶具的形状和功能、用水的讲究等。
(作者单位: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