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玺
摘 要:现在所谓的主流认为地球的内部能量来源于核裂变,太阳的内部能量来源于核聚变。本文认为地球、太阳等天体的内部能量主要来源是球形天体内部的引力和斥力相互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地球;太阳;内部能量来源
前段时间无聊时看CCTV-10的一档知识竞赛节目,一教授对选手和观众说,地球的内部能量来源于核裂变,太阳的内部能量来源于核聚变。这不禁重新勾起在高中时物理老师对我们说同样的话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半信半疑,为什么地球是核裂变?而太阳却是核聚变!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己的知识的不断积累不仅没有消退,反而越来越加重了自己的怀疑。现在自己终于把这个怀疑想通了,地球的内部能量来源于核裂变,太阳的内部能量来源于核聚变,这说法是错误的。
地球的内部能量来源于核裂变,这种说法非常明显的缺陷就是,地球的内部能量的释放是持续而相对稳定的。而地球内部的核裂变是不受控制的,因此,核裂变产生的能量肯定不会稳定。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参加核裂变的物质会变得越来越少,地球内部释放的能量也应该越来越少。
太阳的内部能量来源于核聚变的说法,与地球的内部能量来源于核裂变的说法存在同样的缺陷。我们知道核聚变是瞬间完成的,消耗的氢的同位素氘、氚,它们在太阳的分布会很均匀吗?很显然,不可能。并且核聚变对氢的同位素的大量消耗,太阳辐射的能量应该越来越少才对。然而地球(至少)有了生命之后,太阳释放的能量是相对稳定的,只要有5%的偏差,地球上的生物会面临灭顶之灾。
很多资料说太阳的物质主要是由氢和氦组成,这也仅仅凭对太阳光谱分析得出。可现在我们人类连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可以说一无所知,何况是太阳内部的物质组成。地球和太阳的内部能量又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来自外部,于是乎,就有“权威专家”说地球和太阳的内部能量来源于核裂变和核聚变(具体是哪位专家说的,本人虽然查阅资料,由于自己所处的环境所限至今也没找到)。得出这个结论的专家,他自己肯定也意识到,这个说法的漏洞,只不过找不到更好的解释,也就只能这样说了。
要戳穿这种说法的局限性,很简单,如果说地球的内部能量来源于核裂变,太阳的内部能量来源于核聚变。那么,土星和木星的内部能量既来之于核裂变,又来自于核聚变了(土星和木星的温度比地球高,比太阳低)。这显然很难让人相信。
现在在网上又见到了新的说法。一种是,地球和太阳的内部能量来源于它们形成之时,由于地球和太阳都包裹着厚厚的保温层,才使得它们的能量保持到今天。第二种是,地球的内部能量大致有一多半来源于核裂变,一小半来源于地球形成之初。无论这两种说法的哪一种,都要求地球要有极好的保温能力。只要稍作简单的计算,就可以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一年如果辐射掉它本身能量的万分之一,一万年后其能量就只有不到原来的40%,十万年后其能量剩余差不多可以忽略不计。即使就算其每年向外辐射的能量只有其原来能量的亿分之一,十亿年之后其剩余的能量也只有不足其原来能量的万分之一。很显然,这种解释也不能说清楚地球和太阳的內部能量来源。
我认为地球和太阳及土星、木星的内部能量来源于它们的内部中心引力和物质之间的排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天体内部中心引力使天体收缩,而物质之间的排斥力又使天体膨胀,引力和排斥力处在一个动态平衡之中。在不断收缩--膨胀——收缩——膨胀的过程中,物质相互摩擦,我们都知道摩擦生热。这就是地球、太阳等天体的内部能量的主要来源。在这个过程中,不排斥有核聚变、核裂变等其它能量来源,但其不是主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系内的太阳及八大行星的内部能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天体的质量和构成天体的物质的密度。这样就很好地解释了土星、木星等巨行星的温度比地球高,而又比太阳低,土星、木星为什么成不了恒星?就是土星、木星的质量没有达到恒星的规模。这个结论也可以很好的解释太阳黑子和耀斑的形成,地球上火山的成因。太阳黑子的形成是由于太阳内局部的引力大于斥力,表面的物质向内收缩,外层的温度较低的物质回填到太阳光球层上,使太阳光球层上局部变暗形成太阳黑子。太阳内局部的斥力大于引力,使太阳内部温度高的物质逸出太阳的表面形成耀斑。地球内局部斥力大于引力,岩石圈又比较脆弱,地球内部的物质(岩浆)涌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希望我的这篇小文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并且能够给大家一个启发,不要过于迷信所谓的大家和专家随口说出的结论。还有:学习知识要动脑、要用怀疑的态度去学习!不光是新的知识,老的知识也要时时刻刻的去怀疑“它”!只有不断地去怀疑,才有可能发现问题!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我们才能够进步!如果都没有问题,我们怎么进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