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学勤
摘要:经过多年努力,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取得了若干成就,但也进入了瓶颈期,理想中可行的教学模式是否真的经得起考验,又是否偏离了学生的基础、背离了教育教学规律等等问题,重又引起了大家的重视。高职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到底在哪里?怎样有效突破?笔者结合自身高职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职;数学;薄弱;突破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0-0265-02
一、背景及问题提出
经过多年努力,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取得了若干成就,但也进入了瓶颈期,理想中可行的教学模式是否真的经得起考验,又是否偏离了学生的基础、背离了教育教学规律等等问题,重又引起了大家的重视。高职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到底在哪里?怎样有效突破?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高职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主要的薄弱之处
结合自身的高职数学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目前存在的薄弱之处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重知识,轻学生。在以往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早已发现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不成体系、缺乏逻辑,但这些更多地是表现出对知识的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再如学情分析时,也明白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业基础和前后续知识的重要性,但这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在选择教学模式时,也强调采取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真正实施的时候,限于各种原因,还是难以实现学生当主角的目的;学生个体差异学习需求也未真正得到很好的满足。
换句话说,是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学习还是学生需要学习数学知识?这个问题并未真正理清并且落到实处。而这个问题认识不到位,解决不好,一切的改革都将难以成功,这不是危言耸听。假如认为数学知识非常重要,需要学生去学,并且认为抵触学习、不认真学习的行为不可理喻,那么结果很可能就是:学生考及格就万事大吉,然后从此与数学老死不相往来。如果真是这样,谈什么数学为专业服务、数学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一切只是应付!该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未真正调动起来。而如果真正重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引导学生找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不断树立数学学习的主人翁意识,那么可以说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
2.重任务,轻意识。在以往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不难发现,比较强调的一点是,让学生熟练地完成一系列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不断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包括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专业中的应用甚至是数学本身的应用,可以说非常全面,这无可厚非;不但如此,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还非常强调要有整体思想,先让学生有整体的初步感受,再抓细节,这个也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但是,恰恰由于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强调任务的完成,就容易犯“重任务,轻意识”的错误,导致过犹不及的结果,最终事与愿违;且不说任务完成的质量,由于“重任务,轻意识”,学生很难培养起自觉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整个学习过程很容易又滑入了封闭的境地,最终的收效大打折扣。举个简单的例子,平均数在比较两组数据平均水平的时候,是个基本的工具,但是笔者做过调查,在面对这样的实际问题时,却有不少学生想不起要用平均数,而且也想不出其他合理的办法,这虽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却很值得重视。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时候,笔者认为,还是该把应用意识的树立放在第一位,当然所幸实际的情况是,我们可以依然坚持在应用中树立意识的观念,但由于追逐任务的完成而忽略了意识的培养,实为不明智的选择。
3.重教学,轻考核。笔者发现,在以往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虽然也非常强调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重视考核方式的设计和改革,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很容易由于教学时间有限、考核机制不方便不灵活甚至不适用而导致考核流于形式;虽然也强调加强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考核,也提倡考核方式的多样化,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也很容易由于考核点的控制欠科学而难以真正有效实施。至于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目的也未真正地起到实效。最大的问题是,笔者发现,这一个方面的问题不是孤立存在,它与前述已述两个方面的问题也是有密切关系的。简单而极端地说,假如高职数学的教学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更重视知识与任务,而忽略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和尊重,忽略了对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知识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的培养,那么,再高明的考核方式、再精确的考核点设置,也都只是本末倒置,劳而无功。
三、有效的突破及展望
要有效地打破上述瓶颈,实现对上述高职数学教育教学中若干薄弱环节的突破,笔者认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1.切实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进一步引导学生自我构建。要使学生从博大精深的数学思想、奇妙无比的数学方法、精确实用的数学知识中吸取智力成长的丰富营养,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世界自我构建的路子,并实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沟通、交流,是明智而优化的选择;而这个,笔者认为,恰恰是目前最为缺乏的,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困境。怎样突破这样的困境?笔者认为,唯有更加切实重视并尊重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地位。这絕不是口号,更不是教育对学生的让步,这是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也是更有前途的。
那么,要真正切实重视并尊重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是,依托精确而动态的学情分析。其次就是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并在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一边构建数学的理论世界,一边不断实践。而如何实现精确而动态的学情分析?一个关键是对学生本人及数学学习体验的关注、关心,以往的分析,更多的是针对学生数学基础而展开的,往往忽略了将注意力重点放在学生数学学习体验上,学生会认为,教师说到底还是只在乎分数;而对学生本人的关注、关心,是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以前首先是一个人,而且其身体状况、心理素质、自我调节能力等诸多非智力因素都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潜在原因。笔者认为,关注、关心学生本人,是高职数学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不是可有可无,不是时间充分时有、时间紧张时无。对于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绝不单单是网络案例的收集、参考文献的借鉴,更多应该考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
2.强意识,增能力,养习惯。针对“重任务,轻意识”的情况,笔者认为重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如前所述,不断引导学生切实增强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知识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自觉内化为长久的习惯,从而产生长效。换句话说,日常的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教什么?就是教意识、教能力、教习惯。举个例子,就笔者的经验来讲,对不少学生来说,代数是个坎儿,分数、负数是老大难,而且这个问题不是学生进入高职才出现的。那么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必须具有足够的预见性和可选择性,这往往是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来定的;否则,又会重蹈知识灌输、方法单一的覆辙。而对于知识的呈现,除了是什么以外,还要重视其来源,事实证明,这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其感觉其出现的必然性及重要意义。
3.深化考核方式改革。针对“重教学,轻考核”的情况,笔者认为,结合教学实施中的重点,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能力和习惯的考核应当是必然要求和重点所在。除了传统的是什么、为什么外,还更增加对如何选择、选择什么的考核,也就是说面对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学生能设法制定较为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并能比较不同方案之间的优劣。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广阔的视野,明白哪些、哪类问题可以用哪种方法、哪部分知识解决,力避数学学习的消极、抵触、盲目与数学知识应用的不自信甚至恐惧、心虚。
四、结语
笔者也清醒地意识到,本文对于问题的分析和所提的策略难免有不妥之处,还需要在进一步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反思中不断地检验、反思、总结和调整。
参考文献:
[1]郑建民.应用数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