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18届高三“一诊”作文试题解析与导练

2018-05-10 16:50武健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南京市审题

名师简介

武健,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南京市中语会理事、南京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高三语文核心组成员,多年参加南京市高三语文模拟考试命题及高考阅卷工作,多次参加不同级别的命题工作。

试题展示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

江浙民谣: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秧要日头麻要雨,采茶姑娘盼阴天。

写作导引 >>

题目材料中的民谣主要是在强调四月天之难。蚕、麦、秧、麻、采茶姑娘,有着不同的需求;而这些需求之间,却又难以平衡。

为何四月天“难做”?材料的后三个分句是现象阐述,也是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材料中四句之间既是总分关系,也是因果关系。前一个分句是总,也是果;后三个分句是分,也是因。

“难做”在哪里?我们从后三句的现象阐述中可以概括出一个具有生活意义的道理:众口难调。不同的物种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人群也会有不同的要求。

审题上难在哪里?我们可以把这一则材料与江苏省近两年高考作文的材料作个简单的比对:

2016年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2017年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以上两年的高考作文材料,我们可以归类为直接说理一类,就是在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词,比如“个性”“创新”;或者是材料清晰地指出了道理的范畴,比如由“车”生发到“时代发展”“世间真情”“观念变迁”“人生哲理”。

而这一则“江浙民谣”可以称为间接说理。表面上说的是现象,是问题,内在则包含着生活的哲理。因此在审题上就需要多一步,即从材料的表述中理解领悟出隐含的道理。这正是审题的“难”之所在。

还有另一种审题失误,即抓住前一句“难”就开始立意,缺少了全面的理解与思考。材料中的“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艰难和困厄,而是面对复杂情境、满足不同需要的左右为难、难以兼顾。这是必要的条件,缺失就偏题了。

结合对材料整体的考量,由材料中的“难做四月天”,我们可以联想到在某些困境或条件下人难做、事难处、情难为、理难言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人生困境。理解到这里,立意也就清晰了:可以描绘左右为难的情境状态;可以抒写难以兼顾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可以对做人难、做事难的现象进行思考和评论;可以就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进行归因探究,提出摆脱困境、解决问题之道……

不论是近几年的江苏卷高考作文真题,还是各地区的模拟题,作文题中的材料都重于“理”。

一是审题上的“理”性思考:不管是名人名言,还是事件描述,或者理论阐述,我们都要注意材料所包含的“理”:或是生活中的道理,或是人生的哲理。把“理”审读出来,审题立意这一关就顺利了。

二是写作上的“理”性表达: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评卷要求,越来越注重理性思维与表达。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对“理”有更加明确的要求: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可以推测,2018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题会更加突出“理”。我们日常的写作训练,不论是审题立意还是具体写作,都需要注重理性思维,强调理性表达。

佳作展评 >>

生而为人,多不容易

文/张 蕊

在生活中的很多瞬间,我们都能体会到丘特切夫所描述的那种“仿佛我把世界都忘记,暂享一刻天庭的幸福”。也有无数片刻应验了辛弃疾那句“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世上自然不会有人愿意主动经历苦难,但苦难却又逃避不开。渴求人生之路皆是坦途的心理无可批驳,毕竟追求物质享受和人生意义并不冲突,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睥睨苦難的合理理由。许多人一直以来处在对平安喜乐的依赖之中,反而形成了对人生困难的偏见。经历困难时的种种痛苦、纠结大概会引起众人的共鸣,所以他们选择互相倾诉、抱怨,进而得到一种来自同理心的安慰。多么表面的同理心!倒不如说只是同情心罢了,很少有人会感同身受。他们所经历的痛苦最终沦为了茶余饭后的谈资,仅仅博得了他人的同情。而人们之所以能再次叙述事情的原委给别人听,这就说明他们已经释然,只是偶尔提起时还会有些许重新经历的伤痛。据说我们的记忆系统也会选择性地遗忘不愉快的经历,这种选择性遗忘也算是一种补偿与消解。

很多事情难就难在身处其中。困难本身是不会对人有什么感情,反倒是我们自己,与之为敌而且想胜利的心情过于迫切了。人总是害怕失败,在身受囹圄时惊慌,到处乱撞,头破血流也要突出重围。我们不习惯被其他任何事物征服,带着这种惊慌失措的心理,无所不用其极。大概我们自己心里也有几分知晓赢得这场战役的胜算,可就是不愿意服输。这点精神我不知是否该受人尊敬。倘使我们是事件的旁观者,就一下子冷静了许多。观望着其他人在困难之中的感觉想必人人都有所体会,这时我们不仅冷静,或许还会暗自评价当事者的处理方式,试图为他的感性与理性分配是否合理打出一个分数。

旁观确实能造就理性,这让人不禁惊异于自己的冷漠,对同类的冷漠。不,不能这么想,你是不是太感性了些?

再仔细想想,你为什么不能做自己的旁观者呢?哪怕身处生活的飓风中,也要逆风前进。如果你的身边就有巨石,你也不该孤注一掷地乱撞,而是在风中抱住它。等到飓风过境,你还是照旧生活,做好迎接下一次飓风的准备。然后你就会发现,风不过就是莫之能御的自然现象而已。

波德莱尔在《祝福》中写道:“凡人的眼睛在最深邃的时刻,不过是些模糊哀愁的影子。”我希望我能走出纠结与困境,你也是。

点评

本文作者由“身处其中”之难,想到跳出困境,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颇具个性化的立意角度。作者从容地从生活中身陷困境后“形成了对人生中困难的偏见”这一问题加以剖析,找到“难”之根源,先破。再提出旁观能让心态更加理性,后立。文章多处引用毫无生硬之感,尤其结尾处引用了波德莱尔的材料,与全文浑然一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南京市审题
南京市集中“检视”三方评议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三招”学会审题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