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声津度
——天津广东会馆的前世今生

2018-05-11 01:52徐春莲
岭南文史 2018年1期
关键词:戏楼会馆天津

徐春莲

2017年12月下旬,我和几位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赴天津、北京开展“从广东出发的文化人”专题调研。天津广东会馆是此行实地考察的第一站。这座拥有百余年历史的会馆,它的深邃古老和风云故事,它那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百年不绝的铿锵之声,令人久久不忘。

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天津广东会馆,位于天津旧城鼓楼南,由时任天津海关道唐绍仪倡建,是广东旅津人士设立的集会、祭祀、娱乐、寄寓机构。选址在运河岔口、盐运使署旧址上兴建,占地23亩,耗资白银14.7万两,建设周期4年。现为天津市规模最大、装修最精致的清代会馆建筑。它既体现了岭南的建筑风格,又融合了北方四合院的特点,是中国罕见的木结构建筑艺术珍品,其中很多建筑材料从南方运去,聘请南方艺工,设计巧妙,精细雅致,处处体现游子思乡之情怀。只身打马走江湖的广东人一走进满目岭南风格的会馆,回家的感觉油然而生。

广东会馆正门

广东会馆大厅屏风

据考证,大约在300年前,河海运输的发展为长途贩运商提供了良好的经商舞台,从而滨海近河地区商贾云集,外地货栈林立。最具开放意识的广东、福建地区的商贾开始向内地和海外发展,到天津经商。每年春天,当猎猎季风刮起的时候,务实重商的广东商人就与福建、潮州的商人结成商船队,满载货物,拉起风帆,浩浩荡荡,沿海北上,经渤海湾,顺海河驰入天津。

日久天长,这些从浩瀚海洋而来的商人逐步形成了闽帮、潮帮和广帮三大派系。为了营业、团聚方便,他们集资兴建了“闽粤会馆”,成为最早出现在天津的会馆之一。但是,后来闽粤会馆终因内部发生经济纠纷而终止运营。

清咸丰十年(1860),天津已被开辟成通商口岸,成为当时华北地区的工商业重心。这时,广东人在天津经营的行业已达20多种,商号也有200多家。特别是当外国势力入侵之后,天津的洋商随之不断增多。广州和香港的买办也随着商船来到天津。也是在这一时期,清朝政府选派出国的留学生也陆续学成回国。一大批广东籍留学生云集天津,“广帮”的势力逐渐壮大。

为联络乡情,守望相助,发展巩固“广帮”势力,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倡议集资筹建广帮会馆的唐绍仪首捐银四千两,并号召他人募捐,一时各界同乡大兴义举,主动捐款。会馆在天津英商怡和洋行买办梁炎卿的主办下,历时三年落成,其规模位居天津各省会馆之首。广东商人初到天津时,可以第一时间落脚会馆,站稳脚跟后再以会馆为平台图谋发展创业。

广东会馆建筑采用四合院格局,气势宏阔,设计精美。主体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正门为一座高大门厅,门额镌刻“广东会馆”四字。次间墙正中做六角砖雕假窗。后檐明间设木质可敞开式屏门,上方高悬“岭海珠辉”四字木匾。门厅两侧为耳房。青瓦硬山顶,山墙砌成岭南常见的阶梯状,上下五级,意为“五岳朝天”。大门内是一镂空雕花木制屏风。刻有“岭渤凝和”的匾额挂于正厅檐下,以示岭南粤商与渤海之滨民众和睦相亲。院内环接回廊,四合院檐、卷棚廊厦的额月梁等饰满浮雕彩门窗、栏杆等纹样多彩。砖石雕刻也细腻精美,正房山墙正中龙砖雕,栩栩如生,尤为贵罕。

正厅后面的戏楼是会馆的主体建筑,坐南朝北,设计独特,占整个广东会馆建筑面积的三分之二。是一座可容纳七八百人的木结构室内剧场。

戏楼是会馆的主体建筑,目前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典式戏楼。南侧为戏楼的后台,面阔五间,分上下两层。楼上为演员化妆室,楼下正中置艺人演出时必须供奉的戏神神龛、京班规则、水牌子(节目单)以及演出使用的衣箱。舞台是戏楼的灵魂。舞台守旧位置的上方,悬挂黑漆地石绿字“薰风南来”匾额。戏台彩色木雕是戏楼最为精华的部分,刀法精细,处处透射出南方雕刻技艺的独美。镶嵌在舞台正中的巨幅《天官赐福》彩色镂空木雕,也具有极高艺术价值。戏楼采用伸出式舞台,三面敞开,舞台深入到观众席中,观众与演员达到情感交流,从而创造出最佳的演出氛围。同时,戏楼的舞台设计充分融入中国古代建筑中力学和声学的原理。观众席间没有殿堂梁柱,整个殿堂空间宽敞明亮,给人一种畅阔之感。舞台顶部全木结构的藻井是一个螺旋状回音罩,由数以百计的异型斗拱组成,外方内圆,玲珑剔透,金碧辉煌。它将舞台上的声音充分吸收至穹形顶内,再清晰地折射到戏楼的每个角落,使席间每一位激扬热情的观众都可以听到原汁原味的演唱。舞台台口不设角柱,这在中国古典式戏台设计中也是独一无二。回音罩外檐以雕刻精美的木雕装饰,采用悬臂式吊挂结构,从席间望去就像一个硕大的垂花门楼悬于空中,使观众的视线不受阻挡,尽现梨园戏馆的无限风光。穿越岁月厚幕,置身古老精美、独具匠心的戏楼中,听着著名戏剧美术家、广东会馆原馆长黄殿祺老先生专业且生动的讲解,真有一种把走远的岁月牵回的感觉,亦让人不禁为如此巧夺天工的设计,为中国剧场史转折的这一重要实例赞叹不已。

广东会馆的建立不仅推动了南北物资交流,也为天津当时的文化娱乐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这一时期,广东会馆不仅事业发达,且还经常以广东同乡会的名义积极拥护共和,参加民主革命运动和反帝爱国斗争。民国元年(1912),孙中山先生在赴北京途中,坐轮船驶抵天津,在广东会馆戏楼作响彻中华的著名演讲。“吾四万万同胞,同心协力,何难称雄世界”。当时人山人海,群情激奋。广东会馆在孙中山先生影响下,发扬立志报国的精神支持民主革命,许多革命志士和共产党人借助会馆场地开展革命活动,广东会馆正门前的广场成为天津三大革命广场之一。民国8年(1919),正逢全国五省旱灾,邓颖超与所在的天津爱国女界同志会为难民募捐义演,女扮男装演出话剧《安重根刺杀伊腾博文》。广东会馆古色古香的氛围和灵美之气也吸引众多影视剧导演的目光,慕名到此作为拍摄场地,包括影视剧《金粉世家》《走向共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

民国成立时,广东人闻风聚集在广东会馆召开庆祝大会,并举行提灯会。当时天津各界参加提灯会近万人,也云集广东会馆庆祝。民国14年(1925)7月,天津各界联合会积极支持海员大罢工,并将广东会馆当作声援省港大罢工的海员临时驻地。在天津地下党领导下,同年8月,天津总工会也在此宣告成立。

这时的广东会馆已经成为当时天津最主要的集会地点之一。但在战乱年代,社会动荡,市井凋敝,广东会馆也难逃厄运。民国30年(1941)12月,广东的六家商号在南航途中,突然遭到日军军舰的劫掠,从此南北航运中断,广东会馆的业务也因此难以为继,逐渐开始败落。1956年,国内清理社团组织,最后一届董事会宣布广东会馆结束,并无偿捐献给国家。1985年修缮后被开辟成戏剧博物馆。1986年元旦正式对社会开放,由邓颖超题写馆名,依托广东会馆旧址,形成中国优秀传统戏曲艺术与中国古建筑精品艺术的完美结合,展出《中国戏曲发展简史》、《中国京剧发展简史》等,收藏数千件与戏剧相关的文物,同时拥有全国首座“戏剧音像资料文库”,为社会提供普及戏剧知识、查询戏剧音像资料、欣赏精品戏曲演出等服务。广东会馆和戏剧博物馆优势互补、交相辉映,将历史文物建筑与古典戏剧这一中华民族瑰宝融为一体,多角度地呈现给观众。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表演艺术家孙菊仙、杨小楼、梅兰芳、荀慧生以及红线女等均曾在此登台献艺。广东会馆这一古老而又韵味十足的传统建筑,又逐渐展现出昔日的辉煌。

广东会馆内部构造

2001年,广东会馆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其作为历史的见证者,目睹了天津百年风云跌宕岁月沧桑。时空变迁,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如今已成追忆。它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凝聚着一种精神,它百年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闪烁着中华民族文化之光的华典之作,它的精髓将被永久记载。

猜你喜欢
戏楼会馆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基于“多维韧性”的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以亳州市花戏楼居住小区为例
一岩九饮会馆
云南省鹤庆县金墩乡化龙村柏树庙戏楼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及其戏楼考述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戏楼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天津卷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天津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