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穆晓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教授 主任医师李筱叶 北京中医药大学
目前,市面上的补钙产品种类繁多,消费者往往不知该如何选择钙剂,也不知道哪种钙剂适合自己。对此,我们为大家做一些分析:
液体钙 是经过特殊处理的碳酸钙超微颗粒悬浮物。由于利用软胶囊技术,避免了碳酸钙在胃中引起的不适反应,受到市场热捧。
活性钙 是由贝壳高温煅烧而成的钙混合物,主要成分有氢氧化钙,其强碱性、腐蚀性比较强。
超微钙 实际上就是碳酸钙,粉末更细一点而已。但是由于缺乏行业标准,企业多没有具体标出实际颗粒大小,而颗粒大小直接影响到钙的吸收。
天然钙 很多商家是把鸡蛋壳磨成粉就变成了“天然钙”,实际上钙的含量并不高。
骨钙 原料来源于动物骨粉,多是牛骨、牦牛骨。
补钙产品选购有四大原则:吸收好、副作用小、价钱便宜、好服用。
性价比是最主要的因素
按照中国保健协会的建议,选购钙产品最为关键的指标是看钙含量和价格。一般来讲,分子量小、钙所占的比重大的产品,钙含量就高。
主要成分种类建议不作为选择依据
很多人把碳酸钙称为第一代补钙产品而予以贬低,但并非碳酸钙就一定不好,如航天员所吃的补钙产品就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而碳酸钙产品也占据了市场的很大份额。
吸收率不能作为参考因素
已有科学研究表明,经过对市场上出售的多种不同钙产品的吸收试验,结论是吸收率相差不大。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钙源都是安全的,恰恰相反,很多钙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氯化钙对胃肠有较大的毒副作用,只能通过注射方式用于应急状态下补钙;醋酸钙的急性毒性较大,过量服用可引起高钙血症、痉挛、软组织及血管钙化、肾结石等病变;氧化钙的强碱性,使其具有明显的急性毒性;碳酸钙要消耗胃酸而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葡萄糖酸钙又不适用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等。因此,我们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指导,很多消费者在补钙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误区。
误区1:补钙越多越好
摄入钙过多,可能干扰人体对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也可能导致患肾结石病的危险性增加等。也就是说,营养素摄入不是越多越好,营养缺乏对健康不利,但过量摄入也对健康有害。一般而言,通过日常的均衡膳食和增加奶制品的摄入,可以基本满足人体对于钙的需求。所以,补钙并非越多越好。
误区2:吃钙片是补钙的最佳途径
在我们每日摄入的天然食物中,有很多可以达到增加钙的目的,像奶制品、豆制品等,这些食品有价格便宜、食用方便、易于吸收等特点,应为补钙首选。除了日常的食物调整以外,如果还不能达到身体需要,采用营养素补充剂或强化食品也是解决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的手段之一。
误区3:轻信广告中某些夸大其词的说法
某些厂商为了增加产品销量、扩大知名度,在广告中加入不切实际、夸大其词的言语和数据。正常情况下,钙剂对于人体的吸收率大致在30%左右,而某些商业广告却宣传吸收率可高达90%。还有一些厂家把在动物身上获得的实验结果写在产品说明书中。对待这些,消费者需要有正确、客观的判断力,对待产品不能跟风、盲从,平时有意识地多积累一些医学常识是非常必要的。
误区4:老年人单纯补钙就能防治骨质疏松症
对于老年人来说,缺钙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单纯补钙并不能全面防治骨质疏松症,需要从改善膳食结构和服用补钙剂两方面加强钙的摄入。
误区5:强调儿童也必须通过服用钙保健品补钙
实际上,儿童补钙最好是通过食补和保健品一起补充。保健品用来补充人体每日需求量的一半,剩下的通过食物补充,这样比较安全,而且不用担心补钙过量。
误区6:补钙首选含维生素D的产品
维生素D能增加钙吸收,但其有潜在毒性。当机体大量摄入维生素D,使得体内维生素D反馈作用失调,肠吸收钙磷增加,血钙浓度过高,降钙素调节使血钙沉积于骨组织与其他器官组织,影响其功能。所以,长期补钙不易选择含维生素D的制剂。
误区7:进口钙剂优于国产钙剂
在此,笔者不建议一味地追求国外的钙片产品,并不是所有的国外产品都适合自己,也并不是越高科技、工艺越复杂的钙剂就越好,关键是结合个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佳的补钙良药。
国外进口的钙剂,有些因工艺水平高,便于吸收,且口感好,包装精美,但其价格相比于国产的难免要高出很多。但价贵并不等于产品好,而要看产品的实质,尤其要看其与临床疗效的综合。同样功效的情况下,显然应选价低的产品。例如,国外很多钙剂实际上基本原料就是碳酸钙,这类钙剂即使是国内产品工艺差些,但稍微增些剂量也能达到同样效果,却可以节省不少费用。
补钙应是全方位的,应以食物补充为主,药物为辅。饮食中除了牛奶含有高钙之外,豆类、坚果、绿色蔬菜,海产品中的鱼、蟹、蛤等,特别是虾皮,都含有丰富的钙。此外,进行适当户外活动,接受一定量的阳光照射,促进体内维生素D原自行转换为活性的维生素D,以辅助钙的吸收。在这里为大家推荐两道食疗补钙的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