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小婉
如果我的记忆是一部手机的容量,内存很有限,以至于我不得不定期清理,那我会删掉不必要的APP,删掉多余的照片,却不会删聊天记录。聊天记录和我的微博、朋友圈一样,是我一路走来的印迹。某一个时刻我的心情,某一个节点我经历的事情,某一个话题我的看法,在聊天记录里都有体现。我记性不好,说过的话、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很容易就忘记,但聊天记录包含了文字、语音、照片、文件等一切载体,哪怕我的每一天都过得平淡,但和见过或没见过的、熟悉或不熟悉的人聊的日常点滴——每一餐饭、每一次出游、每一部电影和每一本书,它们都有留存。也许它们不一定全是好的,但我就是不想让自己忘记。日后翻翻看看,会感叹原来我也有过那样一段日子。
所以,我会保留聊天记录,我想知道某一个时刻,我到底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心情,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决定。
我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想成为又酷又没心的人,第一步,不要保留聊天记录”,可惜,我从来都是一个怀旧又矫情的人。
至今,我还保存着2011年到2013年这三年间,和某个人所有的聊天记录。
如今想起来,我们的聊天稀松平常,在别人看来甚至有些乏味和枯燥。只不过因为他涉猎广泛,我们之间的话题,也总能从日常生活引申到关于人性的哲学观点。偶尔几次,我们会互相把自己的歌单截图发给对方,发现彼此喜欢的音乐类型非常相似,于是,话题延伸到了音乐,从“魔岩三杰”的年代聊到独立音乐的崛起,从民谣、摇滚聊到迷幻、后摇。我们天南地北地聊,不分日夜地聊,两个隔着电脑屏幕的人,在双向的交流中,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也有生气的时候,一吵架,我就会狠心删掉和他几个月的聊天记录,然后难过很久,后来才明白,放下是从不再保留和他的聊天记录开始的。聊天记录储存着你和他的全部记忆,每一次回看,都是缓缓地插入心里的一根刺,令那些回忆鲜血淋漓。如果你曾经双手颤抖着删掉过和一个人的聊天记录,你大概会明白这种心情。
说起来,我并不是一个热衷于漫无目的地闲聊或者斗图的人,更倾向于有主题、有方向的聊天,比如我和好友二菇在微信上的聊天。
我们聊的通常是阅读与写作的话题。我常常在有了一个写作主题之后,和二菇探讨创作的思路。每次写好文章,我总会发给二菇看,想听一些意见。她常常如此回复:“你的文字太用心反省,太关注自我的感受了,非常希望从中总结出什么给别人看。为什么要用这种思路呢?把自我的感受消化完,远远地写出来,下笔才有灵气。”
我与二菇的对话,通常都处在这样的维度,她几乎不提文章好的地方,从来只告诉我哪里不足,哪里需要进步。这让我十分受益,每次和她聊完,我都对自己的写作有了更客观和深入的认识。我挺珍惜这样的聊天,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指出我的不足,然后告诉我怎么去改进。
所以,对于这些聊天记录,我是舍不得删掉的,因为我知道,记忆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吝啬,它很少给那些珍贵的交流一个容纳的空间。还好有聊天记录,使我们惨淡的人生不至于无岁月可回首。通过这些聊天记录,我看见了那些像齿轮一样日夜不分的忙碌的日子,看见了那个神经紧张的自己,那些深夜敲击键盘的孤独时分,忽然间,生活随着每一条对话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