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明清 吴荣平
摘要:如今的职业院校德育目标高尚、德育队伍庞大、德育经费不菲,管理层也一直强调“德育为先”的口号,但是德育效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如今职业院校没有摸清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没有采取有效的德育教育模式。文章分析了当今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分析了如今“口号式德育”“灌输式德育”的弊端,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高邮分院为例介绍了体验式德育的实施途径,意图为职业院校的体验式德育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实践共同体;体验式德育;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2/03C-0105-04
职业院校学生在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现实感很弱。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德育是育人,不是灌输某些东西,要把学生育成一个健康的人,否则一个没有现实感的人,人格可能会出现问题。如今我们精心编纂了许多德育教材,却忘了最好的教材是生活本身。职业院校有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现实感很弱这一实际现状,因而改变一下德育教育模式?
一、体验式德育的内涵
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第一个字母“E”,就是“向外”之意,“duca”是“引導”之意,“tion”指某个所在或存在。所谓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德育过程中,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强制施加影响。你要压抑,他就抗争,这就是逆反。要尊重学生的特点,充分满足他的个性展现,职业院校的德育活动要有这样的意识。
体验是人类生活、生存的最基本的方式,实践是人类认知的桥梁,所以体验是一种实践活动,体验是外界灌输的道德内容、道德观念进行内化、接受的过程。同时体验也不仅仅是实践,体验是对自己亲身实践经验的一种内心情感过程,通过体验,升华了个体的道德情感,明确了个体的道德选择。
体验式德育是以体验为载体,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思想全面健康发展的一种德育价值观。它是“实施教育的主体,运用体验经验教育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对受教育者实施引导和感化的一种教育,是教育内化最有效的教育方法”。[1]
职业院校开展“体验式德育”的目标就是通过参与者的亲身体验活动获得真实感受,在体验过程中产生内化情感并影响外在行为,从而达到改善学生的思想和认知的目的。德育目标的导向性、德育内容的深刻性及体验者的感受性是“体验式德育”的主要内涵特征。体验者在实践过程中是否有真实感受、思想是否有转变、外在行为是否发生实质改变是检验“体验式德育”效果的重要指标。
二、职业学校实施体验式德育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学生德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是开展体验德育的主要内因。首先,这一批孩子大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其次,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接受了多元文化价值的洗礼。“独”与“网”,这两点使当今学生呈现出“开创化”和“封闭性”两个看似矛盾的特征。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对话语权要求很高,对个性化生活的要求更高;但同时,在生活方面却表现出“封闭性”,不愿意与人过多地交流,呈现出单一的网络媒体化社交生活,现实感非常弱。我们的学生已经变了,教育者却还在用过去的眼光搞德育,收效不理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规定了高尚的道德目标,却失落了真实的道德体验。目标功利化、内容抽象化是当今职业院校德育的弊病。某地一位职校生在当地论坛上吐槽,为了配合地方创建文明城市,老师要求学生背诵24字核心价值观、地方名片、地方精神。同样,职业院校都开设思想品德课,有相应的配套教材,书本上关于品德的定义也是需要背下来的。但是,没有过程体验的德育带给学生的是什么?这些抽象的内容能让学生实现心灵的内化与行为的自律吗?
反观英国,英国人认为道德就像“传染病”,是潜移默化被感染和感化的,因此英国中小学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那些道德准则,学校需要的是学生们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准则背后的内涵。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英国学生认为道德概念过于抽象,所以英国学校都在千方百计地让这些理念尽可能具象化。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英国学校中普遍使用的《生命线》系列教科书分三部分,分设若干教学单元,循序渐进地向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其做法特点是:(1)取之于学生材料中的真实情景;(2)促进学生进入情景角色;(3)问题多涉及实际行动;(4)在课堂中以角色扮演来激发情感共鸣,提高对行为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社会活动的兴趣;(5)随机选择相应情景,以能激发关心他人的情感为好;(6)但这种情景永远不应被用于惩罚或增加额外负担。
德育上的抽象主义和形式主义盛行造成的长远危害在于:学生参于其中的许多社会化场景并没有触及到他们的内心,仅停留在意识表面。一般来说,真理主要诉诸知识,而价值观和信仰主要诉诸情感,但情感培养是不能靠命令的。最好的教育永远是真实的教育,德育必须源于生活。道德的内容距离学生越远,其可信度就越小,可行性也就越低。
社会转型时期的浮躁吞噬了学生道德成长所需要的那种心平气和。我们常常没有时间去等待、去玩味、去感受、去理解,我们成天忙于评估,追求外显效果,天天都在急于求成,要求开花结果,这恰恰违反了德育的内在规律。
我们过于强调共性和集体,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当今的学生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七十年代的孩子被教育成“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是沙漠里的一粒沙”,现在的学生是“我来过了,雁过留声,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我来过?”他必须要展现个性。那么我们的教育允许吗?我们的教育设计出让他展现个性的平台了吗?
2016年有人在京沪两地的中学做了一次关于校服的调查,一名高二学生谈到:“我还是希望每个人能展现个性,就别再让我们穿校服了吧。如果非要穿校服,我希望还是突出特色,比如每个年级一套,展现差异化。”几乎每个采访对象都表达了对差异化、个性化的诉求。1993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相对稳定”和“统一着装”。很多时候,此类对差异化的限制甚至不是为了有意识地培养集体主义观念,而是一刀切的管理省事儿。
三、职业院校实施体验式德育的途径
基于共同体的体验式德育教育需要实践共同体,只有进入共同体中,参与体验实践,才能产生思想、情感和行动的有效转变。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实在的体验,并在活動体验中获得真实的、自然的、直接的场景,从而促进个人的成长。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高邮分院从2010年开始,就坚持实践育人的思想,以“做事始于做人、人品重于能力”为口号开展了德育体验教育活动。
(一)拓展体验内容,拓宽体验活动
在活动内容上,高邮分院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建立了多项服务体验活动体系,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花木寄养、体验宿管、体验餐厨、体验交管、走进社区、走进敬老院,围绕中专生德育,形成了生命教育体验、技能应用体验、道德教育体验三位一体的体验教育体系。
其中,生命教育体验包括校园内树木认养、教室内花卉管理、敬老院帮扶、交通岗亭管理、宿舍文化节;技能应用体验包括企业内实习、专业技能大比武、走进社区服务居民、管理助理;道德教育体验包括后厨生活体验、餐饮文化节、校政实践日。体验活动,通过广泛宣传、公开招募的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亲自深入到各个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了实践能力,提高了责任意识。使学生通过实践感受生命的价值、劳动的光荣和高尚的道德美。
高邮分院的现代农业专业、电子电工专业、美容美发专业、汽修专业、建筑专业、航空高铁专业、旅游餐饮专业等学生在活动体验中都有了用武之地。树木认养、植树等活动使得学生学会了呵护生命。学生利用假期走上街头、做一名文明交通志愿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遵守交通法规、珍爱生命的的意义。已有近万民学生在教育体验活动中受到了锻炼和教育。学生既弘扬了志愿者的服务精神,又在体验活动中,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感受到了劳动的光荣,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搭建活动载体,建立体验基地
为了使得体验教育活动的效果能够可持续发展,学校学生处、团委、总务处、校长办公室、实训处等多部门在校长室的统一部署下,先后建立了勤工俭学基地、志愿者服务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等三个体验实践基地。勤工俭学基地每年吸收几十名学生参与宿舍管理、食堂后勤服务管理等岗位;实行实训基地与专业结合,开展小家电维修、汽车美容、下车间实习、敬老院为老人理发等各类与专业相关的体验实践活动;志愿者基地,由学校划定区域,各班组织学生进行校政实践日活动,轮流开展打扫、保洁,志愿者还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开展相关体验活动。
三个基地的建立,迅速成了学生德育体验活动的主阵地、主战场,成为学生感受生命、感知生活、感恩社会的主渠道,实现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三)完善活动机制,形成体验文化
为了确保学生体验德育主题活动的规范性、激励性和可持续性,学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了体验德育的考核机制。学校相关部门按照事前培训、事中指导、事后总结的原则,制定了规范以及详细的招募、培训、体验、总结的流程。同时学校学生工作处、教务处把德育实践体验活动的结果作为学生在校的德育选修课程,对参与的学生给予学分认定,把每一位学生参与体验德育的表现计入个人德育量化考评。学校每个月都会评选出“校园之星”“最美中专人”,对在体验德育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在入团、入党等方面优先考虑。
目前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体验德育已经成为高邮分院的一张名片,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毕业生评价实践》的数据得到,企业对学校的毕业生在团队合作精神、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满意度在96%左右,随着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提高,近几年学校的冠名班数量达到8个,订单培养学生数量每年在200人左右。邰涓等二十多名学生先后被评为扬州市“美德少年”,他们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也激励着许多在校学生。近5年,学生在全国、省各项技能大赛中获得金奖5项、银奖16项、铜奖21项;在全国、省文明风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58项、二等奖69项、三等奖168项;在江苏省首届创新创业大赛中学校学生获得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扬州市第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比赛中,学校顾戴文和黄雷两位同学合作完成的创新作品《用于腌制咸鸭蛋的泥浆裹蛋机》获一等奖(即市长奖);李鹏同学的《少儿古筝识谱练习器》获得“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铜奖;郭安娜的洪水安全路标、赵广宇的宿舍夜间电子管理员、黄雷与顾戴文的新型笔记本电脑散热器、朱蕾的手动种子种植器获扬州市第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入围奖。目前我校共有学生发明创新专利106项。在活动的引领下学校的学生管理也由粗放型向精致型,由保姆型向自主型转变,学生在体验中深化了实践意识、责任意识,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四、体验式德育的启示
体验式德育是职业院校结合学生特点和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实践育人为导向,促进德育结合情境,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体验德育“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多样选择,给予学生充分的个性发展机会”,同时“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如润物春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以文化育人的教育目的”,[2]打造了实践育人的新平台。
体验德育是一种情境式教育,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生活,在情境中体会到生活的本真、体验劳动的艰辛、感受助人的快乐、感悟做人的真理。体验德育是“做学教”理念下知行合一的育人模式,通过实践平台,实现了学生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效果。学生通过各个基地的体验,收获了书本、课堂上不一样的知识和能力,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学会了换位思考、树立了劳动观念,体验了真、善、美正能量给人带来的精神力量。在体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劳动观、审美观,在体验过程中加深了生生、师生之间的友谊,促进了相互信任与理解,增强了相互尊重和沟通,提高了中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德育不应该是思想的灌输,更不是死记硬背,德育应是在情境中的身心感知、感化和感悟,最终在创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生存的价值所在。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讲过很多道理,依旧搞不好德育”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叶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薛保红.体验教育创新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陈向阳