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
中美关系正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客观现实决定了维持关系良性健康发展,积极管控摩擦,务实解决分歧,对两国来说都是对外战略中最为重要的任务。其中,美方如何走出主要由冷战思维和刻板印象形成的“回音壁”,更加准确认识和理解当下的中国,避免战略误判,是实现中美关系良性发展的前提。
这种基于冷战思维和刻板印象形成的“回音壁”,在刚刚过去的一周,有两次经典体现:
其一,在中美就经贸问题进行第一次意见交换的同时,美媒披露的文件显示,美方要求中国不仅要照办而且还要承诺不报复,就体现了这种“回音壁”的存在。显然,无论是起草这份文件的,还是认可这份文件的,都还停留在冷战时期美国如何处理与日本等国贸易摩擦的刻板印象里,认定中国是新的“日本”,可以任由美国予取予求。
其二,在中国民航局要求外国公司修订对台湾的错误称谓之后,白宫发表了将中国维护主权的行为扭曲为“政治正确”的英文声明。美国驻华大使馆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声明的中文版,并试图通过对中国网络治理策略的攻击进行动员,但得到的反应是压倒多数的网民对此表示愤怒和不满。这种非常自然的反应,引发部分美国媒体的“惊诧”,称声明不仅没有得到支持,反而引发了爱国主义的跟帖留言。无论是将捍卫一个中国原则这样的要求曲解为“政治正确”,还是部分美国媒体的“惊诧”,凸显了它们对当下中国以及中国网民的认知,继续停留在某种基于想象建构出来的程度。对中国的发展,对中国网民的成熟度,对中国网络舆论场自我净化机制的发展程度,都缺乏必要的了解。基于意识形态的傲慢与偏见,加上过度良好的自我感觉,共同构建了一层“回音壁”,阻断了对真实中国的准确认知。
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之后成为某种流行标签的“回音壁”“后真相”,本质上就是各种错误知觉在当下的投射与反映。造成这些错误认知的原因,包括个体层面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过度发展,国家层面的基于意识形态和过往历史经验共同形成的集体性傲慢与偏见,以及体系层面的力量对比高速变化超越了传统的认知架构。
考虑到当前国际体系处于大调整、大变动时期,考虑到国际体系力量对比的迅速变化,修正这种错误认知是非常必要的。避免基于错误认知对于实体关系的损害,应该是当务之急。修正错误认知的方式,不应该是中国改变自己的行为,去贴近乃至迎合美方的错误认知,而是美方需要系统性地走出“回音壁”。
客观地说,在当今美国,实现起来的难度不小。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结果让美国主流媒体大跌眼镜,但这种带有巨大震撼性的结果,换来的是美国媒体坚持从俄罗斯黑客干预,“剑桥分析”实施社交媒体操控等外部因素去归因,而不愿意承认自身存在的问题。可见,对中美关系而言,要让美方能够实质性地修正对中国的错误认知,将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作者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