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红色旅游的对外开放、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国内旅游界的共识,而其实质则是个红色旅游文化的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问题。为此在理论上,必须弄清三个双重关系:中国文化与外国/西方文化,历史记忆与当代元素,知识获取与娱乐休闲,以及它们之间的构架;从而在实践上,必须处理好这样的关系和构架。毛主席家乡韶山旅游在这方面既提供了理论思考的借鉴,也有了不少成功的实际经验和可改进的前景。所以红色旅游的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关键词: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中国文化与外国/西方文化;历史记忆与当代元素;知识获取与娱乐休闲按照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的概念内涵,就中国红色旅游来说,其中涉及三对关系:中国文化与外国/西方文化(可标记为H),历史记忆与当代元素(可标记为V),知识获取与娱乐休闲(可标记为O);这三者之间的构架是:H为“横向(Horizontal)”,V为“纵向(Vertical)”,O是贯穿于它们二者之中的“目的(Objective)”。由此它们形成的框架是“三个双重性向度”。三个向度各自的特点是:H向度的“中国文化与外国/西方文化”的双重性,是红色旅游的首要特征,任何红色旅游资源都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又必然与外国/西方文化发生交流碰撞;V向度的“历史记忆与当代元素”的双重性,是红色旅游的内在本质,红色旅游资源都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历史记忆,又必然融合且必须融合一定的当代元素;O向度的“知识获取与娱乐休闲”两方面都是红色旅游的目的,所有红色旅游的最终目的都是使游客获得知识和进行娱乐休闲的体验。这三个向度纵横交织,成网络状密切关联:横向的中国文化与外国/西方文化交织着纵向的历史记忆与当代元素,共同构成了知识获取的内容和娱乐休闲的依托。而且这纵横两个向度的交织组合,鲜明地体现了红色旅游地的文化全球化与全球本土化。因为在横向上包含的是中国本土文化与外国/西方文化,又在纵向上涉及这双方文化的历史记忆与当代元素,这样两个双重性应该足以表现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紧密融合,而知识获取与娱乐休闲的旅游目的的实现,则既包括这纵横向度的很好交织,更显示出全球本土化的成果。当然这里的关键是,各个双重性中双方关系的处理,即首先是中国本土文化与外国/西方文化必须在交流碰撞中对接整合,同时历史记忆与当代元素也必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谓“双重性”,一般都具有既矛盾又统一的复杂关系,实际的妥善处理不易,这里的中外文化之间及历史与当代之间也不例外。下面先分别探讨这纵横两个向度,最后再来看贯穿于其间的O(目的)向度。二、中国文化与外国/西方文化中国红色旅游要走出去引进来,首先也就是要把它置于开放的多元文化环境中,要使中国本土文化与外国/西方文化进行交流和碰撞,同时要使这两种差异不小的文化能够相互包容、对接整合。“旅游文化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旅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建立在一般文化的基础之上。”所以在此必须明白,全世界各种文化间的任何交流碰撞,都绝不是此长彼消、吃掉对方的关系。“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唯有各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的保持和发展,才能营造全球共同文化园地的繁荣昌盛。所谓差异文化的整合,即全球化、全球本土化,其实正是在保持差异特色前提下进入共同的文化园地,彼此补充、相互鉴赏、共同生辉,在对接共荣中相互借鉴学习、彼此吸引融入。因此毫无疑问,在处理红色旅游的中外文化整合时,应切记以中国文化为根本,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就是既要保持好红色景点的中国本土文化特色,又要使之展示为外国游客喜闻乐见的形式,即对他们有吸引力,在他们的文化观念、思想情感中能够理解,乐于接受。这实际上就是要在展示景点文化特色时,在实事求是、生动活泼的基本要求之外,尽量考虑一般外国游客的文化心态和旅游需求。这就不仅涉及“知识获取与娱乐休闲”这个向度,而且非常具体实际又复杂,难以详述。鉴于我们“对红色旅游价值空间的定位也相对狭窄,缺乏与‘他国沟通的意向”,所以必须强调,“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这是景点管理者首先必备的意愿和能力。为此,管理者必须深知中外/中西文化的根本异同,并在景点规划中予以充分的考虑。中外旅游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审美观,以及不同的旅游价值取向和旅游行为。如中国旅游者多喜欢“群体行动”、“走马观花”,不大关注细节,较少深入到景点的当地居民中与他们深入交往,且喜好购物,在旅游活动中较为被动。而西方旅游者多偏好“个体行动”,注重细节,追求自由悠闲的、有差异的旅游体验,渴望与景点的当地居民交往,并积极主动地尝试和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更強的好奇心和探险精神。但二者还是有一些共性,主要是都有着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追求,都渴望体验不同文化及自然景观带来的奇特风情。正因为如此在红色旅游中做到中西文化求同存异、对接整合乃是切实可行的。所以我们看到,韶山在中西文化的对接整合上作出了成功的典范。在湖南省早与列宁故乡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州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上,2015年6月,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交流系列活动在韶山毛泽东广场启动,20位中国人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从毛泽东故乡到列宁故乡的红色自驾之旅。2016年11月,又举办了第二届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交流系列活动暨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开展了中俄红色自驾游等各种活动。这样的中俄结合,既借助了共同的“红色基因”,又其实彼此大有差别:毛主席和中国革命大不同于列宁和俄国十月革命,当今他们在各自国家的命运更是迥异。所以其中更多的是有一种差异文化的互补、包容、融通。这样的中西文化交流必然能够扩大韶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进而吸引更多的俄罗斯甚至其他国家的旅游者。而其突显性的特殊结合方式,不仅可以为有条件的其他红色旅游目的地仿效,更是有力说明了在我国红色旅游中,完全可以进行中外文化的交流、对接、整合,实现文化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三、历史记忆与当代元素红色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旅游,文化旅游的根本在于旅游目的地所承载的文化,对于红色旅游而言,其本质就是它所承载的红色历史记忆。红色旅游资源也是人文旅游资源中的历史文化资源。向当今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展现旅游目的地的历史记忆,免不了对历史记忆的现代构建,“过去不是被保存下来的,而是以当下为基础进行建构的”。因此在这构建中,必然涉及当代元素与历史记忆的结合,而它们的有机融合应可望吸引更多的旅游者、特别是外国旅游者。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讲,以历史记忆作为红色旅游的本质内涵,以构建具有现代意义的历史记忆为工作重心,都是毫无疑义的。早在1996年,我国红色旅游就被界定为一种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今,在学术领域,公认为红色旅游资源可以区分出广义和狭义两个内涵。广义的红色资源指的是,顺应历史潮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切革命活动中凝结的人文景观和精神元素,狭义的红色资源则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广大人民进行第二次国内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所形成的历史遗迹和精神瑰宝。也有学者认为,广义的红色旅游资源不仅涵盖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还包括国外红色文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旅游资源。或者可以更具概括性地定义说,红色旅游资源是,“以追求人类民主、独立公平的正义事业的各国革命党的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历史遗迹等吸引物”。 有关定义问题在此无法详论。无论如何,从我国现实来看,大量的红色旅游资源主要的是我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遗存,而且它们都具有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因此便有一个如何把历史的真实再现与其现代教育功能有机融合的问题。原则上说,历史再现必须真实、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就是能够满足现代旅游者的知识获取和娱乐休闲的需求。众所周知,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不能单方面地灌输,而应该强调“因材施教”的接受性,红色旅游中的教育就更应该是寓教于游、寓教于乐。所以对历史记忆加以现代构建,也就是着力在历史遗存中有机融合当今旅游者喜闻乐见的当代元素和形式,不仅十分必要和重要,还特别费心费力。若想吸引外国旅游者,无疑就更是巨大的挑战了。中国红色旅游资源对于具有一定相关历史知识文化背景的国内旅游者来说,本来就是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而且要融入适合当今国人口味的当代元素,把它们构建成能够实现认知教育功能,只要尽心尽力去做也不算太难。而对外开放的巨大挑战就在于,那些来自外国/西方文化的旅游者不仅文化背景迥异,往往缺乏相关的历史知识,甚至有的还怀有排斥敌对心理,更不用说他们旅游的目的性也极具个人差异(后一节将具体谈到)。简言之,仅就适合国内大多数旅游者的当代元素和形式来说,外国人往往不一定能够产生共鸣。当然,要兼顾国内外旅游者,要使人人满意,那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只能强调一个一般性的要求,那就是,红色旅游的规划、历史记忆的构建尤其需要全球化意识和当代国际视野,需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措施,不断吸取游客反馈,不断完善历史记忆的再现。如若这样努力了,应该可望推进全球本土化并吸引更多国外旅游者。不言而喻,在历史记忆与当代元素这一双重关系中,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形式必须服从内容,内容必须真实,形式应该生动活泼。既要开动脑筋调动一切手段创新形式,又决不可无原则地迎合游客,甚至为了眼前的经济效益,片面追求新颖的形式而歪曲篡改历史。任何对历史的不敬不尊,都会牺牲红色旅游的本质,损害国家的根本利益,也得不到国内外游客的认同和欢迎。当然,合适又新颖的当今元素和形式的有机融入,无疑还是讲好中国故事、走向全球本土化的必要环节。四、知识获取与娱乐休闲知识获取与娱乐休闲是所有旅游类型的最终目的。以文化体验为核心的文化旅游更多的是知识的获取,“红色旅游所涉及的旅游活动, 就是一种文化的认知”;偏重于自然景观的旅游主要是为了娱乐休闲,但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旅游,都程度不同地兼具知识获取和娱乐休闲的双重功能。属于文化旅游的红色旅游的首要目的一般是知识的获取,包括追忆历史,得到熏陶教育,同时也需兼顾娱乐休闲。但在红色旅游中注重娱乐休闲功能的开发,显然可以大大增强文化目的地对不同旅游者的吸引力,从而使其知识获取功能得到更好的成效。当然,文化目的地的娱乐休闲若是离开了人文历史知识的获取,也就失去了其文化的特色,特别是中国红色文化特色。因此对于这一双重关系处理,应该在以知识获取为主的前提下,做到彼此融合、寓教于乐、相互促进,其重点又在于如何将娱乐休闲有机融入知识获取中。而为了红色旅游走出去请进来,如前所述,又尤其要考虑外国旅游者的一般需求和目的。基于外国旅游者喜欢个体自由、偏好体验探险的主动型需求,在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娱乐休闲性方面,应该主要发展“体验式旅游”。“体验式旅游”也可称为“浸没式旅游”,是现代旅游产业市场发展主要趋势之一,是通过体验一个国家、城市或者特定区域的历史、居民、食物和文化的一种旅游方式。“体验式旅游”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85年,但是直到近年才成为真正具有意义的旅游市场发展趋势。Gattorna提出,任何一种产品、品牌或者服务所具有的所有体验价值是吸引新顾客的重要因素。这样的价值自然包括个体在休闲愉悦的新奇享受中,潜移默化式地获取鲜活的陌生知识,甚至得到异己文化的熏陶。因此,红色旅游目的地充分开发利用其所具有的个体休闲娱乐性体验价值,以吸引更多新的旅游者,特别是外国旅游者,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体验式旅游”的核心在于“体验”,即强调参与性,为旅游者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旅游者从中既感受身心的愉悦,又能在认知上有所感悟,即获得对异己文化和历史的领悟、了解和理解,甚至一定程度的接受。所以在红色旅游目的地,举办不同的仪式性的主题活动,让旅游者参与其中,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式。例如前述韶山实景演出,以及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纪念毛泽东回韶山活动等。外国人的“体验式旅游”偏爱个性化,在韶山已经举办的三届中俄红色自驾活动就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他们还有很强的求新求异心理,所以既可以在旅游购物和商品产销上做点文章,特别还应该继续鼓励扶持韶山居民适当发展集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农家乐和民宿,让外国旅游者可以与当地居民同吃住,深入了解体察民俗风情。甚至有可能让他们在农家乐学做毛氏红烧肉,学习中国农民的家务和生产活动。此外,依托韶山优美的自然环境,建设体验性的户外活动设施,举办国际性的户外旅游赛事等,也可能是很好的发展规划。总之,作为旅游目的的知识获取和娱乐休闲的有机融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有效的。尤其是对于外国旅游者来说,这一双重目的的最佳实现,也就可以充分说明中国文化与外国/西方文化、历史记忆与当代元素这两个双重性得到了很好结合,从而红色旅游的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也是大获成功了。为了红色旅游的对外开放、讲好中国故事,也就是要推进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具体来说要处理好三个双重性关系:中国文化与外国/西方文化,历史记忆与当代元素,知识获取与娱乐休闲;首先是横向与纵向各自的双重性的有机结合,同时二者之间很好地综合起来,目的是达到知识获取与娱乐休闲在多数游客、特别是外国游客那里的满足。最后还须强调,中国文化为根本,历史记忆是本质,外国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应重视。这三点可以说是红色旅游成功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参考文献:[1] 沈祖祥. 旅游文化概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2] 徐克帅. 红色旅游和社会记忆[J]. 旅游学刊,2016,03.[3] 余凤龙,陆林. 红色旅游开发的问题诊断及对策——兼论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的启示[J]. 旅游学刊, 2005,04.[4] 徐学初. 共存与互补:生态旅游与红色旅游之关系——以红军在四川活动区域的旅游资源状况为例[J]. 成都大学学报,2008(5).[5] Halbwachs M. On Collective Memor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作者简介:黄艳春,女,博士研究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