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是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农村家庭的孩子把考学作为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首选。1988年,我经过努力考取了一所省内招生的中专学校。虽然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农业学校,但毕竟也算是成了“公家人”,着实给务农的父母争了脸面。
由于我学的是蔬菜专业,1992年毕业时被分配到位于黄河北的济南市天桥区大王乡蔬菜站(1995年撤乡建镇改为大桥镇),成了一名农业技术员。那时乡政府办公环境很差,是一排排的连栋平房。我作为新分配的学生,又是单身汉,就在办公室的一角安放了一张单人床,集办公、住宿于一屋了。
作者(前中)与部门帮扶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调研
那时,大王乡还没有种植蔬菜的村子,只是受区里学习寿光种植蔬菜的号召,有两个村的群众报名想试着搞大棚,一个是焦集村,一个是王尔镇村,报名的户数在20户左右。乡里领导为了让带头搞大棚的群众能真正尝到甜头,通过历城区蔬菜局从有大棚种植传统的唐王镇聘请了一名姓徐的农民技术员。尽管乡亲们喊我小李技术员,不到20岁的我可没有那么“柱壮”,生怕有什么闪失,万一出现差错老百姓的钱可就打了水漂,今后谁还敢响应政府的号召啊?所以那段时间,我都是白天向徐老师求教,晚上再和学的书本知识衔接一下,这样给乡亲们指导的时候也越来越有底气了。
回忆这段历史,之所以蔬菜种植在焦集村能够传承下来,与当时政府聘请技术指导员的驻村指导分不开,那种帮助老百姓致富的举动是真心的,不求回报的。但是非常可惜,这种模式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来。
正因为乡政府聘请的农民技术员和蔬菜站的人员从不同角度带着老百姓致富,那时候焦集村的大棚户都特别喜欢我们,和我们之间是无话不说,而且经常会嘘寒问暖,如同自己家的亲戚一样。时间一久,我和大棚户们也逐渐熟悉了,他们都喊我“小李子”,每次进村,都抢着让我去他们家的大棚里多看看,大棚里哪个地方出了点问题,也第一时间问我怎么处理,或者把徐老师讲的内容跟我重复一遍,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有一天,正值冬季的下午,当我转完其他的大棚进到丁连成家的大棚,查看蔬菜长势时,发现黄瓜秧的叶子出现黄褐色斑点,判断黄瓜有得霜霉病的症状,就根据徐老师开的药方,提出了防治意见,并现场指导老丁抓紧喷药。各项工作都完成后,不知不觉,天色已黑了下来,而且刮起了六级以上的东北风,老丁的家属见我骑上自行车要赶回乡政府宿舍,就很热情地对我说:“小李子,天气不好,别回乡政府了,今晚住到俺家里就行!你和俺儿子一张床,我家里有新被子,冻不着你!”本欲返乡的我便留了下来。那一晚上,我睡得挺香,我对那一晚的回忆也特别清晰,因为是老百姓打心眼里让我住在他家,这份感情是拿钱也换不来的……
组织部开展部门包村帮扶活动期间,我带着区烟草局的领导到焦集村考察帮扶项目的时候,正巧走进了老丁家的新大棚,正在忙碌的丁家阿姨看到我后,马上露出了笑容,指着我说:“这不是小李子吗?你可比过去胖了!”时间过去20多年了,真没想到她还能记得我。我当时心里一热,握住她的手和她交谈起来,那个场景就像是失散了多年的亲人又遇到一块一样。后来在谈到帮扶举措的时候,我深有感触地和镇上的领导说:“我们只要给老百姓办一点好事,老百姓会记住我们一辈子,只要给群众办有价值的事,我们决不能讨价还价!”由于有烟草单位的帮扶,区里、镇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用较短时间便建起了一个新的蔬菜种植示范园区。同时,又对老园区的道路进行了硬化、绿化,方便了大家出行。
当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即将开展,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想把自己当技术员的那段经历告诉大家。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把群众当亲人,把他们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这种感情就什么时候也断不了;只要我们心里始终装着群众,群众的心里也会一直装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