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内隐联想测验作为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因其本身具有的一定局限性,近10年来研究者们对这一方法进行不断地修正和改进。国内研究者们也将IAT、GO/NO-GO联想任务、单内隐联想测验等变式广泛运用于内隐刻板印象领域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内隐联想测验;GO/NO-GO 联想任务;单類内隐联想测验
一、内隐联想测验的不足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作为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自1998年由Greenwald提出以来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诸多社会认知现象涉及到评价性联想,故内隐联想测验在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等领域迅速得到运用。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纵深发展, 其不足之处也日益显现出来。
由于IAT是一种相对测量,使用概念和属性的互补对,考察一目标对象相对于另一目标对象而言与某一属性的联结程度。因此这一工具难以得出某一对象与属性的绝对联结水平,只能得出相对于另一目标对象来说某一目标对象与属性的联结程度。
此外,为目标对象寻找合适的比较对象是困难的,尤其当只有一个目标对象可以运用到研究中时。例如研究对民族间内隐信任态度的测量,或是对不同能力残疾人的刻板印象的测量等。当研究难以配对时就难以运用IAT相对测量。同时比较对象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可能会影响到内隐评价。
当意识到外显测验存在社会赞许效应等影响测验结果的局限后,内隐联想测验在刻板印象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大量内隐测量发现内隐刻板现象等内隐测量结果与外显测量结果分别反映了人们对同一事物在两个层面上的态度。如在民族偏见的研究中,大量研究表明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相关性很低,甚至不相关。但相对于外显态度,内隐态度具有更强的预测力,因为内隐联想测验过程中,被试难以察觉测量的真实目的,测量结果更多真实反映个体的态度(贺雯,梁宁建,2010)。
因此为了弥补内隐联想测验的局限性,促进内隐联想测验的进一步运用,研究者们在其基础上先后发展出了GO/NO-GO联想任务、外部情感西蒙作业等。近几年又提出进一步的修正方案, 主要包括单类内隐联想测验、单靶内隐联想测验和单属性内隐联想测验等,这些方法均被统合到内隐联想测验中,都是内隐联想测验的继承和发展。
二、内隐联想测验(IAT)及相关研究
内隐联想测验一般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屏幕的左上侧和右上侧分别呈现类别标签,刺激词呈现在屏幕中央。下面就以一个经典的测量自尊的内隐联想测验为例对其过程进行说明。内隐联想测验一般分为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包含一个辨别任务。第一部分要求对属性词尽快地进行辨别并按键反应,即把属于“好”的刺激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 (如‘I键),把属于“坏”的刺激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如‘E键);第二部分要求对靶概念词尽快地进行辨别并按键反应,即把属于“我”的刺激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如‘I键),把属于“非我”的刺激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如‘E键);接下来的第三步中,要求对前两步中所出现的所有刺激词混合后一个个随机呈现,把属于“我”和“好”的刺激都视为一类并按键反应(‘I键),把属于“非我”和“坏”的刺激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E键),第四步是第二步的反转,“我”类和“非我类”刺激的标签呈现位置互换,同时相应的反应键也互换,其他不变,其目的是在自我词和反应键之间建立新的联系,作为第五部分的练习。第五步是第三步的反转,即把属于“非我”和“好”的刺激归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I键),把属于“我”和“坏”的刺激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E键)。上述每一反应的反应时及对错情况均由计算机自动记录。把低于300ms的以300记,大于3000ms的以3000记,错误率超过20%的予以删除;接下来对所有原始反应时数据进行对数转换,再对相容组和不相容组(本例中的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分别计算其平均反应时。最后,把不相容组的平均反应时减去相容组的平均反应时,这样所得到的分数便为被试相对于不愉快的词而言,把愉快词与自我相联的程度,即内隐自尊的强度。
在张娟、程刚(2015)等进行的大学生性别情绪刻板印象的内隐和外显研究中,采用外显问卷和内隐联想测验探索在中国大陆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内隐性别情绪刻板印象与外显性别情绪刻板印象的关系。结果发现男性、女性的外显测验结果与内隐联想测验的结果是相对独立的。对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性别情绪刻板印象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二者的相关并不显著,这一结果支持了双重态度模型的分离理论,说明外显测量和内隐测试存在不同的心理结构。
三、 GO/NO-GO联想任务(GNAT)及相关研究
GNAT是由Nosek Banaji在2001年提出的基于IAT的一种研究内隐认知的联结任务,也有人称其为命中联系作业。该技术吸收了信号检测论的思想,在实验中包括目标刺激(信号)和分心刺激(噪音)。将目标类别和属性种类作为信号,而将目标类别和其它刺激作为噪音。考察的是目标类别和属性维度概念之间的联结强度,弥补了IAT 实验设计中不能对单一对象做出评价的限制。被试对代表目标种类和属性种类的刺激反应“good”(称为Go), 而对呈现的其他刺激不反应(称为No-go)。实验中采用d指标,将正确的Go反应称为命中率, 将不正确的No-go反应视为虚报率,将命中率和虚报率转化为z分数后,其差值即为d分数,表明从噪音中区分信号的能力,如果d分数低于0,表明被试不能从噪音中区分出信号。
在姜新华、杨峰等(2016),8-13岁儿童关于能力与热情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中,使用GNAT方法考察8-13岁儿童关于能力与热情的内隐刻板印象。选取男生名字和女生名字各4个作为概念词,在以往关于刻板印象的研究基础上选取8-13岁儿童能够理解的能力特质词和热情特质词各4个作为属性词。对“男生名字+积极特质词”、“男生名字+消极特质词”、“女生名字+积极特质词”、“女生名字+消极特质词”4个区组作为目标信号刺激,被试需要对每个区组中的信号刺激按键盘上的“是”键进行反应,对噪音刺激不需要进行反应。结果表明,8-13岁儿童关于能力与热情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与成人不一致,且男生和女生在8-13岁期间持有的关于能力与热情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趋势不尽相同。
四、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及相关研究
SC-IAT是用来测量单一态度对象之间的联结强度。SC-IAT由两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都由24个练习测验和紧接着的72个测验(24个测验为一块,共3块)组成。实验中靶子词在被试做出反应之前一直呈现在屏幕上或呈现1500ms。如果被试在1500ms之内不能做出反应, 一个“请更快回答”的提醒将出现。这个1500ms的反应窗产生了一种紧迫感,有助于减少被试在任务中从事控制性加工的可能性。
Karpinski(2006)通过三个不同的态度对象研究,测得SC-IAT的内部一致性是合理的,且和在这些研究中使用IAT的内部一致性相似;他还通过对女性态度的研究测查了SC-IAT在伪造或自我陈述关注时的易感性,发现当被试试图在SC-IAT上自我呈现一种态度时, 他们中的许多人就会产生高错误率。SC-IAT由于弥补的局限性,在近两年国内的研究中出现了运用SC-IAT进行测验的的趋势。
徐钟庚、席贻莹等(2016)考察健全人对不同能力残疾人的刻板印象,基于SCM模型研究中使用SC-IAT分别构建了4个SC-IAT (高能力胜任度SC-IAT, 高能力热情度SC-IAT, 低能力胜任度SC-IAT, 低能力热情度SC-IAT),探讨了健全人对不同能力水平残疾人的刻板印象。结果发现在外显层面上,被试对高能力残疾人表现出高胜任且高热情的积极刻板印象,而对低能力残疾人表现出低胜任但高热情的混合刻板印象;在内隐层面上,被试对高能力残疾人表现出高胜任且高热情的积极刻板印象,但对低能力残疾人表现出低胜任且低热情的消极刻板印象;残疾人能力的有效发挥可显著改善被试对其胜任度和热情度的外显及内隐刻板印象。
展望
内隐社会认知测验方法的多样性,为研究者在对内隐的刻板印象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尽管每种方法各有利弊,但各種方法的结合并相互补充和验证,则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工具,使测量结果更精细和深入。目前国内关于刻板印象的研究中使用IAT及GNAT方法较多,SC-IAT也已经有少数研究者运用。除了以上三种方法外内隐联想测验变式还有单靶内隐联想测验,单属性内隐联想测验两种方法,研究者或许能在验证性使用这些新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其适应范围, 并加以改进和完善,使该方法更好为本土化的心理学研究服务。
参考文献
[1] Greenwald A.G., McGhee D.E., & Schwartz J L.K.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74 (6):1464-1480.
[2] Karpinksi A, Steinman R.B. The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as a measure of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6, 91(1):16-32.
[3] Nosek B.A., Banaji M R. The Go/No -go Association Task .Social Cognition, 2001, 19(6):625-666.
[4]张娟,程刚,王智,张大均(2015). 大学生性别情绪刻板印象的内隐和外显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6), 668-675.
[5]姜新华,杨峰,李秀丽,王美芳 (2016). 8-13岁儿童关于能力与热情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4), 613-618.
[6]徐钟庚,席贻莹,马婷,张锋(2016),健全人对不同能力残疾人的刻板印象:基于SCM 模型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14(1), 106-113.
[7]贺雯,梁宁建. (2010). 态度内隐测量方法的发展与探索. 心理科学(2), 384-386.
作者简介
苏曼(1992—),女,回族,河南开封市人,研究生在读,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元刻板印象与群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