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冬猛(兴国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产业扶贫是实现脱贫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出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深度融合“一二三”产,开拓产业扶贫新路径。兴国作为革命老区和贫困县,严格按照“六个精准”要求,落实“五个一批”,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主抓手,着力构建产业体系,切实增强扶贫“造血”功能,创新建立“12345”产业发展模式,加快贫困户增收脱贫致富步伐。
按照“长短结合、种养互补”的思路,对全县农业产业深入开展调研,重点做强油茶、脐橙、蔬菜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做优烟叶、灰鹅两大传统产业,做亮肉牛新兴产业,着力构建“321”精准扶贫产业体系。
优化产业布局。围绕三年脱贫计划,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科学做好油茶、脐橙、蔬菜、肉牛、种养业等五大农业产业规划,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帮助贫困户选准扶贫产业。同时,每个乡镇根据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建设产业扶贫示范基地1个以上,形成一批集中连片、与精准脱贫挂钩的产业示范基地群,形成“一村一品”格局。
加速产业发展。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济组织示范带动,实现零散土地种养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制定下发《兴国县产业发展奖补调整补充方案》等政策性文件,重点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油茶、脐橙、蔬菜、烟叶、肉牛、光伏等特色产业,让贫困户稳定增收。按照总额不变、用途不变原则,以每个乡镇不低于50万元标准,从涉农资金整合项目中挤出资金,用于产业基地建设,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建有1个产业扶贫基地,每个有劳力、有意愿的贫困户发展1项以上产业,实现产业扶贫覆盖100%贫困户。比如,蔬菜产业方面,组织考察团赴山东寿光学习,与寿光鲁盛农业集团签约,在产业规划、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方面深化合作。已落实50亩以上蔬菜基地7个、面积3700亩。目前,建成了一批“五个一”产业基地,其中潋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基本覆盖全镇贫困户,梅窖2000亩的富硒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全面启动,老营盘肉牛养殖基地、崇贤乡崇义蔬菜基地等带动效益明显。
延长产业链条。依托将军红、山村油脂、百丈泉等现有农业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精心包装推介一批投资5000万元以上具有比较优势和吸引力的茶油深加工、芦笋深加工等农业招商项目,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深加工,充分挖掘油茶、脐橙、灰鹅、肉牛等农产品深加工潜能,拓展精炼茶油、药用茶油、化妆洗涤等茶油系列产品,进一步提升鹅系列加工技艺水平,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发展效益。
根据产业扶贫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全面系统梳理完善产业扶贫政策。
完善奖补扶持政策。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集中力量推进脱贫攻坚。在原有五个一产业实施意见、产业项目验收及奖补资金申请拨付办法、补充意见等文件的基础上,出台了《兴国县产业发展奖补调整补充方案》,对发展农业产业给予土地流转、合作组织建设、吸纳贫困户务工就业、电子商务流通等重要环节,制定了全方位奖扶政策,重大项目还可通过“一事一议”方式进行专项扶持,帮扶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发展壮大农业产业。“五个一”扶贫产业遍地开花,力争实现产业覆盖100%贫困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实现户户有产业。如蔬菜产业,种植露天蔬菜0.5亩以上的,补助基础设施建设费、农资种子费共计500元/亩;建大棚种植蔬菜0.3亩(一个标准棚)以上的,标准钢架大棚补助10000元/亩和农资种子费1000元/亩;竹木大棚补助补助5000元/亩和农资种子费1000元/亩。
完善项目扶持政策。制定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按照 “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形成合力”的原则,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管理相似的项目资金,整合项目资金扶持发展潜力大、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用于建设钢架大棚、土地平整、道路硬化、灌溉渠系等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仅2017年,全县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达10.59亿元。
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扶贫资金持续增长机制,加大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落实奖补资金扶持、政府贴息扶持等政策,最大限度向贫困村、贫困人口产业发展倾斜。
撬动贷款资金。深化政银合作,撬动金融资金支持产业扶贫攻坚。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油茶贷、蔬菜贷、光伏贷等金融扶贫信贷产品,加大产业扶贫贷款贴息力度。
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引导农业招商企业、能人乡贤参与精准扶贫。引进了兴江浙江欣民集团有限公司、古龙岗东珠实业、智能蛋鸡养殖、潋江蔬菜等一批招商扶贫项目,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把一大批能人乡贤请回来扶贫。
提升组织建设能力。加强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乡镇农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产品提供良好的交易环境。规范引导发展农超对接、挂牌直供直销、代理配送等新型农产品交易方式,系统性地研究“超市农业、物流配送、期货交易、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
提升结对帮扶能力。按照“六个一”(一名领导、一个规划、一个目标、一套班子、一套机制、一套办法)要求,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督查考核机制、结对帮扶机制,着力抓好产业扶贫项目。成立产业扶贫领导小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筹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实行一周一调度、半月一督查,了解产业项目实施进程,研究解决节点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在实施帮扶单位包村、帮扶干部包户“双向全覆盖”结对帮扶机制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种养大户在精准扶贫结对帮扶中发挥作用,选出一批有社会责任心、有技能、有实业、有帮扶意愿的带头人与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
提升技术指导能力。瞄准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建设。产前重点抓好产业规划、土地流转、合作社组建等;产中抓好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产后抓好流通组织服务。重点实施“雨露计划”、“兴国表嫂”等技能培训、农村电子商务培训。
提升电商扶贫能力。以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按照窗口创业、链条就业、产地直供的模式,将贫困户置于电商扶贫大潮,贫困户免费参与培训,指导开网店和运营。
返租倒包模式。对于有劳力和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引导贫困户以返租倒包方式参与生产。在耕地上推行“田间超市”模式进行返租倒包。比如,我县潋江镇杨澄村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返租倒包形式,2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在山地上推行“绿色银行”模式进行返租倒包。比如油茶产业依托县乡油茶基地这个“绿色银行”,贫困户以5亩油茶为单元,根据自身劳力情况向基地返租倒包,前6年由基地支付劳务工资,丰产后按7∶3的比例参与分红。
入股分红模式。为建立稳固的贫困户收入来源渠道,积极引导贫困户盘活自有资源,实行入股分红。一方面,鼓励贫困户以承包经营权及产权入股,按股权比例分红。比如兴国县埠头乡垓上村62户贫困户以山林、土地、水面承包经营权入股加入大户领办的学生营养餐食材基地,去年户均分红1000元。一方面,鼓励贫困户资金入股分红。根据贫困户的意愿,比如对于户均5万元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既可以整合入股到油茶基地参与分红,也可以入股山村油脂、百丈泉等油茶加工企业按股权每年实行分红。一方面,鼓励财政资金变股金分红。如潋江杨澄蔬菜基地,通过财政出资180万元,为村搭建10亩大棚,每年村委会可获租金8.8万元,该租金全部用于44户贫困户分红,每户可实现年均增收2000元。
劳务就业模式。引导各产业基地吸纳当地贫困户到基地务工就业,由劳务合作社统一组织,以贫困户为主体,统一培训、统一调配、统一工价、统一作业、统一考核。如埠头乡榕树湾蔬菜基地,当基地需要用工时,劳务合作社优先安排贫困户务工,不管是基地全年日均安排劳动力20人以上,其中长期在基地务工的贫困户有40余人,年付工资约50万元,贫困户工资占40%,贫困户实现稳定收入1500元/月。
土地流转模式。积极引导贫困户将土地流转给大户发展产业,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收入。贫困农户通过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基地,按照耕地每亩每年400-600斤稻谷的标准,按粮食收购保护价折算现金,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按不同地类每年每亩可获得600-800元收入。
托管经营模式。油茶基地实行“五统一分”模式经营(即统一规划、统一流转、统一生态整地、统一定植、统一技术管理、分区经营),整合项目资金、信贷资金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分区确立经营主体后,县油茶公司与托管的经营主体按7∶3比例进行收益分成,贫困户获得县油茶公司的托管收益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