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妙玲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108)
鼓岭景区为福州鼓山风景区六大景区之一,其中西共体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等自身场所肌理都使其具有排他性的优势。但其劣势也同样醒目,一是因年久失修,建筑质量不容乐观,二是缺乏支持现代化休闲度假的配套服务设施。本文以鼓岭提升工程为例,阐述基于场所肌理的景观建筑设计心得,以期为其他景观工程提供参考。
本文中所提到的场所肌理,是一种不同于地理学和现象学的景观归结方式,包括了场地物质层面的组织与纹理结构,以及场所精神沉淀下的文化烙印。鼓岭上的传统民居现多已破败,新建建筑以砖混结构为主,毫无地域特色,整体环境缺乏对商业的吸引力,如图1~图2所示。日渐兴起的同类老街特色游以及现代休闲产业的成熟都成为其发展的极大威胁,因此,鼓岭必须补短扬长,即:通过对老街的景观修复和街巷空间的肌理重现来补短;通过对老街原生价值进行精神提取,整合为新兴肌理来扬长。
图1 现状建筑风貌分类图
图2 现状建筑质量分类图
综上,该项目既要抢救破败建筑景观与文化生态,又需新增配套服务的景观设施,从而打造国家级休闲度假区。
诚如西蒙德所提出,现有的地形风貌,时刻暗示着人类与自然风景和谐共存的多种设计方式[1]。“当人们的表现力变得匮乏,不论如何精致化设计的手段,设计师都应回归到那些组成人类语言的基本原则上[2]”。因此,设计过程中采用经验总结的方法,根据不同场地特色,不同程度地向场所肌理进行借鉴。随着原有场所肌理在作品中影响力的逐步削弱,景观设计对原场地的干预程度不断增加。原有地域印迹逐步以透明叠加的方式隐匿于新兴景观之中,依据原有场所肌理权重的递减梯度,景观手法可以分为4类(图3):保留、修复、符号延续、精神传承,最终实现整体价值提升(包括改造与重置)。
图3 基于场所肌理的4种景观手法
下文拟结合实践来阐述这4种手法的具体运用,通过一个个景观节点,继而串联起整个景区,以最小的成本撬动景区建设,提升整体价值。
首先由山脚的鳝溪入口进入古街区,此入口山门(图4)就是为了完善配套而新植入的建筑,兼顾游客中心功能的同时弘扬了鼓岭建筑特色。这个中西一体的建筑,通过高达18m的西式塔楼,成为老街地标的隐喻,由白色素水泥宽勾缝的西式毛石墙体,承载着不等坡的中式屋顶。两种建筑手法的融合,在入口处就揭示了中西共体的老街精神,这种精神场力为之后的游览埋下伏笔。正如麦克哈格所提倡的:只有摒弃以经济模型和人为中心的自私观念,通过合理的方法来反映社会价值,这样研究自然的过程才能被解释为价值[3]。入口山门采用原生材料,地域化的设计风格,整个消隐到山林背景中,仅保留了原生场力中的价值提取,以精神传承的形式来演绎场所肌理。
图4 鼓岭入口山门
图5 鼓岭邮局及古井
对待具有保留价值的古迹,则以原真性的保留为主,最大可能地保留旧有建筑及历史信息,保持历史的原真性。在企头顶上,围绕这个刻有“本地外国公用”字样的百年古井,打造了一个较为开敞的景观区(图5),方便游客观赏,从而见证中西方的友谊。曾属于中国早期五大“夏季邮局”的鼓岭邮局,现仅残存一方古井及局部建筑。这个集合了中国传统村落中水井文化和现代邮政文明的标识性场所肌理势必是设计师所需要保留的。在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史料,基本所有得以保存的原材料都重新投入利用。而木百叶等腐朽后的构件也修旧如旧,同时白漆面饰和不同于中式的西式插销也都进行了特制,以求最大程度地保留肌理原真性。
因为年久失修,荷载沉重等缘故,原来的长青石板路已部分坍塌破坏,甚至局部被水泥路所替换,与古街原有风貌极不协调。为此,特意寻觅地域石材——鼓岭青,用10cm厚石材,传统素土夯实后卧牢的铺陈方式来修复街巷肌理,从触感到色泽都力求传统。
蜿蜒别致的老街完美结合了鼓岭地形特色,其划分出的空间尺度基本保存完整,高低错落,因此无需过多的人为干预,此段区域主要采用了修复肌理的整治办法:包括替换木结构建筑维护面层上已经腐朽的“鱼鳞板”,新增木构件需防腐及做旧处理,根据现代防火规范有些则替换为仿木铝合金等构件;严格控制新增景观肌理的尺度与体量;补植地域化植被,丰富季相景观变化(图6)。
图6 映月湖改造后实地拍摄
为了保持宜夏老街的历史真实性与风貌多样性,适当恢复一些近年来拆除的西洋砖石别墅建筑,新增部分在满足现代功能需求下不做没有依据的创新,以充分反映福州鼓岭的历史风貌。
不同以复制整条古街完整性的假古董式,而是提取能唤醒肌理记忆的符号,如西式别墅后院的一口古井,山岭气候下应运而生的北侧防风墙等。将立面符号、细部元素等进行延续,如中式建筑旁的挡墙砌筑方式就不同于西式建筑,而是采用了毛石干砌不勾缝的方式;木材均采用热冷槽处理法进行防腐及做旧处理。
该案在各方面与既有的建筑协调呼应,延续传统商业街道的氛围与肌理(图7),强调老街立面不同时代肌理的拼叠变化,从而来反映老街历史自然演进的过程。
图7 地域性符号的提取
建造于19世纪末,福州最早的西式俱乐部——万国公益社,曾是外国人社交娱乐的场所。所处场所和所处时代决定了景观的独特性,设计的多元化并不依赖于人类想象力的天马行空,而在于场所肌理能否被设计师以科学的眼光认真审视,理性分析,从而萃取其精华,以场所肌理作为客观前提,创造力才能有的放矢[4]。
图8 万国公益社立面图
因其历史意义,该案对其采取的也是肌理修复的方式,在维修过程中对坐北朝南的石木结构建筑原有立面进行精确测绘,然后按照符合历史风貌的部分,将原有立面肌理予以恢复性维修,如图8所示。清洗墙面标语,露出石砌原本模样,所有新增石材均采用做旧后砌筑,并延续西式的白灰宽勾缝肌理,恢复墙面的历史风貌,甚至传统建筑中少见的地下空间也加以保留。为了展现传统建筑的质感,石材都预先用浓度80%的碱液和稻草的混合液进行涂抹,并盖上烂熟的稻草一至两天着色。可谓为重现肌理而每个细节都力求完美。
为了完善景区配套设施,该案在景区的北入口新建了延续场所精神的精品酒店。历史诚然不应被遗忘,但每个时代都有表达的诉求,场所肌理被理性地筛选十分必要,设计师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新景观腾挪空间,绝不抹杀新生肌理诞生的可能性[5]。
酒店充分吸收了鼓岭原有石砌建筑和洋人夏日别墅的设计手法,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覆土建筑的生态设计理念,让酒店与既有的众多历史建筑形成无缝衔接。
酒店为了顺应山体,打造了层层退台的效果,高层处采用平坡结合,平顶覆土绿化的做法使建筑体量进行消解,同时也不会对其北侧高处建筑产生视线干扰。建筑内部也营造出多种类型的景观形式:包括建筑与山体自然围合的山地庭院景观,下沉庭院景观,中庭景观,屋面绿化景观。这些景观形式自然融入建筑空间中,并在空间视觉与运动流线上与外围景观发生联系,体现中式传统园林小中见大、移步换景的空间特色,营造了闲逸的景观体验,如图9所示。
鼓岭景区总平面图如图10所示。
图9 精品酒店
图10 鼓岭景区总平面图
在传统文化与西洋文化的双脉交织基础上,该案融入具有民俗特色的休闲文化,通过打造具有场所肌理特色的景观建筑,来完善传统街区的线性街巷空间,继而重现老街的韵味,之后以线带面,拓宽腹地。通过轴线连接各街区景观,形成与老街主轴相对应的次轴体系,再丰富各节点景观,优化内街。
并且在这些景观建筑内部及群体间,嵌入梯形的院落空间,以便聚集更多的人气并增加滞留的时间,这一措施是对传统场所肌理的致敬,同时更加多元化以适应现代人群的需求。
设计师通过场所肌理的自我觉醒,继而倡导审美观念和设计理念的转型,以此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精神和场所感[6]。这种文化自信的恢复,也希望能在其他同类型的设计中得到更多的运用,实现景观建筑中的场所肌理复兴。
参考文献
[1] 西蒙德.景园建筑学[M].王济昌,译.台北:台隆书店出版, 1982.
[2] 易英.西方20世纪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 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 刘海兰.传统无处不在——设计师访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5] 朱晓明.当代英国建筑遗产保护[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6] 黄妙玲.基于场所肌理的景观手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