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鹤
(嘉兴学院 设计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0)
仙居地处浙江省东南部、台州西部,四面环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历史上交通相对闭塞,旧时人们精于劳作,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长期以来民间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素有“百工之乡”美誉。在丰富的民间艺术中,仙居民间服饰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工艺技巧,承载着先民纯厚的历史记忆、生活习俗及审美思想,其中百花童背褡是仙居民间极富地域特色的儿童服饰,其装饰特征鲜明,民俗内涵丰富,有着极强的视觉艺术效果和丰富的情感表现。然而笔者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目前尚未有相关论述,其中张中华在《仙居民间刺绣》[1]一书中以图文形式进行了简要的描述,但没有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本文以11件仙居民间百花童背褡为研究对象(所有图片均来自仙缘博物馆藏品),从仙居地域文化、民俗内涵和审美思想等方面进行阐述,探寻百花童背褡款式结构、面料、色彩、纹样、手工技艺结合等装饰艺术及其所包含的民俗文化内涵,力求对百花童背褡这一精美的民间艺术品及其所积淀的装饰技艺及民俗文化能够进行有效的解读与保护。
“背褡”是民间方言俗称,又称马甲、坎肩,是一种穿于外面非紧身无袖上衣,其长度通常在腰际。俗语说“十里认人,百里认衣”,可见服饰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百花童背褡是仙居地区民俗服饰中最丰富、最鲜明的儿童服饰,是中国传统民俗服饰中“百家衣”的变体(图1),因其装饰结构、面料、色彩、纹样、工艺等方面与汉族民间百家衣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又有自身地域民俗文化特点。百花童背褡从定义上来看,“百花”中“百”为量词,比喻很多,强调多重元素相结合,“花”在这泛指用于装饰服饰的图案、纹样及各色拼布,故“百花”属于“百家衣”装饰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对“百家衣”的解释为:百家衣又称“百子衣”。在汉族一些地区,民间流行着新生婴儿要穿百家衣的习俗[2]。在仙居民间,生儿育女与培养下一代是人生之重任,孩子寄托了父母及长辈们所有的期盼和希望,促使他们在儿童服饰制作中十分讲究,其中百花童背褡极具代表性。百花童背褡除了具有穿着方便、保暖实用功能外,其服饰装饰内容和装饰形式极其丰富、精细,地域特色浓厚,体现了旧时仙居地区独特的服饰民俗习惯与审美思想。
图1 百花童背褡Fig.1 Children’s waistcoat with flowers
经过对仙缘博物馆馆藏及民间收藏的十余件百花童背褡统计发现:百花童背褡最醒目、最繁复的装饰都在衣身后视图,而衣身正视图只采用纯色或印花面料,几乎没有任何装饰(图2)。据考证,这种以后背装饰为主的百花童背褡,是旧时仙居儿童最隆重、最精致的“礼服”,它是由棉布、丝绸或羽布(鸡、鸭毛所制)为面料,夹棉或夹羽和里料缝制而成,穿于外套的外面,用于走亲访友、逢年过节时穿着。仙居百花童背褡在制作、纹样及工艺装饰上非常讲究后背效果,由于百花童背褡一般为满周岁孩童穿着,这时的孩童必须由父母抱着出行,小孩前衣身与父母衣服时有摩擦,衣服前身容易损坏,另外制作时把装饰重点放在衣身后背,这样精致的装饰效果得以展现,这种“重背轻前”的装饰结构体现了仙居民间服饰的实用性、装饰性及地域性特点。
图2 百花童背褡正面、背面示意Fig.2 Front and the back diagrams of children’s waistcoat with flowers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仙居民间服饰材料多取材于自纺自织和方便制作的自然物料。自古以来,仙居民间就有种桑养蚕,男耕女织习俗,据《万历仙居县志》载:小源出冯师山,运输之货物以……布帛、丝绸较多[3];清丙恩贡陈殷《黄梁陈竹枝词》诗曰:纺车声歇日初西……家家争采木棉花,山外斜阳晚兴多[1]。可见仙居民间服饰面料种类多样,多以棉、丝为主,虽然丝织品价格较高,但在仙居地区长期的栽桑、缫丝、织绸,普通百姓家中亦会备些孩童衣着用品的丝织面料。从仙居民间藏品来看,百花童背褡作为孩童过节或走亲戚时穿的“礼服”,大部分面料采用丝绸为主要原料,其中前衣身采用纯色或印花图案的丝绸为面料,后衣身部位则采用绣有不同图案的各色丝绸面料拼接装饰而成,里料采用耐磨、保暖性能好的棉布为原料,中间一般夹棉或者鸡鸭羽绒。
中国古代造物设计讲究的是天道和人道相互作用,即“天人相宜”的造物设计与制作理念[4],在仙居民间百花童背褡当中就可看出这种理念的体现。羽布类百花童背褡采用禽类如鸡、鸭羽毛来替代传统的丝线、棉絮等材料,这种原料来自于自家鸡鸭的绒毛,被用于童背褡中间夹里部分,起到保暖的功效,部分面料亦采用禽类羽毛制作。这种与事理相宜的原则是仙居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充分说明了仙居先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造物理念。
2.3.1 “雅”“俗”共赏的色彩审美特征
仙居民间百花童背褡色彩丰富,用色讲究,注重变化,多选用传统阴阳五行色彩正色中红色、青色及民间间色结合,展现中国传统用色观念和地域用色习惯,呈现出“雅俗共赏”的色彩视觉效果。服色中“雅”是以“赤、青、黄、白、黑”五色为正统之色,它是古代传统色彩观中的本原之色,“俗”是除五色之外,以民间约定俗成并带有地域、个人色彩倾向的审美情趣[5]。从仙缘博物馆内11件百花童背褡用色的基本情况来看(图3),在色彩的运用上,中国传统的五色观“青、赤、黄、白、黑”在百花童背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中红色、蓝色为底布拼接常用色。鲜艳、靓丽的红色是中华民族的吉祥色彩,用于岁时节日、走亲访友穿着的百花童背褡常用红色为底色拼接,表现出喜庆、吉祥之意;蓝色在百花童背褡中也较多被使用,因 “蓝”谐音“拦”,是民间吉利之语,希望拦住小生命,以防夭折,展现出中国传统趋吉、尚雅的用色观念。黄色是中国古代帝王服饰的专用色,代表尊贵和权威,民间很少使用,但在旧时仙居,长辈们有时会采用少量黄色拼布为孩童制作百花童背褡,以祈求子女平安富贵,一般为偏冷偏淡的柠檬黄或浅黄,不会使用正黄色。中国民间以黑色和白色为不吉利之色,在服饰方面有所忌讳,但在仙居百花童背褡中却是常用色,因百花童背褡色彩运用并不是孤立的,它是由刺绣纹样、拼接底料多重色的组合,如红底上黑色的刺绣图案、白底上红色的刺绣花纹、黑底上搭配粉色的刺绣图案等,这样形成图案与色块之间的二维空间,达到调和的视觉效果。
图3 11件百花童背褡色彩统计Fig.3 Color statistics of 11 pieces of children’s waistcoat with flowers
俗话说“以一方色彩应一方水土”,仙居古为吴越旧乡,其俗素与越地相属,便因地处越国腹地而受越之风气浸染已深。如表1所示,仙居百花童背褡用色体现了吴越地区用色观念,其除了尚雅的五正色外,低纯度、高明度的粉蓝、粉绿、粉紫、粉红等浅色系列在服饰中占很大比例,整体上,装饰拼接底布间色的运用依正色而成间隔排列,刺绣图案用色大部分采用浅色系的间色或复色,呈现出吴越民间粉色系为主的“尚俗”色彩审美观。如图1所示,四块大红正色系拼接底布被用于童背褡后衣片的中缝位置,而间色系粉蓝、粉绿、粉紫、粉红等被合理安排于其两边,这种明度和纯度相差较大的色块间隔排列,形成浓淡相宜、对比强烈的装饰效果。此外,彩绣中“百花”的图案多为浅粉色,正色底布上为粉色系图案装饰,浅色底布上同样为粉色系图案装饰,形成一种艳丽、清秀的装饰艺术效果,体现仙居民间服饰“雅俗共赏”的用色观念与装饰特色。
2.3.2 对比协调的色彩搭配关系
在色彩搭配上,仙居民间百花童背褡通过刺绣纹样与拼接底料之间的色相、明度和纯度对比的深浅变化,表现为:红底粉花、蓝底粉花、粉红底粉绿花、粉绿地粉红花等,形成相互呼应,对比协调的色彩关系,营造出丰富、醒目的色彩视觉效果。对比色在童背褡的拼接底料色块中随处可见,如大红、蓝与浅粉绿、粉红、粉蓝、粉紫之间搭配在百花童背褡中经常出现,色调丰富秀丽,既富于变化又协调统一。百花童背褡在色彩搭配上看似非常随意,实际上有一套自己的色彩搭配体系,红色底料必然有浅绿色底料相衬托,蓝色底料有紫色相呼应等,力求营造出鲜明、单纯、饱满的色彩对比效应,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
此外,仙居民间百花童背褡色彩具有不同色相、纯度、明度相互搭配特点,表现为:不同色相,相同明度、纯度;不同色相,不同明度、纯度;相同色相,不同明度、纯度等色彩对比协调搭配关系,如明艳鲜亮的红色搭配高明度低纯度粉绿色、浅蓝色搭配高明度低纯度粉紫色等。不管是为增加画面对比效果的补色搭配,还是能达到调和统一的近似色搭配,都使童背褡呈现出极为和谐、色彩高度统一的调和之美,整体上给人繁而不乱、艳而不俗的视觉感受。如图1所示,童背褡色彩装饰中,拼接底料采用明度和纯度不一的色块拼接,从整体上来看,画面中除了大红和蓝色底料色块之外,其余拼接底料色彩纯度、明度都较低,另外色块上面的刺绣花卉刻画上均采用低明度、低纯度色彩,与拼接底色形成高度统一,整体上给人清雅、恬美的温馨韵味。在对刺绣图案的刻画上使用了两个以上的近似色,浅绿、浅红、浅蓝、浅黄,这四种色彩不仅明度和纯度做到了统一,而且在一个色相上经过不同深浅的配置与底料色彩统一呼应,使得画面极为和谐,形成了对比与协调的色彩搭配关系,表现出服饰装饰画面的层次感与立体感。
2.4.1 丰富多样的纹样题材
仙居百花童背褡刺绣纹样的表现题材非常丰富,总体上可分为:植物、动物、民间故事、宗教及其他地域文化题材5类。这五类题材中少部分为单独纹样,大部分是以组合纹样的形式出现,其中以花鸟纹样最为常见。通过对仙缘博物馆11件百花童背褡刺绣纹样的比较分析,并对纹样的组合关系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百花童背褡纹样题材与组织形式Tab.1 Patterns and weave forms of children’s waistcoat with flowers
对仙缘博物馆11件百花童背褡藏品中不同种类纹样所占比例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各题材在童背褡图案中出现的比例Tab.2 The different patterns of proportion in children’s waistcoat with flowers
统计结果表眀,植物纹样是仙居民间百花童背褡中最重要、最常用的主题纹饰,植物纹以花卉纹为主。花朵的种类丰富多样,有牡丹、梅花、菊花、兰花、石榴、鸡冠花等,其中牡丹纹样最为常见。仙居虽不盛产牡丹,但由于牡丹为中国传统名花,长期以来享有“富贵之花”“花中之王”的美誉,人们把牡丹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于是民间艺人以牡丹为题材创作多种图案(图4),有的以单独纹样呈现,有的与动物纹样如凤凰、蝴蝶、猫组合成“凤穿牡丹”“蝶恋花”“耄耋富贵”等吉祥纹样。
动物纹样主要有喜鹊、蝴蝶、公鸡、金鱼、螃蟹、鹿、猫、狮子、麒麟等纹样,除了喜鹊通常与植物组合图案外,大部分是以单独纹样的形式出现。图5中猫、蝴蝶和牡丹虽然以单独纹样的形式出现,但是2只对称猫之间与1只蝴蝶、1束牡丹图案处于相邻相对的位置呈现于画面,“猫”与“耄”“蝶”与“耋”谐音,这样组成了寓意富贵长寿的吉祥纹样“耄耋富贵”。
图4 牡丹纹样及结构线描图Fig.4 Pattern and structure drawing of peony
图5 “耄耋富贵”装饰纹样及结构线描图Fig.5 Decorative pattern and structure drawing of “Maodiefugui”
人物故事来源古时民间传说,通过人物与动物组合成画面,表吉祥之意,如姜太公钓鱼、麒麟送子、刘海戏金蟾等,都是中国汉民族传统的装饰纹样,传达一些做人的道理,表达仙居民间人们对子嗣、钱财、功名的期望与追求。
宗教纹主要包括八卦、卐字纹、刘海(道教)戏金蟾等纹饰。在仙居民间,道教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神灵保佑孩子成为一种载体,反映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
绣球、花灯、花盆等为具有仙居地域文化特色的图案,狮子滚绣球是旧时仙居逢年过节的民俗庆祝活动,两只狮子戏绣球寓意喜庆吉祥之意;仙居花灯是仙居最具特色的民间传统工艺,元宵节节日习俗,是喜庆祥和的象征。
整体而言,仙居百花童背褡纹样的题材取材丰富、形式多样,既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动植物,又来源于人物故事、宗教及地域文化等主题纹样。仙居人们将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生活及故事进行艺术提练加工,形成寓意深刻的服饰纹样,以寄托对子女美好期望和祝愿。
2.4.2 对称均衡的纹样布局
仙居民间百花童背褡的纹样丰富、题材多样,从布局构思上看,以单独纹样和适合纹样为主要构成类型,布局饱满、均衡,不分主次,图案纹样以散点形式排列,通过纹样与纹样之间左右对称的方式安排于合理的位置,给人秩序、均衡的视觉感受。
从仙居百花童背褡背部纹样组织形式来看,单独纹样为主要装饰组织形式,属于点状排列,纹样之间无主次之分、每个拼接底料上的刺绣纹样都是独立的、完整的,与周围其他纹样之间无直接联系。适合纹样是依照童背褡正菱形拼接底料的轮廓组织图案,形成外形完整、内部纹样结构与外形轮廓巧妙结合的图案。仙居百花童背褡适合纹样以单独或组合形式出现,其组合形式有植物与动物、人物与动物,题材多为凤穿牡丹、蝶恋花、喜上眉梢、麒麟送子、姜太公钓鱼等。
对称排列是仙居百花童背褡刺绣纹样的主要构图手法。如图1、图2所示,纹样排列都是以童背褡后中位为对称轴,通过相同图案左右排列形成纹样的对称性,每个单独纹样都是成双成对的排列,唯有后中位的单独纹样以独立形式出现,从而形成纹样的秩序感和画面的稳定性,给人多而不乱、满而不散的视觉效果。
仙居民间百花童背褡的装饰工艺手法包括拼接工艺和刺绣工艺。拼接工艺是将剪裁好形状、大小、色彩不一的零碎布料拼接成一块完整布料的方法,它是中国汉族传统习俗“百家衣”的主要缝制手法。仙居百花童背褡拼接工艺与民间“百家衣”大体上相类似,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表现在:布块的形状大小是统一的(除了衣服边缘剪裁的需要稍许不同);布块拼接是以相同色彩成对排列;采用藏针的形式缝制,表面不留任何针迹。
刺绣工艺是百花童背褡纹样装饰的主要工艺手法,最常见的针法是平针绣和十字挑花。平针绣是童背褡刺绣纹样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针法,齐针和抢针最为多见,大部分采用光泽好、质地细密的丝织面料,光亮、精细的丝线绣制,一般用在童背褡植物花卉、动物、人物等纹样中,绣面平整、色彩鲜亮。十字挑花工艺原本是流行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刺绣手法,然而由于台州海门天主教向教徒传授西方十字刺绣,十字挑花工艺逐渐在仙居地区广为流传。如图6所示百花童背褡,它依据布料经纬线组织,用细密的小十字“挑”织成十字形花纹,由许多十字针法组成繁复的图案,大部分采用黑色、白色棉线绣制,绣线较粗,光泽较暗,一般用在花盆、花灯、麒麟送子、绣球及文字等纹样中,其绣品纹理清晰,古朴自然,装饰效果好。总之,方寸之间尽显刺绣功力,折射出仙居妇女秀慧工巧的传统美德。
图6 十字挑花百花童背褡Fig.6 Children’s waistcoat with cross lace flowers
百花童背褡后衣片装饰工艺缝制步骤为:第一步,画样,依据童背褡衣身后片结构,以衣片后中为轴对称,画出相同的正菱形大小、形状、位置;第二步,排料与裁剪,根据画样大小,将真丝或棉织物裁剪成大小形状相同的方形小块(要求布块四边各留出1 cm的缝份);第三步,构思与打线稿,将花鸟、人物、动物等图案绘制于底料上;第四步,刺绣阶段,选用彩色丝、棉线,运用平绣、十字挑花、打子绣等针法进行刺绣;第五步,修剪,将刺绣好的底料修剪成合适大小的方形小块;第六步,拼接,先拼接童背褡衣片后中部位的绣片,再以其为中轴将图案、色彩相同的布块对称拼接;第七步,缝制,把拼接好的布料按背褡后衣片“画样”进行缝制,完成后衣片装饰工艺。
幸福吉祥是中国传统喜庆文化,它体现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祝福,渗透于道德、伦理、民俗、艺术和社会行为的所有方面[6]。如百花童背褡采用各色零碎布块拼制而成,“百”虽说并非是来自不同人家的布料,但尽可能采用多的色彩,寓意将千万祝福缝进衣服,是父母为子女祈福,避其夭折,祈其健康长寿之意。在旧时仙居艰苦的生存环境下,健康、平安、功名、多子多福是人们的共同追求,那些祈求福气、功名富贵、长命百岁、多子多寿等象征性表达,便成了仙居百花童背褡装饰的主要内容。
在仙居民间祈福纳吉观念非常普遍和强烈,人们通常将吉瑞的期望寄托在动物、植物或宗教信仰上,借助谐音、意象等寓意美好愿望。喜鹊立于梅梢是百花童背褡装饰的常用题材,民间传说听见喜鹊在叫,将有喜事来临,以喜鹊作为喜的象征。《开元天宝遗事》“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喜兆,故为喜鹊报喜”,《禽经》“灵鹊兆喜”,可见早在唐宋时期即有此风俗,梅花谐音“眉”字,以喜鹊站立于梅花树梢,寓意“喜上眉(梅)梢”,以表喜庆吉祥之意。“多子多福”是中国传统家族观念的坚定信念,子孙繁衍、家族兴旺,在不断的繁衍与兴旺中追求生命的充实、强盛[7]。祈求子孙满堂是仙居民间百姓一生所追求的目标,这种观念体现在百花童背褡装饰纹样的设计与创作上,“麒麟送子”“榴生百子”等寓意生子的纹样在百花童背褡中常有体现。民间流行着“旭日东升,麒麟送子”的吉祥俗语,人们把麒麟送子看成了生子的美好象征。“榴生百子”的装饰纹样蕴含着民众浓烈的对生命的崇拜意识,用石榴表达多子的祈盼,是一种生子、多子的祝福和祈祷。
百花童背褡常采用尽可能多的刺绣纹样来装饰(有些多达26种),以表达对子女无尽的期盼与祝愿。如图7所示百花童背褡,它由十余片绣有动植物纹样方形布块拼接而成,包括金鱼、牡丹、凤凰、公鸡、猫、蝴蝶等动植物图案,组成“金玉(鱼)满堂”“凤穿牡丹”“功(公)名(鸣)富贵”“耄(猫)耋(蝶)富贵”等寓意吉祥纹样,采取谐音、借喻的手法表现仙居长辈们祝福孩子长命百岁、平安富贵、功成名就的美好愿望。这些装饰内容和装饰形式的盛行是与仙居民众的风俗习惯、文化面貌、吉祥愿望和审美情趣紧密相连的,在旧时落后的仙居山区,人们为了使孩子能够平安健康成长,把希望寄托于心灵期盼当中,并通过伴随孩子成长的服饰装饰体现出来。
图7 百花童背褡吉祥纹样Fig.7 Auspicious pattern of children’s waistcoat with flowers
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封建社会,婴儿死亡率极高,人类认为诸多疾病是由瘟神、病鬼的缠绕而造成的,为了达到驱邪避凶的目的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装饰伴随孩子成长的服装,希望以此为孩子躲避灾祸和疾病。驱邪避凶现象在仙居百花童背褡中通过纹样、色彩形式表现出来。
仙居民间百花童背褡“驱邪避凶”的刺绣纹样题材常借助民间习俗中的辟邪动物或宗教信仰图形,如狮子、鹿、公鸡、八卦图等,通过其进行艺术创作成意象的平面纹样,希望依此驱赶恶魔,保护孩童。狮子是百兽之王,凶猛、威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辟邪之物,中国民俗传统认为狮子戏球是可以驱邪化吉。仙居百花童背褡纹样装饰中通常以两只雄狮的相对张望,中间镶一绣球,形成“双狮滚绣球”的传统吉祥图案,表达驱邪、喜庆、吉祥之意。公鸡题材的纹样在百花童背褡中也常出现,民间认为公鸡是逐阴导阳的祥瑞之物,宋代《太平御览》说,太阳出,雄鸡啼,由于邪恶魑魅都是见不得阳光的阴暗丑类,对于鸡的一身正气,自然避而远之。“八卦”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哲学概念,概括为“为人处事,逢凶化吉”八个字[8],在古代被用于卜筮符号,具有占吉凶、知万象的能力,因此民间常将“八卦图”作为辟邪之物[9]。“八卦图”纹样在百花童背褡中多用于衣片装饰的中心位置,常与太极图组合成为太极八卦图,既为道教所利用,也为民间驱邪降福使用。
仙居百花童背褡色彩的选用展现出民间“驱邪避凶”的传统思想。在民间,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喜庆、吉祥的色彩,人们相信红色能驱邪带来好运,在驱鬼避邪的祭祀活动中,红色还代表阳气有着驱逐邪恶的能力[10]。红色在百花童背褡中比较常见,每件百花童背褡都有红色底布相拼,并且被放于衣片的中心位置,长辈们通过红色的普遍运用希望辟开阳间的灾祸,以保孩子健康平安。蓝色也是百花童背褡的常用色,大部分与紫色搭配使用,“蓝紫”谐音寓意“拦子”,民间认为婴儿穿有蓝紫色的服装,妖魔鬼怪疾病等灾祸避而远之,以保孩子健康平安成长。浅粉绿在百花童背褡中也被普遍运用“绿”色谐音“留”,有留下之意,在民间也是吉祥语,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保佑。红色、蓝色、紫色、绿色等色彩在童背褡的运用,是仙居独特的民俗意识和民俗情感的反映,起着祈福庇佑、驱邪消灾的作用,希望子嗣可以绵延。
总之,仙居民间百花童背褡是父母为子女祈福,避其夭折,祈其健康长寿而制作的服装,其装饰精美,寓意丰富,饱含着民俗文化、审美文化、地域文化方面的内容,它是长辈们“祈子护子佑子”真实情感的表达,也是长期以来人们追求美好愿望的集中体现。
仙居民间百花童背褡是中国民间儿童服饰的一朵奇葩,不仅承载着中国民间儿童服饰文化精髓,也传达着仙居独特的地域文化理念。其装饰结构、纹样题材、色彩表现及工艺手法体现了造物思想与民俗文化融合的审美观念,是仙居民间情感与育儿习俗的独特呈现方式,折射出仙居祖辈们质朴、乐观、尚善的生存观念。总之,仙居人们用真情实感和智慧创造了自己的儿童服饰文化,同时服饰也显示了民间人生礼俗和生活情态,体现了当地独特的服饰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
[1]张中华. 仙居民间刺绣[M]. 香港: 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 2014: 12.
ZHANG Zhonghua. Xianju Folk Embroidery [M]. Hongkong: International Yanhuang Culture Press, 2014: 12.
[2]梁惠娥, 邢乐. 中国传统服饰中百衲织物的形式探析[J]. 丝绸, 2011,48(10): 47-50.
LIANG Hui’e, XING Le. Analysis on the form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tchwork in clothes [J]. Journal of Silk, 2011,48(10): 47-50.
[3]沈在秀. 万历仙居县志[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 23-29.
SHEN Zaixiu. Xianju County in Wanli [M].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y Press,1993: 23-29.
[4]周莹. 黔东南剑河苗族锡绣服饰艺术特征分析[J]. 丝绸, 2015,52(11): 64-68.
ZHOU Ying. Analysis o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in embroidery costume of Jianhe Miao nationality in southeast Guizhou [J]. Journal of Silk, 2015,52(11): 64-68.
[5]潘建华. 女红:中国女性闺房艺术[M].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 5.
PAN Jianhua. Needlework: the Art of Chinese Female Boudoir [M]. Beijing: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2009: 5.
[6]张道一. 吉祥文化论[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89-100.
ZHANG Daoyi. Theory of Auspicious Culture [M].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2011: 89-100.
[7]亓延, 范雪荣, 崔荣荣. 解析近代齐鲁民间服饰刺绣纹样中的民俗内涵[J]. 纺织学报, 2011,32(3): 110-115.
QI Yan, FAN Xuerong, CUI Rongrong. Analysis of folk custom contents implied in embroidered patterns of folk costumes in modern Qilu [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2011,32(3):110-115.
[8]汪琴. 浅谈八卦掌与八卦的关系[J]. 武术研究, 2016,1(7): 51-53.
WANG Qi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guazhang and Eight Diagrams theory [J]. Wushu Studies, 2016,1(7): 51-53.
[9]李雁. 近代儿童围涎研究[J]. 丝绸, 2014,51(4): 63-69.
LI Yan. Study on Children’s bib in modern times [J]. Journal of Silk, 2014,51(4): 63-69.
[10]陈炜, 杜兆芳. 安徽池州傩戏服饰文化探究[J]. 纺织学报, 2015,36(5): 89-97.
CHEN Wei, DU Zhaofang. Exploration on culture of Anhui Chizhou Nuo opera costumes [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2015,36(5): 8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