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研究的文献分析

2018-05-11 07:53程志军杜幼红马伟娜
健康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自闭症文献儿童

程志军,杜幼红,马伟娜

(杭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2013年美国精神疾病协会发布《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 DSM-V)正式提出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ASD)概念。DSM-V将孤独症诊断的核心症状修订为社会交往和沟通的障碍、限制性兴趣重复行为。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缺陷包括缺乏交往的动机[1]、缺少礼仪性的微笑与问候、回避目光的接触、对同伴的语言和手势缺乏回应互动、缺乏分享共情、不懂一般的社会准则等,这些缺陷严重影响了孤独症儿童正常的认知、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孤独症日益增高的确诊率和致残率引起了国内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国内近十年(2007年—2016年)对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研究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探究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并根据以往研究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研究建议。

1 文献来源和检索方法

本研究对2007年—2016年近十年发表在国内四大心理学核心期刊《心理学报》、《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和特殊教育核心期刊《中国特殊教育》以及全国硕博士论文库进行检索,从文献数量、文献来源、研究方法、研究者来源和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分析(因《心理学报》无相关文献入选,故文中不对其做文献分析)。采用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文献,以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为关键词,筛选出对孤独症的社会交往方面进行研究的文献。

2 文献分析

2.1 文献数量和来源分析 除2010年发表文献量有所下降,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的相关研究文献近十年的发表数量随时间总体呈上升趋势。由表1可见,总文献发表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硕士论文。从文献分布上看,硕士论文(51.16%)、《中国特殊教育》期刊(32.56%)这两大文献来源贡献最大,且近十年发表数量均未出现断层。心理学核心期刊上刊发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文献较少且具有断层现象,其中在《心理科学进展》上发表的较多,《心理发展教育》与《心理科学》次之,除《心理科学进展》在近三年文献发表有增长趋势,其余均未见有增长趋势。

表1 2007年—2016年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研究文献数量分布统计(篇)

2.2 研究方法和类型分析 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的相关研究文献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以及行动研究法,其中个案研究法占比50%,行动研究法使用的较少且仅存在于硕士论文中。其中实验法的文献均运用了眼动技术,集中于对表情、面孔识别及注意力等方面的研究[2-3]。在研究类型上,理论研究和干预研究的占比相近,理论研究中文献来源为期刊的有33篇(67.35%),干预研究文献来源主要集中于硕士论文(83.78%),见表2。

表2 2007年—2016年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的研究方法和类型统计(篇)

2.3 研究者来源分析 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的相关研究文献的作者来源主要是以高校为独立单位为主,共发表了66篇(76.74%),高校与其他单位合作形式完成的文章发表有20篇(23.26%),其中特教院系(36.25%)、心理学院(19.77%)及教育学院(16.28%)是高校研究者的主要来源。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相关研究的合作形式多样,高校院系之间的合作是主要的合作形式,此外,高校与研究中心、与实验室、与基层的合作也产生了不少的研究结果。

2.4 研究内容分析 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感知觉、注意、语言、情绪/情感、动机/行为、相关综述等方面。以感知觉作为切入点的研究中,涉及最多的是视觉加工,尤其是眼部、嘴部等面部表情识别的研究[4-6];研究内容还与视觉注意的维持、分配及行为与情感都有交叉。共同注意缺陷是孤独症幼儿最早表现出来的社会交往障碍症状[7],相关研究主要是通过训练干预来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注意缺陷问题。训练干预根据孤独症的不同程度、年龄和情境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如课堂亲子教学模式、视向接触训练、手势训练、注意偏向训练和关键性技能训练法(pivotal response training, PRT)等[8-12]。孤独症儿童语言研究共12篇文献,针对言语障碍的研究不仅包括基础的研究,如探究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的发展与交流的可塑性[13]、语言障碍的分类与评估[14];也包括言语康复方法的研究,如通过音乐干预治疗来提高语言的表达与交流[15]。关于孤独症儿情绪/情感的研究既有干预研究也有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情绪的识别和理解方面的干预研究,如渐隐行为塑造、面部表情特征训练、想法解读训练、绘画治疗以及沙盘游戏治疗等[16-18]。孤独症儿童动机/行为及相关综述的内容较多且与上述研究内容有交叉,研究包括孤独症儿童的主动沟通行为、视线接触行为、非口语沟通姿势等[19],见表3。

表3 2007年—2016年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研究内容统计表(篇)

3 研究特点与展望

对2007年—2016年心理学核心期刊、特殊教育核心期刊、全国硕博士论文中有关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的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如下特点:文献总量呈上升趋势;文献来源呈现差异化,文献主要为《中国特殊教育》论文及硕士论文;研究方法丰富多样,兼顾理论研究和干预研究;研究者来源广泛,高校占据主导地位,合作趋势明显;研究内容较为丰富,切入点多样。近十年国内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研究取得较大进步,但仍有地方有待加强。

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的研究内容广泛,但鲜有从孤独症儿童的人格领域进行研究。例如在正常儿童的研究中发现气质能影响儿童的认知表现和社会行为[20],可尝试从气质角度进行探讨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障碍;此外,意志、需要、成就等的研究也相对偏少,而这些因素对孤独症儿童社交及沟通都很重要。同时相关文献中感知觉的研究数量不少,但视觉研究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听觉、知觉等方面的研究略显缺欠。因此,今后的研究可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加大研究的力度与深度。

改善孤独症社会交往能力的干预方法纷繁复杂,已应用的有同伴介入法、应用行为分析法、关键反应训练、脚本故事、录像示范法、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社区教学等多达15种。全美孤独症中心(National Autism Center, NAC)2015年更新的“国家规范化报告”确认有效的干预方法有11种(第一层次)。甄别选取有效的干预方法是进行有效干预的前提。以往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的干预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干预的泛化效果不理想,个案进入不同于原先的干预情境后社交能力下降,生态效度较弱。今后研究一方面可更多采用心理学随机区组实验设计,增强实验的内在效度;另一方面也需提高外部效度,可以更多进行社区推广性实验,选择在自然情境中进行干预,以达到“使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能够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作出恰当的交往行为”的终极目的[21]。

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研究既有量化研究也有质性研究,但使用频率并不均衡。例如质性研究中的行动研究法运用极少,本研究结果显示仅3篇文献选用此法,而个案研究法和文献法占了多数,实验研究也相对较少。探索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的实质,既需从实证展开,也要从理论入手,未来研究应向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一方面,鉴于孤独症儿童存在多方面的障碍,且个体差异大,单一被试的研究方法仍会是主流;但另一方面,可以更多采用行动研究法、现场观察法来对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及干预进行深入系统刻画,探索更加具有生态性的和临床可操作性的干预模式与方法。

近年来,从事孤独症研究工作人员间的合作趋势愈加明显,如高校内和高校间合作、高校与基层学校合作、高校与实验室及研究所的合作等,特殊教育与医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康复学等跨学科合作研究也是日渐增多。在孤独症幼儿的早期干预治疗中,社会机构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本文在文献梳理中鲜见社会机构参与孤独症儿童相关研究。另外基层学校是孤独症儿童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自然场所,基层教师对孤独症儿童也有着更直接细致地了解,但基层学校教师参与孤独症社会交往相关研究的文献鲜见。因此在未来的合作研究上需要拓展渠道,既要促进高校与社会机构和基层学校间的合作,同时也要有更多政策性支持;既要确保基层教师有广泛参与课题的机会,同时也要倡导高校研究者深入基层学校进行实证调研、对基层教员科研能力进行指导培训,使孤独症研究工作的展开能够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 Maston JL, Wilikins J. A critical review of assessment targets and methods for social skills excesses and deficit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J].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2007,1(1):28-37.

[2] 林云强, 曹漱芹. 动态情境任务中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的眼动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13,20(9):35-41,72.

[3] 林云强. 情景特征对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影响的眼动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15,22(10):39-46,62.

[4] 陈顺森, 白学军, 沈德立,等. 7~10岁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对情绪面孔的觉察与加工[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 27(5):449-458.

[5] 邱天龙, 杜晓新, 张伟锋, 等. 眼部、嘴部信息削弱对自闭症儿童表情识别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3,20(5):38-42.

[6] 邱天龙,杜晓新,张伟锋,等.表情信息特征变化对自闭症儿童面孔视觉扫描的影响[J]. 心理科学,2014,37 (3) :756-761.

[7] Baron-Cohen S, Tager-Flusberg H, Cohen D. Understanding other minds: perspectives from autism[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1392-1393.

[8] 田亚君. 自闭症儿童共同注意力干预的个案研究[D]. 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9] 张盈利,张学民,马玉.自闭症儿童共同注意干预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14,21(4):69-74.

[10] 周珏. 通过注意偏向训练来提高自闭症儿童的视觉社会关注—一项新干预手段探索[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5.

[11] 郝怡娜. PRT的自我发起对学前自闭症儿童主动提问技能的干预研究[D].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6.

[12] 樊江琴. PRT动机程序促进自闭症儿童社交发起的成效检验及成分分析[D]. 金华:浙江师范大学, 2016.

[13] 李晓燕. 汉语自闭症幼儿语言发展和交流的个案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

[14] PHAN THI TRA MY. 走出孤独: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特征分类、评估及康复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 2016.

[15] 常欣,刘雨婷,王沛,等.音乐干预对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9):1391-1397.

[16] 何慧. 自闭症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个案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 2015.

[17] 杨帆. 孤独症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及沙盘治疗对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的作用研究[D].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18] 倪萍萍. 语义与语调线索对自闭症儿童情绪识别影响的实验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5.

[19] 魏寿洪. 学前自闭症儿童主动沟通行为的实验及干预研究[D].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08.

[20] Kagan J, Snidman N. Infant Predictors of Inhibited and Uninhibited Profiles [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0, 2(1):40-44.

[21] Disalvo CA, Oswald DP. Peer-Mediated Interventions to Increase the Social Interaction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Consideration of Peer Expectancies [J]. Focus on Autism &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02, 17(4):198-207.

猜你喜欢
自闭症文献儿童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关爱自闭症群体要从消除误解开始
“基因剪刀”或可减轻自闭症症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自闭症是个什么鬼?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