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家成
【摘 要】大学物理是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本科专业的一门通识必修课.本文从大学物理课的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课程内容设计与学时分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教学反馈和教学效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六个方面提出了自己对本课程的分析与思考,以期能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物理;课程分析;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52;O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06-0095-002
【Abstract】College physics is a general compulsory course for the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pharmacy of higher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article from the course of college physics learning situation analysis and teaching design, course content design and time allocation,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methods, teaching feedback and teaching effect, course construction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in six aspects put forward his own analysis and thinking of this cours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ourse teaching.
【Key words】College physics; Course Analysis; Teaching quality
《大學物理》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一门通识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实验知识、方法和技能,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创新探索精神,提高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特别是培养学生将物理学的原理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后继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由于《大学物理》是在低年级阶段开设的课程,因此它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对安徽中医药大学大学物理课程的实际状况做了介绍和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和想法。
1 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
《大学物理》在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一般是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开设,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后续课程有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等。该课程将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物理理论和实验基础。
结合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注意阐明物理学的概念,注重物理思想、科学的思维方法及科学观点的传授,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注重介绍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认识论。阐述物理学在科技革命、人类社会进步中所起到的重大的变革作用。课程教学中精心设计了几个自主学习内容,如放射性的应用、激光的产生原理及其应用、熵及其应用、声波的应用等,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培养学生探究未知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实践意识,帮助学生探究创新。
2 课程内容设计与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分配表
以教育部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精神为指导,本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把教学内容设计为力学、热学、光学、量子力学和核物理五个模块。前三个模块属于经典物理内容,后两个模块属于现代物理内容,经典物理和现代物理构成了物理学知识的基本框架。课程的总学时88,其中理论64学时(包含自主学习8学时),实验24学时。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3.1 教学方法
课程组每位老师都能熟练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类比教学、案例教学、直观演示等方法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强化自学能力的指导。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能够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练结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提出问题,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有的教师能够将研究性教学引入课堂,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总体上,教师能够灵活地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3.2 教学手段
目前,每位教师基本都采用传统板书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合理、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教学手段多种多样,如板书、挂图、PPT、移动网络等,这些都很好的提升了教学效果。
4 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由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组成。其中过程考核由平时考核(包括上课出勤率、上课提问、平时作业、自主学习)和实验成绩等组成;期末考试的内容严格执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成绩的评定原则按照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70%进行综合计算。期末考试全部闭卷且在试题库中统一随机抽取,实行教考分离。评卷采用集体阅卷,一人一题并签名。考核的方式和手段能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给出客观的评价。
5 教学反馈和教学效果
在学校督导组专家的听课,院系领导的随机听课以及每学期常规进行的学生信息员会议的反馈意见中,大家都给了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较高的评价,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6 课程特色
(1)重视教材建设。参编了多套全国中医药院校统一规划的理论和实验教材,已形成大学物理理论课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具有较强适用性的系列教材。
(2)注重授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学的研究。多名教师多次获得省级及校级以上各种教学竞赛奖项,并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
(3)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原有实验课程体系基础之上,增开了多个实验,通过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运用已有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7.1 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无论是在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在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教师整体学术研究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大学物理》是医药院校开设的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繁重,长期以来既没科研基础也没科研氛围,导致教师整体学术水平不高。
二是,我校的物理教师全部毕业于师范院校。没有医药学基础知识背景,教学过程在中往往偏向于讲授物理原理,不能很好地跟学生所学专业以及后续课程紧密结合,不能激发学生更高的兴趣。
三是,学生学习物理动力不足。高校扩招后,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由于没有高中时的升学压力,导致学习不认真,尤其是医药类的非物理专业学生更缺乏大学物理的学习动力,认为大学物理知识无用,专业课才是将来发展的本钱,对大学物理这些基础课的态度往往只求及格。
四是,課程开设班级多教师少,每位老师既要带理论课又要带实验课,造成理论课要合班上课的局面。大班上课,必然容易造成教学质量下降、教学方法简单、课堂秩序差、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尤其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对手机游戏以及网络的痴迷,更是降低了大班教学的教学效果。
7.2 改进措施和设想[1-3]
基于以上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保证我校《大学物理》教学质量,提出以下措施和设想:
一是,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和自我培养的方式,使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比例尽快提高,推动科研,提高整体学术水平。
二是,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有关医药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多听医药类的讲座,多阅读相关书籍,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建立医药类专业大学物理教学模式,真正胜任培养医药类人才的艰巨任务。[4]
三是,改革理论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时,在保证物理学内容完整性的同时,兼顾医药学专业的需要,重视相关内容在医药学中的应用讲解。
四是,在教学时间允许的的情况下,尽可能避免大班教学,实行小班教学,以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5]
五是,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全面开放实验室。争取条件开设一些和医药相关,结合比较紧密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如超声波应用实验、红外成像实验、核磁共振实验等[6]。这些实验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是,尽快搭建起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物理教学网站,并充实教学网站的教学资源,不断更新完善。完善在线答疑系统,实现师生无时间空间限制的互动平台,把课堂教学进一步延伸,减弱由于师生见面机会少所造成的一些弊端。
总之,要提高医药类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对现有的现状进行改革。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和学生等方面多管齐下,以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医药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清河,刚晶,王和禹,等.医药类专业物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2):107-108.
[2]喀蔚波,孙大公,苑桂红,等.医药类专业物(下转第122页)(上接第96页)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学物理,2005,24(11):48-51.
[3]荆彦锋,李瑞芳.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3):30-31.
[4]秦松梅,韦相忠,莫嘉雯,等.医药专业物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 13(1):112-113.
[5]马堃,焦铮.大班选课制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J].物理与工程,2017(s1):113-116.
[6]邵建华,韦相忠.物理学实验指导[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7: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