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华
先來认识丙吉其人。丙(或“邴”)吉(?-前55年),处西汉中期,鲁人。初任鲁国狱史,累迁廷尉监,后任大将军霍光府长史,因议立汉宣帝而封关内侯;后官至太子太傅、御史大夫、丞相,爵封博阳侯,汉宣帝时列“麒麟阁十一功臣”名录。可谓西汉“昭宣之治”时代的名臣。
西汉以降,世人对其评价极高。在他身上发生的著名典故包括“丙吉问牛”和“驭吏吐茵”。世人总结其毕生品行和功业包括:“匿功不言”、“宽宏大量”和“荐贤知人”等。丙吉所言“宰相不亲小事”,与宋太宗所指“吕端大事不糊涂”,双璧相辉,构成我国传统管理智慧的精髓。
《汉书?丙吉传》记载丙吉问牛典故:“……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末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所当忧,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
丙吉问牛,所关注者,“逐牛气喘”这等生活“小事”,却不关心群体斗杀以至“死伤横道”这等害命“大事”,典故真意何在?
有人说,此典故纯属丙吉因担心自身安危,而对自己趋利避害行为的“诡辩”。有人说,西汉属农业社会,农事不好,势必影响百姓生活;丙吉问牛,说明其关心百姓和民情。还有人说,丙吉问牛,而不问人,说明其抓住了问题要害,即农业乃西汉社会经济立国之本。清高宗乾隆皇帝在唐代韩滉(据传)名作《五牛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题诗曰“一牛络首四牛闲,弘景高情想象间;舐龅讵惟夸曲肖,要因问喘识民艰”,喻丙吉问牛,旨在能关注民生艰难。以上种种理解,皆未达实质。丙吉问牛,固然体现执政者关心农事和民生;但“清道群斗”和“死伤横道”难道不是民生?百姓群殴,生死大事,何以丙吉问牛,而不问人?
其间缘由,当从丙吉职份说起。问牛其时,丙吉身居宰相之位。西汉中期,宰相位列“三公”之首,统揽朝政全局。明朝张居正总结宰相之职,责在“坐而论道”和“协理阴阳”。丙吉认为:“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但是,“春末逐牛”“恐牛用暑”而“时气失节”“有所伤害”,此谓“阴阳失调”,所以,丙吉认为,自己身处“三公”之位,当“典调和阴阳,职所当忧,是以问之”。明代学者程登吉在《幼学琼林》第四卷指出“楚王轼怒蛙,以昆虫之敢死;丙吉问牛,恐阴阳之失时”,显然是高度认同丙吉问牛行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这也是西汉以来,历朝历代文人士大夫的主流观点。关于丙吉问牛不问人的理由,还有两点值得深入辨析。
首先,丙吉问牛是否属于其职责范围?熟悉西汉职官制度的人或许会质疑,言“职所当忧”,因牛涉农耕,当由“大农令、丞”(西汉主管农业官员)问牛,如同由“长安令、京兆尹”问“民斗相杀伤”事,何须劳烦宰相过问涉农小事呢?固然,大农令、丞自然有管理农事之职,但丙吉身为宰相,居典调阴阳之责,也需有所依托;以春末逐牛,恐伤农事切入,何尝不是作为高阶管理者,见微知著,阐幽发微,管中窥豹,拟策定制的依托呢?所以,丙吉所谓的问牛之道,虽与大农令、丞职掌有所重叠,但并不冲突,各自出发点和侧重有所不同而已。因此,丙吉问牛中所体现的管理边界意识并无参差。
其次,丙吉问牛是否真正履行了职责?值得质疑的是,百姓群殴,生死大事,不能及时制止和妥善处置,同样会造成丧夫失偶,亲人离散,阴阳两隔,家破人亡,农事不治等不良后果的发生甚至扩大化,同样伤害统治教化和社会和谐,难道这不属于“调和阴阳”的范围吗?窃以为,丙吉身为宰辅,于调理阴阳之职责理解过于狭隘;其自辩之道,确有诡辩之嫌。倘若以其丞相之权威,及时制止群斗,先避免矛盾和伤害扩大化,而后交由长安令、京兆尹等依其职权、法令和群斗情节等妥为具体处理,并以此为契机,据实拟定避免群斗伤害的教化之策,完善社会治理的规章制度,可能是其履职的最优选择。由此以观,丙吉问牛背后所体现的其职责操守既有值得赞扬的一面:坚守自身职责,不逾界;也有遗憾和缺失:对自身职责的理解相对偏狭。
综上分析,丙吉问牛,因所反映的情况奇特,以及立意相对绝对,所以真意深刻。世人认为,丙吉问牛不问人,乃“不亲小事”而“知大体”,意在倡导一种严守自身职责定位,严格把控管理边界的治理理念。今人学古,贵在不拘不泥;学其精神,弃其形式,方是为学之道。孔子《论语》曰:“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至于何为“位”,何为“政”?丙吉问牛,其正面意义和反面缺憾,提供了鲜活的示例。
现代管理智慧的要义之一在于明确管理边界。所谓“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的九字箴言构成管理边界的核心要旨。当前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管理者总觉得劳累而疲惫,总有做不完的事,总觉得没有得力的部属和堪用之人;事实上,公司高管该管的事没有管到位,部门领导做了处长的工作,具体经办人将工作实际转移给了直接上级(业界戏称“员工对领导剩余价值的压榨”)等情况屡见不鲜。造成上述管理架构失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病症”根源可能主要在于管理边界不清和作为管理者的职责操守不高。有时往往是管理人员的“高度责任心”和“超强的工作能力”阻碍了放手让下属去做其职分内的事情;有时往往是管理人员从效率和成本角度考虑从而“越俎代庖”。其实,长期来看,这两种情况将导致下属责任心减弱、工作能力降低、长期效率降低和未来付出更大的成本。
能否坚持“让撒旦的归于撒旦,让上帝的归于上帝”,是检验管理边界清晰度和职责操守水平的关键。或许,“不做不该做的事、不做不重要的大事、做好重要的小事”,才是把握管理边界的艺术所在。虽然管理边界的划分并不容易,即便管理边界是清晰的,团体熟悉各自的边界范围也要付出成本,但是,只要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并坚持付出必要的成本,长期来看收益是更有意义的。如果管理者们都能停下繁忙的脚步,仔细琢磨丙吉问牛的典故,能否给自己一点启发,帮自己换个思路和“活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