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
“小学、初中、师范,三次写命题作文《我的理想》,我写的都是要当一名教师。1984年师范毕业,分配到东风小学,教语文、数学,任班主任,有种夙愿得偿的喜悦,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1994年,我成长为当时全市最年轻的小语教研员。”
——孔凡艷
孔凡艳,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获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影响带动了一批教师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骨干教师。孔凡艳这样总结自己的教学生涯:学习不止,研究不止,成长不止。从教以来,为了提升专业素质,孔凡艳攻读了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为了系统了解所教学科的知能体系,她研读了北京版全套教材,并对比阅读了人教版、北师大版教材;为了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她坚持广博学习与系统专题学习、教学实践相结合。
精益求精,彰显个性
孔凡艳认为:学习无处不在,“身边的人”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她走上教师岗位时,两位教导主任跟踪听课,帮助她提升;进入区级中心组后,两位老教研员的专业引领;成为教研员后,众多基层领导和老师的启迪;参加高端研修学习,各位名师的点拨;承担各种任务时,团队成员的碰撞。
为了一个“尊重个性、以学定教”的设计,孔凡艳细细地揣摩几天;为了“遵循文路、体现学路”的板书,能苦苦地思索几个钟头;为了出好一个调研测试题,“煮书”“捞针”,精益求精的态度,件件事情做到极致。教材讲过多少遍,教案从来不重复;指导教师研究课、评优课,每课都显出风格来;在“新我”的不断生成中,也成就了她自己。
身为北京的优秀教研员,孔凡艳参加了“西部开发,支援内蒙”讲师团,送课到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师。她讲的“倾注人文关怀,让课堂活起来”一课,给当地师生带来巨大的感动。此行也让孔凡艳立志,以“平凡小我干的是教育大事业”。
孔凡艳到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中小进行示范教学。课后,六(1)班的李茂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这堂课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孔老师这个人也留在了我的心上。我想我这一生也不会忘记。如果将来我能当老师的话,我想当一名像孔老师这样的老师!”
在分享中学习与进步
孔凡艳的工作思路是教研与科研相结合,面向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她先后主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9项,从“‘分层教学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到“依托学案培养自能阅读能力”,再到从“学案”走向个性化阅读,研究成系列发展。有“以学定教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也有“一体化习作的研究”以及“一带N”课内拓展阅读的研究,视野不断扩展。而今,“读写用一体”“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研究”成为孔凡艳的工作思路面临的新课题。整个团队的成员在研究中实现了跨越式成长。孔凡艳参与了撰写北京教育丛书,整个团队一起出版了研究专著,研究项目荣获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带领的顺义小学语文研究会被评为全国教研工作先进单位。
2014年,孔凡艳晋升为特级教师。这是她教学生涯中一个新的起点,她开始担负起带头人的责任。作为特级教师和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教育工会的倡导下,又组建了劳模工作室,助力教师发展。工作室挖掘所有成员的潜力与创造力,形成属于自己的实践理论,将自己的专著《从“学案”走向个性化阅读》《新课标新思路新作文》等转化为“生产力”。借助北京市开放型实践活动、工作室送教下乡、骨干展示课,为群体教师呈现“真尊重,真交往,真实践”的课堂;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在顺义、在北京、在全国发出独具特色的声音。孔凡艳在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大会上展示、在北大、北师大等国培项目中担任讲座专家,审读部编义务教科书,担任中国教师教育网课程开发首席专家,在分享中学习。
顺义特色的“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依托和教师教学的助手,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一带N教学研究”,不仅是个性化阅读基础上的拓展性阅读教学研究,也是体现“言意兼得”、包含“习作”“读书”在内,指向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深化研究。并且在顺义教委、教研中心领导下,抓好小中衔接,促进义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近期,孔凡艳工作室举行了工作室成员杜永全和刘学红的教学风格研讨会和教学思想研讨会。这些活动引导更多优秀教师更快发展,并通过青蓝计划辐射带动等锻造过硬教师队伍。孔凡艳在接受《教育》采访时表示:“从教33年来,不断努力学习,和同事们共同追求业务进步,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年走过的路,算是在一步一步实现当年的教育理想。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通过点滴的进步,对理想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入。现在看来,庆幸自己的理想是正确的。希望今后能够更深入地研究教育,帮助教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