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建
当前,如何提升技工院校教学质量已成为各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学生不爱学、老师费劲教的这个循环中停滞不前。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学生素质低、基础差、知识吸收能力不强、学习意愿低下等都是阻碍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当前,大多数技工院校包括职业院校都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以何种方式才能最有效地推动技工院校教学改革,进而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在教学中引进PDCA管理模型,针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控制,可以收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
一、PDCA模型
PDCA模型又称戴明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最早由美国贝尔研究所的休哈特提出构想,后来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加以研究并运用到持续改善产品质量过程中。戴明环是全面过程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质量计划的筹备、计划、制订和应用实施是全面过程管理的核心内容,并且要遵循P→D→c→A循环进行闭环反馈往复循环。
PDCA模型主要由“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处理)”四部分构成,结合在教学管理中可以这样设置,即:一是在实施工作前制订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可以称之为备课,备课的主要作用就是分析现状,找出授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找出关键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质量改进计划和措施;二是执行计划,根据备课项目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检验计划;三是根据执行计划的要求,检查执行效果;四是总结经验成果,取其精髓,将效果好的方法融入到教学质量相关标准体系中,将找到的问题和不足反馈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加以改进。
二、PDCA在教学环节的实施
1.计划阶段(备课)
此阶段对应模型中P阶段,要求作为教学实施者的教师主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胜任情况。同时还应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动机、教学要求等进行分析,将掌握到的以上信息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学生的知识可受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主要教学点,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与学生学习能力合理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知识内容。在整理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之后,将存在的问题认真梳理并按照主次进行层级分级,针对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制定解决措施,提出相应的改进计划,制定教学目标。因此,计划阶段在PDCA循环中处于前提性地位,优秀的教学实施计划可以做到对症下药,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
在这个阶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日常教学中主要用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但不同学生对于方法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判断并梳理适用于大多数学生的教学方法。二是内容的选择。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是掌握知识能力差,就业后要大量运用学到的技能胜于运用理论知识,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确定质量目标时,不应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严谨和完整,更多的应该是如何将理论知识同实践技能结合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制定内容不能不切实际,避免教学效果反向,使课堂教学处于“曲高和寡”的尷尬境地。三是对授课教师能力的要求。教学目标制定更多考验的是一个教师对于全局的掌握,因此,看似简单的备课实质上是对教师的综合性考验。任课教师应对所教授学科专业知识有全局性的了解并具有熟练掌握和把控的能力,对相应的知识点如何应用、应用在何种环境及哪些生产实践中有着深入的了解,对教材内容有合理的取舍,等等。要做到不漏讲、不讲偏,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深入浅出,不能出现内容枯燥乏味、授课质量低的情况。
2.实施阶段(课堂授课)
此阶段教师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提前告知学生,便于学生准备和课上配合,也可将课程与日后工作的联系度告知学生,引起学生重视和兴趣。对于课堂教学,具体实施如下。一是及时回顾,重点提问。上课伊始,以提问的方式对前课知识点进行回顾,既检验了授课和听课效果,还起到了回顾内容,引导该节课教学内容的作用。随后,教师应结合一些案例或者内容引出本节课所讲内容。结合课程内容的前景及应用,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并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二是详细讲解重点难点。重点和难点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讲到重点难点时,应首先通过提示让学生在心里和思想上重视起来。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讲解时可将与之相关的内容填充铺垫,最后结合该重点、难点问题在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或者该内容能够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讲解时,多用类比、模拟等方法使艰涩的内容立体化、形象化,也便于学生接受。三是紧贴实例,贴近生活。笔者主讲的电子技术课是一门专业课,对于学生来说,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内容掌握起来困难重重,因为理论知识太过复杂和枯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课程关联度,注重与贴近实际生产或生活的事物相关联,大大增加了学生理解知识的意愿和强度。例如,在讲解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时,笔者以日常生活中人们离不开的手机为例,向学生讲解诸如光电二极管、手机外放功率放大器等,使学生知道原来二极管并不是深奥的高深莫测的,而是就在身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再例如,讲授高频电子电路时,不以工业用中频感应炉为实例,而是以家用电磁炉为实例讲解,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受到原来这些知识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探明真相的动力,促使其学习兴趣的产生。四是梳理总结,便于记忆。对一些要求学生记住的内容,可以用顺口溜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梳理、总结,方便学生记忆。例如,在判断反馈类型时,可使用诸如“同点异号为负,异点同号为负;同点同号为正,异点同号为正”的顺口溜来帮助记忆和理解。同时,教师的精神状态也是授好课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可多使用简单、形象、类比、易懂的语言,切忌过多使用专业、枯燥、平淡的语言。
3.检查阶段(评价)
该阶段对应模型中C阶段,目的是检查实施教学计划后的效果,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最有效的措施,可以通过评价和验证来完成。
一是考试测验,常规检查。此种方法是检查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问答、课内小测验、堂中堂后作业、期中期末考试等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从评价的结果中得出施行的方案是否達到了预期的目标和结论,是不是最合适的方案。同时,学生技能考试、等级考试等也可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办法措施。二是观察学生。最简单也是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教师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如果大部分学生是茫然的,那就意味着教学存在问题,教师应及时修正调整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若学生能够快速反应并对问题进行反馈,那就说明教学效果很好,学生能够顺利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既要根据教学计划组织实施好教学过程,又要根据学生课堂反应及时调整,以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三是交流评价。学生、用人单位、家长及学校的满意和认可才是对教学质量最好的肯定。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交流、询问等方式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学校也可组织学生进行授课满意度投票,对教师授课效果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学校给出的建议,持续改进教学方式,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4.处理阶段(反思)
该阶段对应模型中A阶段,是对上一阶段“检查阶段”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发现本次循环尚未解决的问题,对下一次PDCA循环计划阶段的有关内容进行修正,最后将分析结果、修正内容等反馈到下一次PDCA循环中。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通过课程反馈记录、授课工作总结等,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性的回顾与反思,并从中找出能够再次提升的点,以此来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案,将其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并反馈到下一次PDCA循环中,再次循环;将不足的或者能够改善的工作内容逐条列出,逐条分析,避免以后再次出现类似问题。与此同时,可将未解决的难点或问题融入到下一次PDCA循环中。
三、PDCA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借鉴和实践PDCA的运用,规范了教学过程,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持续改进的能力,使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上一个台阶。PDCA循环需要按既定顺序执行,它依靠组织的力量来推动,不断循环,不断改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的层层解决,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实现了循环的有效最大化。大环与小环的关系,主要是通过质量计划指标连接起来,前次教学循环是后续教学循环的基础,后续教学循环又是前次教学循环的组成和改进完善部分。PDCA循环各个部分的有序工作推动整体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最终实现总的预定质量目标。因此,PDCA循环每进行一次,都要进行总结,提出新目标,从而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服务质量的总体提升。
PDCA管理的核心正是在于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使管理工作在有效控制的状态下向预定目标发展。其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发挥着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