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鹤方 王子璇 王可莘(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近年的调查显示,我国正在使用的120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在万人以下的语言约占语言总数的一半,在千人以内的有20余种。尽管国家宪法中承认语言的多样性,政府的实际操作则主要以普通话为主。少数民族中学习并使用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少数民族各自的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各自的民族特征、文化特征、文化遗产。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孙宏开介绍,上述千人以内的语言基本上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即使使用人口超过一千的语言,也并不说明他们有较强的生命力。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校的发展也随之而来。有研究指出,互联网教育思维就是互联网思维与教育思维的有机融合,核心内涵包括以学习者为中心、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内容、在线增值服务等②。网校是通过互联网实现校外教学的完整过程。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即可以在任何时间丶任何地点接入互联网,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相对于面授教育而言,网络教育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是师生分离、非面对面组织的教学活动,是一种跨学校丶跨地区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
语言消亡过程本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外来冲击,濒危语言的消亡速度越来越快。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指出: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因此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保护弱势的民族语言和抢救濒临消失的民族语言。这样既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又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基于对少数民族语言逐渐消失的现状,我们提出了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平台的构想,希望借此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及文字。
在项目初期,我们进行线上和线下结合的问卷调查;中期时,本项目组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前往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沈阳朝鲜族第一中学,湖南湘西苗寨,广西凌云瑶族村进行实地考察。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两个方面得出以下结论:
1、现如今汉化严重。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调查对象能精通本民族语言文字,其余大部分少数民族同胞就是知道由本民族语言文字,但并不会使用,只是上一辈会用;
2、大部分的人还是有学习民族语言的意向;
3、更多的人喜欢通过娱乐性的视频来达到学习目的;
4、更多的人想要学习民族语言是为了旅游的时候交流;
5、沈阳市对于朝鲜族的语言保护很到位。学习氛围很好,他们还会定期举行朝鲜语演讲比赛;
6、在瑶族聚集地,这里生活的瑶族朋友们自己人交流的时候都是用的本民族语言——瑶语。但对外族人也会讲壮语和汉语。这里的年轻一代也是使用本民族语言的。
1、产业在 “互联网+”下发展的双刃剑
(1)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兴起。云计算技术是自计算机出现以来,继互联网之后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一次重大变革,是计算技术的崭新模式和未来方向。大数据计算技术解决了由于数据规模过于巨大以至于通过传统计算方式根本无法在合理时间完成其分析处理的技术难题。面对正在消失的少数民族语言, “互联网+”将会解决这一问题。语言教学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而是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的学习语言。在技术支持的基础上,语言教学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建立起研究、交流的开放性共享系统。
(2)服务更精简、快捷。现如今,新媒体的发展迅速,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建立的门槛较低,所耗资源不大,使用起来方便快捷,用户群体基数大。在传统的学习语言过程中,用户的需求通常需要经多层转包分包才能得以完成,服务链条长、效率低、成本高。而现在,语言教学服务只要通过互联网直接响应用户需求,用户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语言服务组织和个人,而是一项项具体语言服务需求,互联网平台可以让语言服务需求者和最佳的服务提供者直接建立联系,通过互联网平台完成服务交付,省去多余中间环节,服务链条更加偏平精简。未来的语言服务必将是基于云端的语言服务。未来的语言服务不再需要是面对面的服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甚至是免费的,用户只要通过身边的任何可以接入网络的设备就可以获得。
(3)互联网时代竞争剧烈,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建立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门槛较低,具有同样商业想法的人们大都会选择这样几乎零成本的方式进入市场,从而导致同行竞争加剧,也可能会出现恶性竞争。网络监管制度尚未完善,侵权抄袭现象泛滥,网络信息流通量大,审核能力有限,很难通过虚拟平台的注册账号追查到侵权者,使得版权维护变得举步维艰。更何况,不是所有的创业者都能不忘初心地搜集、保护、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故而导致信息良莠不齐,缺乏公信力,容易失去用户的信任,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1]
2、目标用户群体
(1)潜在用户数量大。我国网民数量在近些年内呈指数形式增长,年龄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在传统服务体系中,由于信息不畅、资源不够、空间限制等因素,语言学习者想要获得学习资源所需成本过大,故而在互联网平台的推出下,他们将成为新的学习渠道的中坚力量。而且提供语言教学服务者也能在新媒体平台下实现自身价值。
(2)实际用户数量少。尽管互联网用户群体巨大,但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平台来讲,使用群体很少(只有本民族语言使用者,民族地区旅游爱好者,民族文化爱好者等)。
3、公益性质下的平台运营
作为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平台来讲,其终极目标是保护、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融合,加强民族团结。在与民族地区旅游局合作中,可以起到宣传民族文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与少数民族文化局合作中,可以帮助其宣传民族文化。而作为具有公益性质的平台,免费提供部分基础资源来吸引更多用户,进而使得这些民族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才是应承担的社会责任。4、盈利模式下的平台运营
(1)资源整合。平台自身建立起教学团队,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从民族
院校、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者中招聘教师,和当地民族文化局、民族高校合作获取资源。同时,平台可以接收后台投稿,选取优秀作品整合到教学库。
(2)推广策略。可以和少数民族院校达成合作关系,建立良好的资源渠道。再者,向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的旅游局寻求合作,有他们帮助推广平台。除此,还可以同少数民族聚集部落的长者或负责人交流,以此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宣传;SEO推广(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汉译为搜索引擎优化,主要目的是增加特定关键字的曝光率以增加能见度,进而增加销售的机会;微博的火热大家有目共睹,微博营销也自然也成为营销的热点。
(3)获利渠道。收费课程,如可以单个购买课程,或实行会员制以获得使用权限;销售收入,比如将一些民族元素融入物质产品中,作为周边销售,或者相关教材的销售也是盈利的一部分;广告收入,在教学平台获得一定的知名度后,自然就会有广告商的介入,也自然会获得相应的广告收入。
少数民族语言数据库(教学平台)建设的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应考虑现实性和前瞻性,既要考虑现实的需求,又要紧跟时代潮流,以长远的眼光、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战略的高度来规划、设计和建设少数民族语言数据库。[3]综上所述,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平台在网络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在响应民族融合的号召下,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空间巨大。但是,在语言资源整合这方面是非常困难的工作,且实际用户人数相对较少,想要在行业里有立足之地,并非一日之功。
参考文献:
[1]刘君雅,“一带一路”背景下“互联网+”对语言服务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中外交流,2017(50)
[2]IDKW 图解中心.一本书看懂互联网教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12
[3]陈信,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数字资源建设研究,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