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照香 祝木田
摘要:智能制造专业群以培养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目前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对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包括:搭建产教融合高端实训基地,打造具有大国工匠精神“双师素养”的教学团队,建设数字化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实施混合式教学,进行“五四三”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
关键词: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0-0157-03
一、产业发展对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
工业4.0是制造业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的“智能”生产,将生产过程由过去单一、琐碎的流水线生产模式转变为个性化智能生产。生产模式的转变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由传统的机器操作者的角色转为人机对话。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中国制造2025》提出专业技术人员要具有多元的基础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创新的能力素质等。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变化,淄博职业学院锐意改革,将智能制造专业群列为淄博职业学院教学改革的样板项目,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应对智能制造发展的新挑战,淄博职业学院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现了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以专业调研为先导,明晰专业群人才培养规格
专业调研是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开发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的依据。我们依据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和政府五年及中长期建设规划,开展了包括产业背景调研、企业需求调研、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调研、用人单位调研、人才市场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等在内的综合调研,对调研数据和内容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准确判断市场对智能制造专业人才需求规格、结构和数量的现状及发展动向。
通过调研发现,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应涵盖三大知识领域、两种能力、两大素质。三大知识领域包括自动化控制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数控技术领域。三种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是指掌握三大知识领域知识,在职业实践中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是指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运用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是指责任意识、行为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两大素质包括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其中,基本素质包含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等。
(二)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创新“三型”人才培养模式
1.将生产教学相结合,创立“三真”教学模式。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协同创新技术平台,成立了集人才培养、技术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教学工厂”。以“教学工厂”为载体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以教学需求为导向,承接企业生产任务的订单;由企业派出工程技术人员、技师与学校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开展“传、帮、带”教学,以真实的产品生产为载体,以解决生产实际的技术问题为目的,形成了“真问题真学、真任务真干、真功夫真练”的“三真”模式,把来自于企业的真实的产品生产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企业生产实际一线技术等问题转化为“教学项目”,实施生产性实训教学的组织管理,实现了生产与技术研究融合,“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学生学到真本领,教师教出真技能的目的。
2.将产品质量纳入考核标准,完善学生成绩的评价体系。在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指导下,由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共同完成生产任务,生产出真实产品。由企业派出质检人员依据产品质量标准,对学生生产的产品进行质量鉴定,合格产品将由企业收回。将产品参数的每一项指标的合格与否都纳入学生考核评价指标,同时结合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职业素养要求,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最终构成本次课的成绩。
将生产任务的完成过程转化为“教学项目”,制定项目要求、实施细则和考核标准,将积累的项目建成项目库,作为对相关课程进行内容补充或修订,开展项目化教学的重要依据。发挥学生社团的引领作用,组建生产自动化类、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类、机械加工类等多个学生社团,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研究解决实际的技术问题。
3.以“六个一”工程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六个一”工程就是在校期间要求每名学生都要参加一次校级以上技能赛事,参加一次企业实践,参与一个企业项目,投身一项志愿服务,培养一项业余爱好,获得一个职业证书。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导师进行现场指导、点评,多途径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展示中获得企业、同学、老师们的赞同,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和汲取失败教训,让学生在真实生产情景下学习实践,并把企业项目一线技术问题融入“教学项目”,常规性技术问题融入课程,研究性的问题带入学生的社团活动中,学生能力梯次递进,实现了学生的自我价值提升,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以学生成长规律为依据,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通过深入研究智能制造专业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需求,我们将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就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人文素养课程平台、通用课程平台和专业模块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平台+模块”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坚持素质教育三年“长流水、不断线”,做到了通识教育“宽口径、厚基础”。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了18门形势政策、科技艺术活动、高等数学等人文素养课程平臺,7门行业通用能力必修课和共享专业选修课,6门公共实训课程通用课程平台,分专业搭建职业能力课程和拓展课程的专业能力模块。
专业能力教育以模块为主要载体,实现“精技能、国际化”。将专业能力分解、重构为多个模块,以项目加模块的形式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依托国家级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混合式教学,有效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拓展学习实训场所,扩大学习内容范围,实现了“时时、处处、人人”能学的良好格局。将现场教学与虚拟仿真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知识教学与能力培育相结合,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相近或相邻专业的课程,拓宽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以校企共建高端实训基地为基础,拓展共享教育资源
实训体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教育资源。我们秉承“产教融合、仿真与生产结合、教师与工程师合作、国内与国际接轨”理念,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实训体系。校内实训基地除单项实验室外,以专业群内各个专业的岗位通用技能、职业特定技能训练为基础建设实训室,根据专业群面向的技术或服务领域,将实训室组合为若干技术或者工程中心,提供基于工作过程或技术综合应用的实训服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深化企业与专业的合作,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校企搭建信息化平台,将企业资源引入教学,成立“大师工作室”、“厂中校”、“校中厂”,引企业入住校园,实现深度合作,满足顶岗实习、学生就业、教师实践锻炼、社会服务的教科研需要。
以教学工厂建设为载体,拓展共享教育资源。采用工业生产应用的数控车床、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总线、工业柔性传输线等设备(装备),建设生产性综合性实训项目的“教学工厂”,将智能化工业现场引入到教育教学中。建设自动化生产线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数字化仿真设计平台实训中心,引进德国EASY-ROB工业机器人仿真实训中心、德國凯勒数控仿真实训中心,进一步夯实资源基础。校企共建智能装备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和研发中心,开展技术积累和社会技术服务,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快科研成果社会转化。引进国际先进资源,以国际化技术标准组建3个具有国际水准实训/制造中心:日本Mitsubishi、瑞士ABB、德国KUKA等多品牌教学环境的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中德诺浩智能汽车实训中心和先进制造加工中心。
(五)以职业教育分析思考为载体,构建“五四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依托淄博职业学院职业教育集团,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创设课程、课堂、实训、竞赛、成果孵化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教学内容;实施“课程、活动、培训、实战”四个步骤;建立师生工作站,在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和多元复合技能三方面实现协同与融通,构建“五位一体”、四创融合、一站服务的“五四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通过转变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和成果孵化等方面实现协同与融通。
(六)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打造“双师素养”教学团队
以大国工匠精神为引领,持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优化双师结构,聘请高水平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人才培养;通过制度保障专业教师按时保质保量参与企业实践锻炼;鼓励教师参与学术团体和行业组织,促进专业提升和专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提升专业带头人的行业影响力和专业资源统筹能力;以教学科研项目和应用技术服务为载体,建设协同创新技术应用平台,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学团队创新发展,建设具有国际视野、职教理念先进、双师结构合理,具有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精益求精”大国工匠精神,服务智能制造业发展的教学科研团队。
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持续提升教学团队水平,改善教学团队结构。引进具有智能制造技术前沿的引领能力,较强学术影响力、国际视野的专业带头人;培养业务能力强、“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大力引进企业技术专家,担任专业群兼职教师。积极拓展教师培养的渠道,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德国、日本等智能制造技术强国的合作院校进行访学交流;组织专任教师参与西门子、三菱等国际化大企业、国内外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组织的培训、专业研修。
通过制度建设,建立激励教师终身发展的长效机制。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担任学生导师、企业实践锻炼、社会技术服务等纳入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量考核。组建专业群课程团队、科研创新团队,依托“智能制造”教学工厂、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研发中心等教学资源形成协同创新技术应用平台,通过教育培训、实践历练、协作研发、校企合作,参与企业项目、纵向课题、产品开发等载体,加强协同创新技术应用平台的教学组织创新与管理改革,广泛开展有效教学教研活动,充分发挥平台在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共同打造“擅教学、能实操、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全方位提升专业群教学团队实力,引领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继平.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有关情况[EB/O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jAzODUz
Nw%3D%3D&idx;=1∣=2652208308&sn;=49fab87b528c40
248a9997e2e85ace29.
[2]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2015—2018年)[Z].2015-10-19.
[3]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7-29.
[4]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Z].2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