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2018-05-09 10:56丁川许晓彤鹿应荣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交通规划综合素质课程改革

丁川 许晓彤 鹿应荣

摘要:交通规划是交通工程领域的重要分支,是一门涉及社会、自然、经济、人文、政治、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交通规划作为交通运输专业的必修课,对于我国交通运输人才的培养有着较大的影响和作用。目前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影响愈加紧密,管理和经济学科的模型方法对交通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的授课模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理性分析和实践操作技能。

关键词:交通规划;课程改革;多学科交叉;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0-0120-03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发展非常迅速,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于交通规划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对于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1]。因此,这就要求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与时俱进,让学生不仅在专业课程的培养中掌握必需的专业的技能,而且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以来,交通规划课程的开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讲授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交通需求预测、交通与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网络分析、OD反推、交通规划实例等。由于该课程开设时间尚短,交通运输专业学生接受的交通专业课的培训也相对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吸收知识的状态,缺乏相应的实践训练,不能对交通规划的过程方法整体把握,因而交通规划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仍需改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培养的目标越来越趋向于综合型和应用型,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相互借鉴也是一种必然趋势[2]。

为此,本文从教材课件、教学方式、考核模式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对交通规划这门课程的改革方案。课程改革思路主要集中在:(1)教学内容与国内外交通领域前沿问题接轨,使学生了解行业热门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多组织学生去交通相关部门参观实习,学习交通软件的使用,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将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优良模型和方法引入交通规划课程的教学中,以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交通规划的分析方法。

二、交通规划课程教材和课件改革

交通规划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交通规划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包括交通需求预测的“四阶段法”、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以及道路网规划等。但交通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和交叉性都很强的课程,仅仅掌握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规划项目相结合,并将其他学科的一些模型和分析方法引入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交通问题。

目前国内交通规划课程教材较多,但是大多内容较为单一和陈旧,缺少对最新交通问题案例的分析解读。改革课程教材,应参考国内外交通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现有的教材,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时刻把握住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方向,鼓励学生多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在教学课件方面,传统的教学课件往往是对课本内容的概括和提炼,学生常感觉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的交通规划教学课件应该既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又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体会到没有一种学科是可以孤立地存在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目前存在的交通问题,尝试运用其他学科的模型方法来分析交通数据。另外,在教学课件中可以适当引进当前热门交通话题供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激发学生研究交通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

当前我国的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高速化、智能化、环保化和人性化,这就对综合型交通规划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3]。因此在交通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授课内容广泛、具有较高的理论深度,加强应用与实践型的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教学方式的改革方法如下:

首先,教学内容不应该仅仅拘泥于交通规划课本教材,现如今交通流量、出行时间、出行速度和客流量等交通参数的数据可以获取,交通规划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和历史的交通数据来对未来的交通状况进行预测和规划。因而交通规划课程教学必须利用现有的交通数据,融合交通工程学、运筹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在教授传统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运用新方法去分析交通问题和实践操作的创新平台,这也是整个交通规划课程改革最为核心的部分。通过交通规划实践教学平台,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交通规划理论知识与方法,熟练掌握交通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的方法,熟悉数据处理软件以及交通规划仿真软件的使用,对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分析的具体内容及步骤也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简单的实际交通规划项目,并尝试自主发现和解决交通规划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的交通规划课程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交通规划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的掌握、模型的选择、模型参数的确定等[4];交通数据采集能力主要包括确定数据采集的内容、方法以及手段仪器等;交通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主要培养学生根据交通规划的要求,从所收集到的大量基础数据中提取出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其中可能用到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一些模型和分析方法,进而解释交通现象,解決交通问题;交通仿真模拟能力主要培养学生利用已经获取的交通基础数据,对路段上的交通流进行仿真与模拟的能力;交通规划软件应用能力主要要求掌握典型交通规划软件的使用方法;通过规划成果的展示,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图纸表达能力、PPT制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以上各种能力的培养中,学生主要应掌握交通规划与仿真软件TransCAD、交通制图软件AutoCAD、地理信息软件ArcGIS以及数据统计软件SPSS等。

其次,针对传统的交通规划课堂教学存在的师生互动困难等问题,采取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将课程的重难点设计成具体的“由浅入深”的系列问题,逐步引入交通规划理论和模型,启发学生学习交通规划理论知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掌握交通规划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这种问题导向式的课堂上,学生会逐渐学会自主思考这些问题,尝试提出解决方案,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再次,教学内容应当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我们可以将教材知识与已经结题或者正在进行的一些项目结合起来进行案例式教学。交通规划作为交通运输专业的核心课程,与交通工程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城市交通规划,还是公共交通规划、停车规划、道路网规划等等这些工程实践项目都与交通规划课程紧密相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创设“交通规划工程项目情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分析和设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交通规划课程的认识和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这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交通规划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最后,应当充分利用当今发达的网络技术来弥补课堂讲课的不足。交通规划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理论模型,如果都是在课堂上“满堂灌”,难以让学生顺利地熟悉、掌握这些模型。教师可以结合网络,将浅显易懂的基础知识在课堂上结合案例进行讲授,而将模型的推导以及相应的问题和资料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让学生自主学习,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和任课教师以及其他同学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对课堂知識的理解吸收,又加强了师生互动,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改善了教学效果。

四、考核模式的优化

考核模式作为检验学生对课程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是课程能否成功开展的重要环节。考评不仅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交通规划课程是一门涉及多门学科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大多是平时作业成绩占少部分比重,期末考试成绩占大部分比重。学生往往敷衍完成平时作业,也能通过考前突击的方式拿到高分,通过突击虽然也能对课程知识有所了解,但大多是死记硬背,学生实际上没有对课程的实际应用产生深刻的认识。而且由于交通规划课程本身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许多结合实际的交通需求预测方法(比如增长系数法和重力模型法)的计算过程又比较烦琐,因此期末考试题目的深度不好把握,难以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对课程重点内容全面考查。对于依托结课论文的考核模式,当今的网络检索相当发达,可能会存在抄袭的现象,学生论文大都大同小异,流于形式。因此,结合交通规划这门课程的典型特点,我们决定采取开放式的课程考核模式,注重对学生学习实践过程的考核,而不是仅仅依靠最后的期末考试。最终的课程考评成绩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是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教师提出的思考问题、自主提出讨论问题以及案例讨论中的发言情况等;二是实验报告,交通规划过程中涉及很多软件的使用,教师根据讲课的进度穿插不同的实验课程,例如教师把通用数据(如交通流量数据、车辆速度数据等)发放给学生,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及相关的数据处理软件,改进现有的交通模型,预测交通拥堵、找出交通瓶颈等;三是课程实践研究报告,学生自由分组,每组5—6人,去实地开展交通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找出存在的交通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善方案,该过程要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情况,教师根据实际贡献评定分数;四是答辩成绩,学生完成交通数据的调查以及分析建模之后,要能通过PPT将自己的成果展示给教师和其他同学,以便大家讨论交流、集思广益,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完善,该过程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PPT制作能力和语言沟通表达能力,这部分的分数由老师和同学共同评定;五是结合课堂研究性案例讨论的课后小作业,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将自己对案例的见解和认识简单总结整理,发给教师。

通过对以上五个部分的规范化考核评定方法,学生可以较为全面深刻地体会到交通规划的流程和方法,教师也能够比较全面及时地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进而可以比较客观地给出综合考评成绩。需要指出的是,交通规划这门课程的考核并不在课程的末期进行,而是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因为过程是培养素质的重要手段。

五、结语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思维创新的源泉,当不同的理论方法、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同时某种新技术达到完善成熟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方法理论上的突破和技术上的革新。交通规划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工程性质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完全适用,根据国家对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结合交通规划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的交通规划课程内容体系,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式的教学,学生能够整体掌握交通规划的全过程,基本具备交通规划所需要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初步的交通规划工程项目经验,并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学习和思考交通问题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取得的教学效果符合预期。

参考文献:

[1]费瑞波.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价值工程,2016,(35):249-250.

[2]惠英.交叉融合突出特色——面向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城乡规划与交通》课程转型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133-135.

[3]吴娇蓉,辛飞飞,林航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卓越课程《交通规划》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23-25.

[4]陆建,王炜.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01):10-12+25.

猜你喜欢
交通规划综合素质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交通规划课程考试改革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