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国界的雷锋精神

2018-05-10 03:24徐以立周道海
至爱 2018年4期
关键词:利比里亚维和学雷锋

文|徐以立 图|周道海

01 利比里亚人民读《雷锋故事》

02 利比里亚大吉达省举行近千人的“读雷锋、学雷锋”演讲会

03 中国维和官兵在维和营区建立雷锋展室,并接待当地群众参观学习

04 中国维和官兵为驻地群众巡诊治病

“源于他们对于雷锋和雷锋精神深深的爱戴和尊敬”

凌晨1点,一位利比里亚老人站在路边,不时地将油灯照向前方黑漆漆的路段,焦急地探头张望着,似乎是在等谁。油灯的微光将他脸上的沟壑照得异常深刻。

两个多小时后,前方终于出现了车辆远光灯的光束。“来了来了。”老人脸上的皱纹瞬间开了。向前一步,他拦下了车,指手画脚地向车内的中国军人“说”着什么,又急匆匆地带领他们去一个地方……原来在几公里外,因为大雨,一辆载有中国维和官兵的汽车陷入了泥潭中。由于没有信号,无法向营地请求支援,只能等待维和营地领导发现执行任务的官兵未按时返回来主动救援。而此时,车上的官兵已经被困10多个小时了。得知这一情况后,附近的村民们主动过来提供帮助。看到官兵们的衣服湿透了,他们就送来最好的衣物,让官兵们换上;看到天已经晚了,他们就给官兵们送来水果充饥。他们还围在车辆旁边,陪着官兵们一起等待着救援。而那位利比里亚老人正是因为怕救援车辆迷路,才自发步行几公里去交叉路口等待的。

“直到看到我们被救援车辆安全带离,村民们才一步三回头地回村休息。一个月后,这些可爱的村民走了20多公里路,头顶着当地新鲜的水果来看望我们。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名字,就叫我们:‘嘿,1个月前被困在泥潭的战士。’”

周道海,这位雷锋团原副政委正是当时被困的中国维和官兵之一。此刻,他正含着笑意,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这段难忘的经历。他告诉记者,村民们之所以会如此,除了自身纯朴品质,更源于他们对于雷锋和雷锋精神深深的爱戴和尊敬。

而这一切,也得益于中国维和官兵在利比里亚对雷锋精神的传播和践行。

雷锋精神闪耀西非大地

2004年3月,周道海参加了以雷锋生前所在团为主组建的中国首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工程兵大队,并担任政工组组长。随行的官兵中还有雷锋连、雷锋班的优秀战士。为了更好地弘扬雷锋精神,在出国前,他们组织力量翻译、印刷中英文版的《雷锋故事》,制作雷锋铜版像,扩印200多幅反映雷锋生平事迹的图片和部分文字资料,印制了写有“弘扬雷锋精神,维护世界和平”的T恤。来到利比里亚后,他们还在维和营地建立了一个雷锋事迹展室,先后接待了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维和特派团官员、利比里亚外交部长等5位将军、60多位军事观察员和文职人员,以及驻埃塞俄比亚、爱尔兰、瑞典等国的部分维和官兵和数千名当地群众。

周道海说,初来乍到之际,心灵饱受伤害的利比里亚民众对中国维和官兵投来的目光是警惕的,展露的神色也是怀疑的。看到利比里亚被战乱摧毁的萧条景象后,中国维和官兵无比深刻地感到,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正是利比里亚人民所迫切需要的精神财富,“这可以帮助他们消除战争造成的隔阂,重建家园”。

“雷锋(精神)是中国人的财富,也是我们的财富”

不过,要传播雷锋精神,仅仅依靠书籍和雕像显然是不够的。行动,才是让雷锋精神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的唯一方法!于是,每到一处,中国维和官兵就自发为当地群众做好事,向当地群众讲述雷锋故事;除了完成既定任务,他们还省下从国内带来的各类食品给需要的群众,并冒着生命危险为当地扑灭了房屋大火、解除倾倒电线杆危险、挽救儿童生命、疏通被淤泥充塞的水井等。中国维和官兵的学雷锋行动,不仅增加了那些熟知雷锋故事的群众对雷锋的崇拜,也让那些不熟悉雷锋故事的群众走近了雷锋,并产生了虔诚的信仰。周道海说,后来他们发自内心都把中国维和官兵称为“中国雷锋”。

2004年6月,利比里亚大吉达省发生1000公斤液态氯气泄漏事件。房屋周围空气中的氯气含量超过8%,遍地都是僵死的小动物尸体和枯死的植物,当地近万名群众的生命受到威胁。在此危难时刻,由35名中国维和官兵组成的氯气泄漏排险队紧急进入现场,冒着生命危险将氯气罐封好,转移到绥德鲁郊区,深埋到地下,并用从国内带来的生石灰盖住,彻底地清除隐患,全程仅用了短短5小时!

听到这里,记者深深地觉得,这种不畏艰险、不辱使命、奉献一切的大无畏牺牲精神,除了“雷锋精神”以外,实在很难找到其他形容词去形容这些维和英雄的英勇行为和高尚情操。

周道海回忆道,当时这一壮举得到了联合国派驻利比里亚维和任务团长官的高度评价,以及大吉达省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在中国维和官兵返程的路上,当地群众自发地夹道等待,并高声欢呼:“Chinese Good!”还有一些群众反复说着刚刚学会的中国话:“谢谢,中国 人。”

当地省长嘎沃更是握着中国维和官兵的手,无比感动地说:“你们以出色的行动和对我们的热爱,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优秀战士雷锋。雷锋(精神)是中国人的财富,也是我们的财富。”

雷锋,这个和蔼可亲的中国士兵,带着春天般的温暖,逐渐走进了利比里亚人民的心里,搭建起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友谊之桥。

“我爱雷锋!我要向他学习,成为利比里亚人民无私奉献的雷锋”

2004年4月的某天,利比里亚大学的会议室座无虚席,原本只能容纳200多人的场地硬是挤满了300多名师生,很多人只能站在走廊的过道里。他们都瞪大双眼、全神贯注地听着什么,并时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原来这是雷锋连政治指导员王军和雷锋班战士在向他们宣讲雷锋精神,讲解雷锋故事。

听着听着,一个利比里亚大学生就感慨地说:“雷 锋是个伟大的士兵,心里只想着别人。如果我们国家的人民都能像雷锋一样,内战就不会发生了。”

当雷锋班战士将雷锋铜像和中英文对照本《雷锋故事》赠送给利比里亚大学时,葛里克里校长激动地说:“我们将把这份礼物作为学校的永久藏物保留起来,让越来越多的学生阅读和学习。”

“当时,很多利比里亚大学生还把我们赠送的印有‘弘扬雷锋精神,维护世界和平’的T恤即刻穿上身,并一个劲地拉着中国维和官兵大声说要和‘雷锋’合照。附近正在休息的学生们听见后也纷纷涌过来。最后,中国维和官兵被近百名利比里亚学生簇拥在人群中间,留下了极为罕见的大合照。”

宣讲结束后,葛里克里校长亲自带领全体师生高声朗诵《雷锋日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朗诵声萦绕在利比里亚大学上空,久久回荡。他们被中国的士兵所感动,被雷锋精神的伟大所感动。”周道海陷入回忆中,不无动容地说。

2004年11月25日,大吉达省迎来了一次“读雷锋、学雷锋”演讲会,40余名当地中小学生轮番上台,演讲对雷锋的理解和学习体会,展开雷锋生平知识竞赛,以及即兴阐述主持人的提问“雷锋为什么被一些不了解的人称作是傻子”,场面十分热 烈。

说起当日最难忘的一幕,周道海几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一位年轻学生不但能熟练背诵雷锋的名言警句,还能讲出《雷锋故事》中任何章节。在演讲中,她还掷地有声地说:‘我喜欢(like),哦不,我爱(love)雷锋!我爱雷锋无时无刻都在帮助他人的精神。我要向他学习,成为为利比里亚人民无私奉献的雷锋。’”

周道海给利比里亚学生讲《雷锋故事》

虽然面容稚嫩,但学生真挚的表情和铿锵有力的话语深深地印在了周道海的心里。时至今日,他仍觉得这些场景异常清晰,内心的暖流也一直在澎湃。

2005年,周道海和战友们圆满完成任务,回到祖国。临行前,大吉达省送给中国维和部队的是镌刻着6个汉字的牌匾─“中国雷锋永恒”。

如今,维和岁月成了周道海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编辑出版了书籍《我在西非》,将那些时刻镌刻成永恒。

与“雷锋”有关的日子

1990年,周道海参军入伍。自小受《雷锋的故事》鼓舞的他主动请缨到最艰苦的地方当兵。于是他来到当时驻地在一座人迹罕至的大山内的雷锋生前所在团─这个团一直保留着雷锋的床铺,早晚点名依然都要点到雷锋。在这里,雷锋从来就不曾离开,雷锋精神也深深地滋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雷锋连曾有一位新兵,由于家庭原因,“钱本位”思想很严重。在部队锻炼了半年后,他的思想有了质的改变,不仅把“奉献”二字放到首位,主动帮助其他战士,还会自己出钱买工具帮连队修理桌椅等。

在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里曾描述过乔安山救助遭遇车祸的老大爷反被误解的故事,现实中这样的误会也曾在周道海身上发生过。当时,身着便装的他在火车站欲帮助一位提着重行李的市民,却遭拒绝。宽厚的他不仅不生气,反而换位思考,理解当时市民拒绝陌生人善意的行为,“况且我们学雷锋做好事真的不图什 么”。

采访的最后,记者和周道海聊起年前轰动一时的“乘客指责军人不让座”的新闻,他说这让他想起20多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当时在一辆空座很多的公交车上,几个年轻人一定要我们的小战士让座,说:‘当兵的起来,快学雷锋,把座让给我。’当时,指导员白华伟同志就按下了想要让座的小战士的肩膀,义正言辞地说:“这个座不能让,因为你年纪轻轻,四肢健全。而我们学雷锋让座是要给需要帮助的老弱妇孺的。’这句话到现在也适用。学雷锋是帮助有需求的人,不是一种道德绑架。”

谈起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周道海说其实就是内心的修为、行动的自觉和道德的修炼,是生活中的平凡善举,“而不是看见了老太太就非要去搀扶着过马路的刻意,更不是泛滥的形式主义”。

“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周道海简单地总结道,“55年来,雷锋已定格为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与国家、人民、时代同在。”

他无比坚定。

猜你喜欢
利比里亚维和学雷锋
维和亲历记
利比里亚新总统就职用中文说“谢谢”
维和女兵
海外维和
学雷锋,他们一直在路上
学雷锋 知感恩
他们二十四年学雷锋
学雷锋好榜样
海地大地震重创维和总部
他信现身利比里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