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爱给特别你

2018-05-10 09:49王红蕾
关键词:家长同学老师

王红蕾

摘要:心理学家认为:“那些特别的孩子往往比好学生更敏感,自尊心更强”。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即便学生现在让你很头疼,在教育时也应该“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使他认识并改正错误。

关键词:特别;尊重;爱

从事班主任工作仅有几年的时间,说不上有什么心得,却也有几番体会。教师这份工作,繁、杂、细。面对不同的孩子,作为教师的我们更需要的是爱心和爱心,还要育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学生以心灵上的怦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担任几年班主任,有一个“特别”的孩子让我印象深刻。她让我生气,让我愤怒,让我无措,让我惊喜,也让我成长,让我反思。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我们的共同成长。正是这个特别孩子,让我对教师工作有了特别的感触。

从一年级开始,我们班有一个让所有老师都特别头疼的学生。她是个漂亮的小姑娘,却十分顽皮。上课很随意,喜欢的课就听几句,不喜欢的课就画画,甚至出怪声,做怪动作,不仅影响她,更影响到班里的其他孩子。课间和同学追跑打闹,追着同班的同学满校园的跑。每天,我都会听到她的“事迹”。“老师,大然今天打了我。”“老师,大然趁我不在的时候拿了我的铅笔。”“老师,大然拿了我一元钱。”……只要有一个孩子打了她的小报告,教室里接着就跟炸开了锅似的,个个都愤愤不平,非得要讨个公道似的。

我把她叫到办公室里对他进行询问情况,她自己总是有一番说辞,还告诉我她其实也很委屈,说着说着眼泪吧嗒掉下来。面对她,我苦口婆心的告诉怎么做才能让其他同学更喜欢她。她也似乎听明白了,表示一定会改正错误,我相信地点了点头。可是过了不到两周,她又和班里的同学出现了矛盾。小强不小心撞了她一下,她就追着小强要打小强,在过程中,把小强打哭了。同学们开始渐渐疏远她,而她选择用打人的方式得到其他人的关注。同学越来越来越疏远她,她也变得越来越急躁。面对这样的孩子我突然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我把她妈妈请到学校。向他妈妈说明情况,希望能得到家长的帮助和配合。她妈妈还没听我说完,就一边哭一边说:“大然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等到大一点才接到他们身边。她很顽皮,幼儿园老师说她有点多动,可是他们夫妻却没有好的方法。她爸爸教育的方式也只有打她,骂她。可是造成的后果是更加顽皮。一年级的小女孩就天不怕、地不怕的。她自己也挺头疼的,她拿孩子也没办法!”说着,还把大然揪到她身边,掀开大然身上的衣服,我看到的一幕让我吃惊了,孩子身上小小的伤痕,这小小的年纪是怎么承受着一切的?可是,受伤的又何止是那小小的身体呀?孩子妈妈也表示:“其实也不想打孩子,可是看到孩子的行为太可气......”此时,我看见张浩然也跟着她妈妈哭了,也许对于她小小的年纪不知道自己为何会掉眼泪。

后来,我为这事想了很久,张浩然是个可怜的孩子,这么小的孩子在她的潜意识里根本没有多大的是非之分,不是她不懂,她缺少的是爱,来自家庭以至来自于集体来自于老师的爱。我决定我要用爱来鼓励她,来使她改变,保护她幼小的心灵。我决定采取一些小小的方法慢慢调整她。

心理学家认为:“那些特别的孩子往往比好学生更敏感,自尊心更强”。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对优生是一种眼光,对问题学生又是另一种眼光;偏爱一部分学生,而歧视另一部分学生。须知,这样既影响教师本人的威信,更伤害问题学生的心,导致他们产生抵触情绪,使他们越滑越远,影响其教育转化。那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即便学生现在让你很头疼,在教育时也应该“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使他认识并改正错误。

对待大然,要让她明白,其实她和其他孩子是一样的。其他学生通过努力得到的奖励,她也能达到。其他学生严格遵守的事情,她也必须做到。慢慢地,让她明白老师没有因为她的行为看不起她,而对她有其他想法,让她明白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员。之后我会就经常给她安排一些班里的小事务来让他完成,比如:检查清洁,下课记得关灯等等。让她知道老师并没有看不起他,并且还会更相信她。这样也收到了一些小小的成效,班里打她小报告的人少了很多。可是后来有些孩子的东西不见了,其他孩子都毫不犹豫地说是她拿的,而张浩然却很委屈地说:“我没拿,我真的没拿。”在孩子们心里,大家都有这样一个意识了,觉得她就是一个坏孩子了。我把事情弄清楚以后,就当着全班的面为她澄清,为她重新赢得了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此时,我看见张浩然的目光变得亲切,显得更柔和了,我仿佛看见他小小内心世界在起波澜。

教师一味的批评、训斥,往往会实得其反,问题是越来越大。表扬的话是人人都爱听,愿意接受。因此,如果用严厉的批评,暴力的措施说服不了学生的话,不妨改用称贊和欣赏的策略。这样学生将会很快放弃对抗,转而接受教师的意见。称赞和欣赏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学会挖掘学生的潜能,寻求“闪亮点”,当学生做了一点好事或在学习上有点滴进步时,作为教师都要恰如其分的表扬他。这样我们才能调动他们的巨大的潜在能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我们语文课第一单元学习的是春天,我让孩子们画一画春天,孩子们都喜欢画画,每个人都画的格外的认真。孩子们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画在自己的图画之上。我走到大然的旁边,看到她在图画纸上画湛蓝的天空,清澈的小溪,五颜六色的鲜花,玩耍的孩子们,我看到了大然脸上最纯真的笑脸。我选出了几幅漂亮的作品,给大家看。看到大然的作品,孩子也发出了赞叹。那一瞬间,我看到了大然的开心,她的自信。我把她的作品也拿给了美术老师看,美术张老师也没想到大然这么会画画,在今后的一些画画活动中,我们也经常让她参加。

一句简简单单的表扬,让他在以后的学习中改变了自己:上课认真,发言积极,,课下她也和同伴玩耍,她也有意识的慢慢融入到孩子们当中。现在看他,越看越可爱。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还会和学生成为朋友的。

尽管学生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们一定在某一方面有其特长,或对某一项活动感兴趣,也有潜在的闪光点。面对这样的孩子,就像面对一丛带刺的玫瑰,教育工作者看到的不是花下的刺而应是刺上的花。作为教师要及时看到他们微小的进步,并及时予以肯定和赞扬,促使他们转化,切不可把他们看得一无是处,失去教育他们的信心。

我曾经看过一个“黑点”与“白点”的故事。一位教师走进教室,先拿出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看到了一个黑点。老师非常沮丧地说:“难道你们就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我们看学生也往往只看到黑点,而且越来越大,甚至没有了白纸,这对学生不平等。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在那张白纸上画上绚丽的图画,,健康快乐地成长。

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家校结合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都和家庭的教育密切,与家长沟通是整个养成教育的一环。我和大然的家长针对孩子的情况进行分析,让家长知道在接下来一段该如何做。然后和家长制定了方案:如1.让家长每天和孩子沟通交流学校或生活中的小事,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和信任度。2.对孩子的作业的检查,碰到孩子和家长都不会的问题及时沟通,培养孩子在学习上的自信心。碰到孩子作业情况,要先沟通,再教育,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就以武力解决。3.在家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对孩子在金钱的观念教育,父母的榜样作用或言行让孩子明白,勤劳、诚实的孩子才受人喜欢。在学校中碰到孩子有没完成作业情况,和家长沟通,不让他的撒谎有空间。

我和家长的积极联系。把大然的点点进步告诉家长,让家长能及时肯定和表扬孩子。把学校要求的事情告诉家长,让家长督促孩子严格完成。慢慢地,我们看到他的进步。大然在一点点进步,她在学习上能做到认真听讲,课下按时完成作业, 班级里的活动也积极参加,在生活中也慢慢地学会如何和同学们相处。同学们和老师都看到了她的努力,慢慢喜欢她,重新接纳她。家长更是开心,他们看到了他们活泼可爱的女儿。我想这是作为老师,作为家长,作为她自己最乐意看到的景象。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们都相信她。

面对成长中犯错误的孩子,家长老师总显得很急躁,总希望立竿见影,但这样也会适得其反。教育是缓慢长久的,需要耐心和期待,期待一份喜悦就等于期待一份成功。顶着“坏孩子”的十字架,这样的童年该是一种怎样的色调?帮孩子除却心灵上的阴霾,还孩子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

孩子并没有错,他们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是非观念之分,他们缺少的是老师家长的正确引导,还有老师家长赋予他们的爱,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能做的就是保护孩子幼小而脆弱的心灵,不让他有一丁点创伤。在孩子和老师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以爱动其心,用爱去触动他,用理去说服他,用情去感化他,對孩子敞开心扉,来触动那根易断的心弦。

现在虽然不教大然,但我经常会想到她,正时因为她,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爱心和耐心,同时我也愿意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他们心底都是那么的单纯和美好。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3月

[2]《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参考》 俞国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

[3]《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叶一舵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8年7月

猜你喜欢
家长同学老师
家长错了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家长请吃药Ⅱ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犯错误找家长
六·一放假么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