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刚
摘 要: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西方文明交往的重要通道,极大程度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有力地推动了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无数的商人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丝绸之路”又意为丝绸流通的道路。汉唐时代是丝绸之路最为繁盛的时期,本文选择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丝绸贸易作为主题,通过介绍丝绸之路与丝绸的关系、丝绸的生产、以及丝绸贸易的主要形式——赏赐、互市和商人贩运,来解读该时期中原地区和西域的物质交流和传播。
关键词:汉唐 丝绸之路 丝绸贸易
西汉时期,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是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汉王朝打败匈奴后,汉武帝为增进汉王朝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派遣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诸国与大汉的连接而成功凿空西域,开通了古代中国通往西域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开通,在历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条漫长的道路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中亚乃至欧各国的联系,还促使沿路各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往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这条商贸繁荣的道路上,品种繁多的贸易物品中,数量最多的是当时唯独中国生产而又最为西方人所欣赏珍视的丝绸,丝绸贸易得到了空前发展,大量的中国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故历史上人们把这条道路称为“丝绸之路”。
丝綢之路上,考古发现的为数众多的丝绸产自何地?汉唐时期陇石、西域产不产丝绸?丝绸之路上发现的汉唐丝绸与汉唐中原生产的丝绸之间关系如何?这些都是研究汉唐丝绸、汉唐与西方的丝绸贸易必须首先探讨的问题。从历史文献记载上看,汉唐之际河西和西域一带主要生产麻毛、棉织物,而缺乏丝绸生产的记载。敦煌、吐鲁番、巴楚、喀什、民丰、尼雅等地出土了相当数量的汉唐时代的麻毛、棉织物,说明这一记载大体是可靠的。1972年以来,在酒泉和嘉峪关地区发现了一批魏晋时期的画像砖墓,其中有的砖画有妇女采桑及蚕茧的图案,说明这里已经生产桑蚕。至于西域地区,直到南北朝时期,才有少数关于桑蚕生产的记载。由此可见,汉唐期间,生产丝绸地主要是我国内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丝织的国家,因而被古代西方誉为“赛里斯”。早在殷商时代,我国已有绢、文绣和刺绣等生产。周代则有了罗、纱等织物。解放后,在临瑙、长沙等地已发现了战国时代织棉。说明战国时,织棉业已发展。至汉代,我国丝绸生产在织造规模、工艺水平、品种文饰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战国时期。唐代,丝绸生产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工艺比汉代精美高超,产量大为增加,花色品种繁盛新颖,在我国丝绸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唐代的绫品种最多,锦、罗次之。特别是彩锦、纹绫绚丽夺目。图案纹饰形成写真与浪漫相结合的特殊风格,并吸收了波斯纹样和纬锦工艺。
汉唐时期高度发达的丝绸生产,为汉唐向西域、中亚和西方输出丝绸提供了物质条件。在当时,中国丝绸产量之大,工艺之精湛,纹饰图案之灿烂多彩,色泽之鲜艳都是世界上仅有的。丝绸作为国宝,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吸引着西域和西方世界。汉唐丝绸除供统治阶段享用外,大宗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西方。
综上所述,我国丝绸之路上出土的丝绸绝大部分都产自中原内地。丝绸之路上出土的大量汉唐丝绸,有力的说明当时与西域、西方丝绸贸易的存在。那么汉唐丝绸是通过哪些方式运销西域、中亚和西方的呢?
在海运还未畅通成为中西交通干线之前,中国的丝绸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远达西域和西方的。当中原王朝国力强盛时,丝绸之路就畅通无阻;当中原王朝衰落之际,丝绸之路就闭塞。然而,我国中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对西域以至西方,仍有强大的吸引力。其使者来中国,虽经千难万险,却依然不绝。在这种绵延不绝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丝绸就是中国运往西域和西方的最主要商品之一。
丝绸是中国的特产。汉唐丝绸生产和丝绸贸易的发展,是在封建制形成发展的前提下,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组成部分的商品货币关系显得活跃的情况下出现的。对中原王朝来说,丝绸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之一,金银票帛历来是封建国家国力和财富的标志。因此,汉唐王朝总是想方设法控制丝生产,保证丝绸贸易的收入。西汉年初,商人是不准经营帛絮文彩的。唐代,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由中央直接控制。汉唐与西域的丝绸贸易是作为国策与团结边疆的兄弟民族,维护帝国的统一,开拓西域的政治军事斗争密切相联系的,并影响着外交活动。
西汉初年,匈奴崛起不断对外扩张,西汉王朝无力与之抗衡,便采用和亲的方式,每年屈辱地把大量丝绸、美酒、金银财宝等奇珍异品以陪嫁的方式送给匈奴的达官贵人,以换取边境的相对安宁。到汉武帝时期,在反击匈奴的过程中,为孤立匈奴,彻底解决外患,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成功“凿空”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了丝绸之路。东汉初年,匈奴猖獗阻断了丝绸之路。东汉王朝在抗击匈奴、重新开通通往西域的丝路过程中,丝绸则作为一种重要外交工具得到了东汉王朝的充分利用,成功离间了南匈奴与北匈奴的关系,缓和了东汉王朝与北匈奴之间的局势,得以全力对付南匈奴。唐朝初年与西汉初年有着相似的形势,当时东西突厥实力强大,北方东突厥横行,西域又被西突厥所控制,这样的政治格局对唐帝国的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加之唐朝初年贫弱,只能通过给东突厥王公贵族赠送美女、珍宝及丝绸以换取边境安宁。随着唐帝国的日益强大,便开始在外交上利用赠送或赏赐丝绸的方式与西突厥交好,并挑拨东突厥王室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孤立东突厥的目的。在唐帝国解决的东突厥之后,西突厥联合西域的高昌国国王在丝绸之路上拦劫商旅使臣,严重阻碍了西域各国与唐帝国的贸易往来,局势依然很紧张。这时唐帝国为了疏通丝绸之路,便开始与西突厥及吐鲁番争夺西域控制权,在此过程中丝绸同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唐帝国常常会在交战胜利之后,赏赐或增送给周边各民族大量丝绸。综上,在汉唐时期丝绸往往成为封建政府用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有力外交工具。这样,“赏赐”便成为丝绸流向西域或西方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西域或中亚一带则以“朝贡贸易”的形式获取更多的丝绸。
汉唐时代,中原王朝在夺取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的过程中,为了政治的或军事的需要,对西北各族的丝绸赏赐为数颇巨,丝绸之路开通后,双方使臣的往返更加频繁,丝绸赏赐的数量更大。汉唐之际,大量丝绸流向西域的第二种方式是“互市”。互市这种贸易形式,其经济意义则胜过政治意义。中原王朝虽通过互市满足了贵族地主奢侈品、皮毛、珍奇的需要,但互市中马、牛、羊的输入始终是大宗,输出品中有时有种子、铁器等,却仍以丝绸为主。
汉唐之际,除了国家控制互市外,商人的贩运是丝绸运往西域的一种重要贸易形式。丝绸之路开通初期,鉴于使臣能得到合法的保护,因此西域商人,往往冒充使臣的名义前来贸易。
总的来看,汉唐时期,赏赐、互市和商人贩运是丝绸向西方国家的三种主要形式。繁荣的丝绸贸易,促进了中原王朝和西域的友好往来,丰富了西域的物质文明。在使西域和中原地区形成为一个可分割的整体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也是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促进了中国和西方各国的友好关系。
参考文献
[1].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赵丰.丝绸艺术史〔M〕.杭州:浙江美术出版社,1992.
[3].李明伟.丝绸之路贸易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