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对高职教学的几点建议

2018-05-09 10:56王禄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建议高职教育

王禄

摘要: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分支,是就业增长的重要主体,在经济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我们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针对高职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高职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0-0252-02

一、运用思维导图,增强理论教学

1.思维导图的含义。思维导图(mind map)是由英国学者Tony Buzan所创的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1]它以中心主题作为醒目的中央图,运用线条或箭头向外无限放射,连接下一级分支(次节点),再以次节点向外扩散,直到完成目标。它运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线条和图画将有效信息集结的方法,便于记忆。在理论教学中,思维导图可以作为教学的工具,多变的色彩和线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提高记忆力。

2.思维导图的应用。目前思维导图多应用于中小学,并没有被高职教育大面积地普及和应用。林虹等[2]人探讨思维导图在高职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得出,思维导图教学方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自学能力及思维能力,得到学生认可。丁际群[3]研究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得出:它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词汇的记忆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也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最终达到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全面提高。通过资料可以看出,目前在高职教学中,思维导图多用于医学类和英语类需要大量背诵的学科。但是,笔者认为,思维导图有必要在高职教学中推广:一方面思维导图能够帮助教师在备课时梳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备课效率,尤其对年轻、经验欠缺的教师帮助甚大;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记笔记,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能够掌握章节中的分支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增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深化校企合作,增强实践教学

1.创建仿真虚拟工作场景。仿真虚拟技术是将人与计算机连接起来,利用先进的技术模拟一个三维的、能够感知信息的临场环境,人可以参与控制环境,同时环境也能够根据人的控制行为做出交互式的反应。虚拟仿真技术效率高、成本较低,我国各大院校和研究机构已经利用虚拟场景进行教学和研究。高职院校一般以工科为主要特色,注重实践操作环节,因此,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具有优越性和必要性。

通过校企共建或企业捐赠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与企业生产环境一致的仿真虚拟实训场景。首先,教学效果逼真,增加学生的乐趣,利用仿真、传感技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工作场景完美地呈现出来;其次,改变以往实训教学中“一人做,十人看”的弊端,使每位同学都能够身临其境,实现交互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再次,弥补教学条件不足、实验原件易损等问题,并可以完成一些复杂性、危险性、周期长等难以实现的场景。通过在校期间的仿真学习,有利于学生到企业实习尽快进入角色,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岗位技能工作,减少企业岗前培训的时间和人力,由于虚拟场景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使学校培养的就是企业所需要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和改革创新的能力。

2.校企共建,校厂一家。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它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始终,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校企合作也是一种“双赢”模式。校企合作使学校与企业信息和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的设备,企业招收学校培养的人才,实现了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

高职院校以入股的方式与企业组建公司,共同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4],校厂“一体化”。校企合作双方存在共同的利益诉求。企业不断需求高技能型人才,而高职院校通过培养,为企业输送人才,提高社会口碑,有利于招生,双方为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确保校企合作战略联盟的持续长久,必会全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双主体共同育人,而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学生。学生和老师都具备双重身份:学生和员工、老师和师傅,在校学习即是工作,使学生完成毕业即就业的完美过渡。

三、基于移动平台,增强创新教學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受到了挑战。学生容易沉溺于游戏、聊天、购物等软件,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管理难度加大,而课上一味地禁用手机并不能解决学生不听课的问题。移动式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俗点说就是利用移动设备(如手机、Pad等)学习,可以不限于时间、地点、场景,都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双向交流。移动学习将成为基于移动终端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是数字化学习的补充和扩展,具有移动性、高效性、交互性、广泛性,最大限度地拓展教与学的时间与空间。

课上,老师可以利用手机平台向同学发问,所有同学即可用手机平台进行回复,有利于教师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课下,教师可以上传学习资料和学习视频用于学生学习,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可扩展的、精致的学习体验;甚至教师可以进行网络直播教学,使学习不拘泥于课堂。同时,移动平台也能够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提供帮助,老师课前在平台上发布自己的微课视频供学生观看,学生可以在线留下自己的问题,老师上课时就可以有的放矢,针对难点进行解答。关键是微课视频一定要有别于平时课堂教学,观赏性、趣味性强,寓教于乐。

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教育提倡创新,让学生学习创新,老师更应该懂得创新。首先,学校应该为移动学习提供保障,在学校全面覆盖无线网络,便于移动式教学的开展;其次,老师应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掌握移动式教学的建立和操作。采用“互联网+”新的教育模式,能够使学习不再枯燥,手机等移动设备成为课堂的必需品。无论在食堂、在寝室、在等车的空隙,都可以打开学习平台,观看老师发送的资料,甚至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培养学生高效学习的理念,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注重思想道德,增强职业教学

1.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顶层设计。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应加强教师道德素质的培养,应将道德教育置于主导地位,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学生的道德教育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加强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的道德培养,教师自己都不爱岗敬业,不尊重学生,又怎么能培养和教育出好的学生呢?因此高职教师应将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同等对待,因材施教,将职业精神融入教学中。

2.讲求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单纯地告诉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不但不能使学生信服,还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因此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应注意方式方法。学校是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基地,要借助各种传播途径进行各式各样的职业道德宣传,可以通过校园活动、粘贴海报等形式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学生每天耳濡目染,自然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还可以在课上列举一些时事案例,注重先进榜样的作用,帮助学生从先进典型中得到启迪,让同学们分析讨论,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学生可以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也可以进行职业道德拓展培训,使学生亲身感受,借助社会的力量来开展着实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努力追求人生目标,形成理想化人格。

3.助力工匠精神的学习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始于职业教育,然而却体现在社会各行各业生产服务的过程中。将中国的“师徒制”与德国的“学徒制”相结合,专业课程培养“工匠”,道德课程则培养“精神”。强调校企协同育人,校企合作是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学生走进企业后,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师傅”们的止于至善、技以载道的工匠精神,这远远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通过产教一体,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增强职业道德,使其恪守职业规范,信守职业文化,逐步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国工匠。

面对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能否赶得上时代的步伐,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也承担着创新育人的重担,笔者相信,随着国家政策的重视、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新技术的应用,高职院校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出色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Buzan T.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张鼎昆,徐克茹,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林虹,吕一婷,林梅.思维导图在高职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5,(5):363-366.

[3]丁际群.思维导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6,(23):33-35.

[4]钟利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战略联盟的内涵、模式及机制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7,(1):10-13.

猜你喜欢
建议高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