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的雷锋情怀—访雷锋生前连长、九旬老人虞仁昌

2018-05-10 03:24窦芒邱艳灏
至爱 2018年4期
关键词:拍照片学雷锋雷锋

文|窦芒 图|邱艳灏

01 虞老常常翻阅“雷锋班”影集

“虽然我现在老了,但心里还是经常想,我这一辈子很幸运,也很幸福。我最大的幸运和幸福是,我当连队干部的时候,遇到了雷锋。我一辈子遇到过很多好人,但我认为最好的好人还是雷锋……”

新年伊始,笔者慕名来到居住在上海五角场地区的虞仁昌老人家中,看望这位雷锋生前所在连的连长,被誉为“雷锋精神传人”的长者,聆听他对雷锋生前的追忆,对雷锋精神的解读。虽然年近九旬,须发如雪,但一说起雷锋,虞老却精神大振,泪水潸然,言谈话语中充满着对好战友雷锋的不了情怀。

用坚定信念实践雷锋精神

“遇事忆雷锋,最能勉自己……”1963年2月,确定转业的虞仁昌离开部队时再次到雷锋墓前并拍照留念,还在照片背面写了一首怀念诗。当时,神州大地正轰轰烈烈地响应毛主席发出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倡议,雷锋连长的称呼完全可以当作谋取好职位的金字招牌。军地双方组织都征询他对工作安排的要求,虞仁昌却郑重其事地说:“我永远不会将雷锋连长的荣誉作为索取好处的资本,只能当作警示和鞭策自己的戒尺。”

转业之时,正逢国家经济困难,他就让随转回地方的妻子吴唐香回老家务农。妻子想不通:“咱不要照顾不走后门就行了,政策规定可以安置,为何却要放弃?”她不愿团聚仅仅几年又重新分居。虞仁昌对妻子动情地说起了雷锋公而忘私的感人事迹,说自己是雷锋的连长,就要像他一样为国为民分忧。

浙江东阳的大盘山区是个非常偏僻落后的地方,条件异常艰苦,虞仁昌却主动要求去大盘山供销社工作。上任主任不久,他就发现一种不好的现象:门市部离汽车站不过一里多路,不管货多货少,货轻货重,一律要叫装运工。这样货物的成本就提高了,既影响了单位收益,也增加了群众负担。于是他提出自己动手装运货物的建议,并第一个买了扁担做出样子,全社37个干部职工马上就有了37根扁担,连400多斤重的煤油桶也自己抬,节省了装运费用,降低了商品的成本,这种做法在供销社一直坚持了下来。

大盘山区的村落分散,交通不便,有些偏远地方的群众购货困难。虞仁昌又提出了便民措施:送货下乡,服务上门。大盘山区从供销社到下面所有的综合商店全部动了起来,腾出人手服务上门。

这样的工作,这样的生活,虞仁昌一过就是16年。16年中,虞仁昌时刻以雷锋为榜样,以雷锋精神约束、鞭策自己。他转业到地方30余年中,先后让掉了8次调资机会,与同年参加革命的战友相比,他的工资最低。

1980年,运输公司有一个内部招工的指标,公司其他领导一致考虑老虞的妻子吴唐香,此时她已39岁了,很可能就是最后一次机会了。然而,虞仁昌却坚持招了一位家庭比较困难的家属。他当然没有忘记劝妻子回家务农时的诺言:有机会就上来。后来,他给妻子找了一份临时的售票工作,就这样吴唐香一直做到了老,他始终没有动用过手中的权 力。

1988年,虞仁昌光荣离休。他说:“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事关千秋万代的巨大工程,雷锋精神作为其中一种行为准则,不应被人们忘却啊。”他离而不休,仍然坚持去单位“上班”,不过不是去办公室,而是到车站帮助打扫卫生或者维持秩序,走上大街小巷,帮助碰到不便的人们,走进困难家庭,为他们排忧解难。

近些年来,虞仁昌利用一切机会走进各种场合,到各个单位去宣传演讲,让更多的人知晓真实的雷锋。有的单位过意不去,提出给几十元钱作车费、饭资之用,他都一一拒绝。他被聘请为省、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顾问和不少部队、院校的学雷锋顾问,都是义务服务。他说,如果宣传雷锋还要收钱,那岂不玷污了雷锋精神。

02 虞老家中关于雷锋的资料收藏

用满腔热忱宣传雷锋品质

“那是1960年1月19日,当时还是副连长的我,在新兵连第一次听到了雷锋的名字,雷锋作为新兵代表发言。个子矮,但精神饱满,有一张春天般的笑脸,这是雷锋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1963年初,虞仁昌转业时,当地人武部门从档案里得知他就是雷锋的连长,当即请他为人武干部和全县民兵骨干介绍雷锋事迹。从这一天开始,虞仁昌就把宣传雷锋精神作为自己一生的神圣使命。

几十年来,尽管学雷锋活动曾经几经风雨,雷锋的形象在各种思潮中几度被扭曲,但虞仁昌认定“雷锋是我们的好榜样”,宣传雷锋精神的热情始终不减。

10多年前,虞仁昌随孩子移居上海。在这座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东方大都市,虞仁昌又成了一道精神文明创建的亮丽风景。

在浦东高行镇,虞老以“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为基地,创建了“虞仁昌工作室”;和多年致力于宣传雷锋精神的王树源老人一起,在祟明全国文明村创建了“上海雷锋纪念馆”,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向人们宣传雷锋的事迹。他积极倡导各种民间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成立、命名了“雷锋车队”“雷锋乐队”“雷锋公交线路”“雷锋志愿服务队”“雷锋地铁站”,定期组织经验交流,每年开展评比表彰。现在,浦东民间学雷锋组织已成为上海学雷锋的一个亮点,得到市、区宣传部门和文明办的高度肯定,得到全国学雷锋“两会”的推广。

虞老亲自担任“雷锋精神宣讲团”团长,深入校园、军营、社区宣讲雷锋精神。他的宣讲精彩动人,通俗易记。他这样介绍雷锋:经历过苦难、没有了亲人,“小个子”雷锋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他经常说,“遇上共产党、毛主席,是我最大的幸福”“没有共产党,我的骨头早就没有了”“是党给了我一切,党就是我的母亲”“我对党有说不完的话,感不尽的恩,表不完的为党终身奋斗的决心”“为了党的事业,我头断骨碎永不变心”。“在连里,雷锋爱学习、爱看书、肯下功夫。毛主席著作、古典小说、英雄传记都是他的最爱。”虞仁昌回忆道,“每天睡前雷锋衣服脱得最快,为啥脱得快?那是因为他钻进被窝翻个身就开始拿起书来看,别人聊天他看书,熄灯号一响,雷锋已经看了好几页,日子一天天积累,雷锋的成绩连里最好。”

虽然和雷锋在一起只有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但由于“同吃一锅饭,同住一幢房”,虞老心里装着太多的雷锋故事。

用亲身经历捍卫雷锋形象

伴随着群众性学雷锋活动的开展,社会上对雷锋其人、其事、其言的质疑和诋毁也不时传到虞仁昌的耳朵里。尤其是近年来,有人借所谓的言论自由为名,在电视节目和网络中胡说八道,公然否定和诋毁雷锋、焦裕禄等英雄形象,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反对。虞老对此也十分气愤,多次在不同场合进行谴责。

03 虞老向笔者展示他在雷锋墓前留影的照片

他以大量事实回击一些人对雷锋的质疑。有人认为雷锋1960年捐款300元收支不平衡。虞仁昌及时澄清事实:雷锋当时给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的捐款对方只收下100元,3个月后雷锋又用剩下的100元支援辽阳灾区,而辽阳市委后来又随表扬信退回了这100元。所以,雷锋在1960年两次捐款的实际支出是100元而非“300多元”,并不存在什么收支不平衡的问题。

虞仁昌一直认为,对雷锋的认识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雷锋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成长起来的红色英模,他的人生既代表了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也代表了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困难条件下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伟大历程。因此,要正确理解雷锋和雷锋精神,就要正确理解中国新旧社会的对比,正确理解新中国的历史,就要从雷锋生活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习俗风气中来合理解读雷锋事迹。

还有人质疑为雷锋事迹补拍照片。虞老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通过补拍照片,才能把雷锋事迹充分地再现和宣传出去。因此,补拍照片是合理的,而不补拍照片反倒是不合理的。当年,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曾对补拍照片约法三章:第一,补拍内容必须是雷锋曾经真实做过的事情;第二,能补的补拍,不能补拍的画幻灯;第三,补拍的照片要经得起推敲。

“事实如铁,雷锋的事迹并非人为否定得了的。”虞仁昌坚守这一信念。他说:“我年事已高,余生无几,我最大的心愿是雷锋的形象和精神永远植根于中华大地。”

猜你喜欢
拍照片学雷锋雷锋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拍照片
写给雷锋
拍 照
学雷锋,他们一直在路上
学雷锋 知感恩
嫦娥三号休眠前所拍照片曝光
他们二十四年学雷锋
学雷锋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