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2018-05-09 10:56许祖剑谢苏悦易茗娅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有效性课堂教学

许祖剑 谢苏悦 易茗娅

摘要:高校课堂教学是高校运行与管理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从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现实状况,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0-0227-02

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是教学或科研,都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纵观我国普通高校的课堂教学,形式化、低效率的课堂教学依然存在。

一、普通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表现

1.课堂教学主体性缺失。普通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比较注意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对如何控制课堂局面、把握教学进度以及讲授教学内容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教师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的背后,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主思维活动却被忽视。现行教学体系大多数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交往,以及少量的以提问为主要方式的个体交流,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却较少。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所占的时间仅占整个课堂教学的极少部分,且主要是单向的被动沟通,群体间的积极性互动极为缺乏。学生间缺乏交往与合作,每个学生只是作为单独的个体在课堂中学习,班集体很难发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作用。

2.课堂教学的情感性缺失。情感发展不仅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现实中的课堂教学大都忽略了情感培养这一重要内容。目前,我国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偏重于认知和技能目标,对于情感目标部分实际上考虑很少。大多数教师过于看重知识的掌握量、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忽视了人的价值和对情感的培养。另外,多媒体教学工具为高等教育的课堂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的漠视。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是相互的,反作用力也是相互的。学生需要发现自己、释放自己,教师对于学生的某个情感上的支点可能会激起学生无限的动力,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

3.课堂教学创造性缺失。对于高校,人才培養是核心,高校的责任在于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创新性人才,而实际上,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创造性方面表现出多方面的缺失。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仍然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知识目标至高无上。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都采用了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方法、审美以及价值观体系。这种机械化的训练与复制与当前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机械刻板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泯灭为代价的。以某些高校的文科专业的教学为例,对知识的记忆、背诵依然占据主流,学生课堂学习活力不足。这样的结果是学生能够背诵并记忆知识,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弱,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

二、普通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1.教师因素。课堂教学有效完成的重要因素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学术创新团队,是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关键。教师的素质不仅是自己所具有的学问与人格,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对学生的榜样和熏陶作用。现代大学中的师生关系,并非是单一的教与学关系。它不仅包含对话与互动的关系,也需要教师能够服务学生、重视学生,进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其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而目前,在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专业素养、启发学生、情感培养、培养创造性人才、鼓励合作、研究性学习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导致课堂的创造性、启发性、研究性的缺失。

2.学生因素。一般来说,学生的认知风格会影响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存在的,所以学生个体的智力、认知会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当学生的认知风格与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匹配时,便容易导致课堂教学的不流畅,进而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另外,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课堂有效进行的重要环节。但很多时候,学生的动机水平并不高,学习动力不足,从而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再有,师生关系不融洽也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学习,这也会导致学生懒于发挥个体的主动性。

3.教学过程中的公平性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公平性原则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较大影响。纵观高校的教学工作,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公平问题。从课堂空间、课堂时间、课堂交往、课堂的心理因素四个方面来看,都存在着教学的不公平现象。教师与学生的选择性交往,导致课堂参与机会分配失衡。例如,教师会习惯性地与较为优秀的学生交流而忽视了另一部分学生。另外,因为教师的教育观念、个人素质、教育方法等因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动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不公平的地位。同时,教师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对学生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以及性别,大多数时间并没有做到公平对待。教学中的各种不公平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以及学生个体的发展。

三、提高我国普通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关注教师的教学发展。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关注这些重要因素,促使教学良性健康地发展。一方面,教师应当利用好教学资源。物质方面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等;精神方面,包括师生的精神面貌,师生、生生关系的展现等。另一方面,教师应当科学、高效地利用教学时间。教师应当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设计的内容,使教学内容更有逻辑性;加强课堂教学的调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创建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尊重和信任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他们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2.关注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内容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条件。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注意的是学生的知识增长量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基本方法、系统的知识,进而增加知识的获取量。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将准备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識学习量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有效知识。教师应当明确知识量的增加是学生智慧发展的重要基础,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迁移才是教学的最终任务。因此,教师要时刻确保自己的教学内容能够被学生有效吸收,这样才能促进整个课堂教学的提升。

3.关注教学方法。传统的以被动接受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已不能适应大学创新教育的要求。实现教学方法的根本转变,就是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的自我监控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强调启发式教学、研究性学习,这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途径。

4.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课堂教学应该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综合发展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体系。应由以往的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对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有机整合,充分体现对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整体关怀。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时,教师要全面考虑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认真分析、研究及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晓敏.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的文献综述[J].前沿理论,2009,(5).

[2]聂长明,文松年.“研究性学习”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2).

[3]王正斌,李晰.多样性教学模式与综合大学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9,(2).

[4]刘春莲.信息技术对我国大学教学模式的影响论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8,(12).

[5]徐晓娟,等.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及运行机制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

[6]刘冬岩.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文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7]余文森.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J].教育发展研究,2007,(7).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有效性课堂教学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